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知识积累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陌上桑(节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的形象的?【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的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如何的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间接写她的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的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的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的××××(或“来表现场景的××××”),写法别致。”2.渲染..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的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的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色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考查“渲染”的题目中一般会用“浓墨重彩”“着意描写”来暗示考查方向,也可能会像例题那样直接说明考“渲染”。而且一般不会要考生辨识出渲染手法,而是结合诗歌的意境来考,只要求考生答出使用渲染手法后营造了诗歌什么样的氛围。如果问诗中渲染××之情,就要想到“渲染”一般是用景来烘托情感的,找出写景句子,分析它与所写之情的联系,就是解答关键。3.对比烘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战死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示深刻。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题:词的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分析】此词的主题写梅花,着力歌颂了梅花不骄贫、不谄富的高尚品德。上阕一、二句不直说梅花开了,而是别出心裁,用设疑方式让读者去猜测。三、四句点明梅花开放的地点和环境。下阕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两种不同的环境。三、四句是全诗精华,它流露出作者朴素的平等思想,盛赞梅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洁操守。从整首词而言,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就下阕而言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果不看清题目要求,很可能回答错。..(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刻画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目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寂、悲伤的心情。①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天台山之高衬托天姥山之高,是正衬;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以昔日扬州的风日繁华来衬托今日扬州的荒芜萧条,是反衬。在具体的运用中,反衬呈现出各种形式。常见的有动静相衬,乐哀相衬,明暗相衬等。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皎洁的月光,敷洒在雨后清新晶莹的万物上,何等澄明的境界!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唯有“野人”——脱离市俗躬耕于此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景。用景物之“清”来衬托作者心灵之“明”。(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注]建章,宫殿名。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分析】诗人描写宫苑春色起笔。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锁”是诗眼。由“锁”引起下面两句,宫女们看到落花“飞舞出宫墙”的情景,她们恨不能立即变成那落花,飞舞而出,可自己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啊。落花在这里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参考答案:运用反衬手法,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容易混淆。对比的双方事物没有主次之分,如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立的双方共同揭露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严重的社会现象,而构成反衬的双方事物是有主次的,一个事物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突出另一事物。对比中,对比的两个方面都要出现,而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可以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从高考题所..给答案看,对比、反衬往往是相对而言,有时没有绝对界线。不过,对于二者区别,我们还是要心中有数,考试的时候慎重对待。②乐与哀诗歌中的景与情一般来说应是一致的,即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那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明媚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培其哀乐”,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首联写时已初秋,蝉声嘶哑,使人觉得音色凄咽;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萧瑟秋意。颔联写寺内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久留不愿离去,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颈联写寺内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从明暗变化写静,反衬的效果是特别幽,格外暗,分外静。尾联别开生面,拉来热闹的扬州作陪衬,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带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参考答案: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乐景写哀情”表现手法的判断,一是要细心地从写景中窥到端倪,比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已暗示凄凉冷落。再比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夜”暗示国事家愁萦怀,诗人一夜未曾入眠。二是要准确把握诗人情感。③动与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写出山间的宁静和安谧。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一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下联是“鸟鸣山更幽”,沈括《梦溪笔谈》上说:“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动与静的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诗句的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寄寓的思想感情。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分析】首联写静景,水天一色,点出“清”;水边门前,不见人影,点出“静”。颔联上句寓动于静,写微风初起,吹开浮萍,山把身影投映水中,扣合“清”;下句以动衬静,写小船归来,摩擦水草,草声微响,扣合“静”。颈联写动景,入城的僧人向人多处寻去;走在桥上的人,看着水中倒影,竟有走在镜中之感。尾联诗人用商量的口吻对大自然这个美的..造物者说,一阵秋雨刚过,为这幅山水画已增添了秋色,就不要再用修长萧索的芦苇,遮挡住明月的清辉吧。(参考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首联的“静”字。)对景物描写中动静关系的考查,最多最常见的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所以当看到针对诗歌写景部分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者直接问“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时,就一定首先要考虑是否在考查以动衬静手法。④色彩的对比诗人对色彩的敏感不亚于画家,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色彩的对比构成画面美。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白鸟飘飘,绿水滔滔。”色彩的对比,给诗歌带来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如周邦彦《玉楼春》中:“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青、红二色的对比,一个无限大,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的引人注目和令人留恋。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运用色彩的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曾是寂寞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运用色彩对比,有时可以突出诗歌中心思想。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春天的红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