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价值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王洲林副教授王洲林简况绵阳师范学院教育心理学副教授,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及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主讲《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分析》、《笔迹心理学》等课。王洲林简况研究方向:儿童教育及心理咨询。主要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精神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运用》、《知识问题研究二十年:教育学的视点》等18篇;编写著作《家庭生态与教育》、《心理学》等5部;2004年11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1997年9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主研(参研)省院级课题8项。一、早期教育对幼儿大脑发育的影响大脑的活动及机能定位神经元及其工作原理出生、1、3、6月时的神经纤维发育情况大脑的发育语言中枢左侧大脑半球的语言区域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后部(44、45区),又称Broca区。此区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症,即丧失了说话能力,但仍能发音。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22区)。此区受损,患者虽听觉正常,但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也不能理解自己讲话的意义,称感觉性失语症。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靠近中央前回的上肢代表区。此区受损,虽然手的运动正常,但不能写出正确的文字,称失写症。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39区),靠近视区。此区受损时,视觉正常,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也属于感觉性失语症。语言中枢科学家研究发现会2种语言的儿童比会1种语言的儿童的语言中枢大脑皮层颜色要深幼儿期的语言学习能促进脑细胞的发育二、早期教育对智力(IQ)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对儿童智力发展进行长期研究后认为,人的智力发展一般情况是:若以17岁时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为100%,其50%的智力是在0——4岁获得的,30%在4——8岁时获得,其余20%是在8——17岁时获得的,此种获得智力开发的年龄特点利于早教,所以必须重视早期教育。三、早期教育对身高的影响遗传决定75—80%,在5岁以前表现不明显,5岁以后逐渐显现出来。人一生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次高峰,即1岁(年增长22—28cm)青春期;第二年全年增长10cm。其中1岁以内是最重要的时期,前6个月每月平均增长2.5cm,后6个月平均增长1.5cm,2岁—10岁每年增长5cm。2岁时身高完成成年的47%--50%.四、早期教育对情商(EQ)影响戈尔曼的情绪智力(EQ)理论1、自我认识2、理解他人3、人际交往4、自我调控5、自我激励“软皮糖”实验“软皮糖”实验在戈尔曼丰富的研究事例中有这么一个戏剧性的故事。研究者给4岁的小孩每人发了一颗水果软糖,糖果就摆在他们面前的桌子上。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在等研究者“办完差事”回来后再吃,就能吃到两颗糖。如果他们等不及,那就只能吃一颗,不过可以立即吃到。戈尔曼说:“也许没有什么比抑制冲动更基本的心理技能了。这是所有情绪自控的根基,因为所有情绪,从本质上说都导致这样那样的行为冲动。”在上面这个实验中,戈尔曼说:“一些4岁的孩子为等研究者回来,能坚持长达15到20分钟,这是一个看上去遥遥无期的时间。为了努力让自己坚持下去,他们或将自己的眼睛蒙上,以避免让自己眼瞪着诱惑物,或头枕着手臂休息,或自言自语,或嘴里唱着歌,或用自己的手和脚玩着游戏,甚至想让自己睡觉。这些勇气可嘉的学龄前儿童获得了两块糖果的回报。但其他更冲动的孩子在研究者走出房间数秒内便将糖果抓在手里了。”这个实验是在1960年做的。12~14年过后,当年的4岁儿童都已长成少男少女。这两类孩子的差别十分明显。“那些在4岁时抵制住诱惑的青少年社会能力更强:虎虎有生气,我行我素,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他们在压力之下不太可能身心崩溃、呆滞或抱怨,也不太可能慌乱而六神无主;他们积极面对并应对挑战,而不是在遇到困难时放弃;他们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同时也是独立而可信赖的;他们敢于领头做事,且把自己投入到一件件有意义的事情中。”而另一组孩子则更多地表现出“固执而犹豫不决;容易遭受挫折打击;自我评价‘不好’或无价值;在压力下退缩不前,或无所作为;多疑且抱怨不断;容易心生妒忌或羡慕他人;易怒,对刺激反应过火,进而引发争执或斗争”。但最要命的也许还是:那些推迟满足自己欲望的孩子SAT成绩平均要比另一组孩子高出200分。较差的冲动控制能力显然对于在各方面的成功起着负面影响。早期教育对情商(EQ)影响20%IQ+80%EQ=100%的成功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涅尔·戈尔曼说:“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早期教育对情商(EQ)影响人的EQ萌发很早,0岁时,婴儿已经开始感受和学习,进而在整个童年时期逐渐形成。0-5岁期间更是关键时刻,因为孩子脑部会生长到成人的三分之二,其精密的演化速度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是情感能力的关键学习时期,这段时间积累的情感经验对一生具有持久的影响。五、早期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弗洛伊德幼年情结决定论一切神经症都是由于被压抑在潜意识中那些幼年精神创伤、痛苦体验造成的。在弗洛伊德看来,神经症形成的根源,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未能得到解决的欲望,是早在幼年时期形成的症结。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六、早期教育对成年后收入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专集资料2001年《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发展》中写道:“从经济价值来看,政府为学前教育每投资1美元获利7.16美元。良好的早期教育计划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率。”多一年受早期教育,成年后工资多2.53倍早期教育对成年后收入的影响美国的一个教育研究基金会1962年在密歇根州发起了一项历时近30年的学前教育跟踪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差但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追踪他们一直到二十七八岁,发现与没受过学前教育的同类人相比,有3个明显的差别:一是明显提高了学习成绩,学业完成率高,特殊教育需求少;二是明显提高了社会稳定性和社会责任感。