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就是屡遭贬谪却依然旷达豪放的苏东坡!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中写道:“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的苏轼的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定风波》。1.初步了解苏词豪放雄浑的特点。(重点)2.体味旷达渺远的意境,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重点)3.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和豁达的胸怀。(难点)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了解作者】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20岁中进士26岁凤翔府签判哲宗元年回京密州颍州元丰七年汝州徐州56岁惠州湖州元丰三年黄州自请外调杭州自请外调杭州扬州定州62岁儋州逝世常州【宦海沉浮】自题金山寺画像心似已枯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铛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个人成就】1.文则“纵横恣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2.诗则“清新豪健”——“苏黄”苏轼、黄庭坚3.词则“豪放旷达”——“苏辛”苏轼、辛弃疾4.书法则“妩媚娟秀”——“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5.绘画则“灵动尚简”——“文苏”文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他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讥新法弊端,被诬陷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创作背景】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写下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抒发怀才不遇的情绪,表达豁达的胸怀。《定风波》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的一首记事抒怀之作。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风吹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表现了他面对官场上的各种打击而坦然无惧的豁达心胸。【文体知识】怀古咏史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写景(陈迹)怀古(人事)抒情(感悟)1.名家朗诵跟随名家的朗读,走进苏词,体悟苏轼旷达的情怀。定风波故垒()纶()巾樯橹()()华发()雄姿英发()还酹()萧瑟()()蓑()料峭()lěiɡuānqiánɡlǔhuáfāhuánsuōqiàoxiāosè2.读准字音3.学生试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情感﹒﹒﹒﹒﹒﹒﹒﹒﹒﹒﹒﹒3.初读思考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哪些主要内容?【提示】上阕:由景生情,抒发了对赤壁之战中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由赞美转入怀古,引出对古代英雄史事的叙写。下阕:赞扬年少有为、建功立业的周瑜,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②《定风波》的小序包含了什么信息?【提示】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时间地点天气人物作用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雨,晴雨具(拿雨具的仆人)余同行交代写作缘由导学探究:理解作者情感《念奴娇赤壁怀古》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描绘了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迭的古战场壮丽景象。【提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乱、穿、惊、拍、卷、雪”。“乱”字突出了山崖的陡峭不平;“穿空”二字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气势;“惊”字描绘巨浪,拟人手法,表现浪涛奔腾澎湃的声势。“穿”“卷”“拍”三个动词,用的形象、恰切,把景写活了,使读者感到赤壁就在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作者以如椽巨笔勾出了一幅壮丽的“长江胜景图”。2.词中的两个“笑”字蕴含着哪些深意?①第一个“笑”字表面是突出周瑜成竹在胸、傲然取胜的神态,实则表达的是词人对前世英雄得君王信任、建不朽功业的羡慕,又潜隐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与失意。【提示】②第二个“笑”字是狂想之后清醒的自慰,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3.《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之作。请问:这首词的豪放情调体现在哪些方面?豪放旷达之情壮美之景风流之人4.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慨叹,是一种惆怅失意的感情,是作者思想消极的一面,对这种说法,应如何理解?独立思考、联系文本、独立见解【提示】①独立思考:旷达vs消沉②联系文本: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篇中周瑜的形象饱满、洒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令人敬仰,内心激荡。③独立见解:尽管结尾处带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导学探究: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定风波》1.请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提示】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2.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提示】莫听何妨谁怕吟啸且徐行超然物外向风雨挑战潇洒安闲、泰然自若3.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提示】竹杖芒鞋马轻闲散江湖奔波官场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4.“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提示】“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旷达上阕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官场风雨所动摇的修养。上阕小结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料峭春风山头斜照人生的逆境人生的希望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提示】政治的风雨6.“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风雨晴【提示】官职的降和升名利的失和得人生的逆境和顺