这部分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年轻人的成婚率高,属于双亲家庭的子女多,就业率和有酬率(有报酬的就业)高,占有资产率高,犯罪率低;三是明显减轻了纳税人负担。根据研究报告的测算,对这组儿童每投资1美元保育教育费,可以减轻纳税人7.16美元的负担,投资回报率为1:7。最后的结论是,早期教育的投资收益大大高于投资的花费。这说明幼儿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消除贫困、缩小不利人群和主流社会的差距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七、发展的关键期形态学家发现,只有在植物衍生的某个特定时期,加上某种条件才会产生特定的形态变化,这个时期就称为敏感期(sensitiveperiod)。或者说,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例如,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机体各系统与器官迅速发育成长的时期,若受到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就极易造成先天缺陷。发展的关键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发展的关键期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母亲印刻(imprinting)”。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period)。发展的关键期1935年,奥地利生态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洛伦兹发现,小鹅孵出后的一两天内,愿意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如果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鹅,见到的是人就追人,而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下去。若在小鹅孵出的一两天内将其与母鹅或人隔开,那么再过一两天,无论母鹅或人与小鹅怎么接触,小鹅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了。经过多次实验,洛伦兹把小鹅这种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内容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发展某种能力的关键时期。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一般认为有四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证实关键期的存在:鸟类的印刻、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人类语言的习得以及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所谓教育的“关键期”(也叫关键年龄、最佳年龄、临界期、敏感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哈萨克斯坦“狼孩”印度狼孩卡玛拉印度狼孩卡玛拉(女)1920年被人从狼窝中发现时8岁,由于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无论脾气和秉性,还是生活习惯都和狼一样了。她不会行走,只会爬,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每到午夜嚎叫,完全不会发人声;只吃生肉,而且不会用手去拿,必须扔地上用嘴叼起来吃。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她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她2年多学会站立,6年多学会走几步路,4年内才学会6个单词,直到1929年临死时(17岁),她的智力、能力才达到两、三岁孩子的水平。人们虽然对她实施了良好的教育,但人应该具备的习惯却始终没有能很好养成,其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期”。猪孩——王显凤母子情深2004-8-31猪孩——王显凤1/41983年初,在我国辽河套的一片野地里,有一群黑白相间、肥头大耳的动物,同学们猜到了,这是一群猪。在猪群中夹杂着一个“奇怪的瘦小动物”,时而悠闲地持着青草啃着草皮,时而拼命地与小猪患争着拱在老母猪坏里吸吮着猪奶;一旦发现何人靠近,就像所有的猪一样,警觉地支起身子,弓着腰,瞧这一双系楞楞的眼睛,直直地瞅着你,一动也不动,随时准备逃脱;当发现来者没有伤害它的意图,就会向来者挤眉弄眼献殷勤,再朝来者放肆地“哗哗”撒上一泡尿,然后腰意地流着口水、发出阵阵的哼哼声而离去.这“奇人了怪的瘦小动物”,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叫王显凤。猪孩——王显凤2/4她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家庭里,其父亲又聋又哑,后出走,母亲大脑炎痊愈后落下中等智残。由于个母年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这无辜的小显风终日与猪作伴,看到的是猪的形象、听到的是猪的声音,学的自然也是猪的习性,就这洋,度过了她不幸的童年,成为继印度狼孩拉穆之后发现的中国猪孩。当时11岁的小显凤智力是怎样的呢?她没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多少和颜色的概念,几乎没有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意志力和思维能力,也没有正常人所具有的喜怒哀乐,欲、惧、乐,没有悲伤。猪孩——王显凤3/4如何使猪孩重新恢复人性,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关注下,带她去见世面,看到大海、高山和街道,不是茫然无知的表示惊异,就是兴奋地发出猪的哼哼声。让她去上学,不消几分钟就会隋性十足地趴在桌子上,像猪一样酣然入睡。有时半夜醒来,见四处无人,便“猪性”大发,甩头晃脑咂吧嘴,7年之后,在老师勤教育下,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智力达到小学二、三年的水平,但是,由于王显风与猪为伍11年,错过了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虽然改掉了猪的习性,但却永远大不到正常人的智力水平了。猪孩——王显凤4/4通过王显风从猪孩恢复人性的过程,可以充分说明人的大脑用进退废,教育与训练对人大脑所起的作用。同学们要充分利用豆宏年华大脑发育最好的关键期,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正是“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切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美国的心理学家丹尼士的实验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丹尼士曾经做了一项惨无人道的实验。他从孤儿院挑选了一批新生婴儿把他们放在暗室中生活,只给他们吃住,让他们与世隔绝。这些婴儿起初在生理上和正常婴儿完全一样,慢慢地机能逐渐退化,最后变得越来越痴呆。这些婴儿长到一定年龄后,再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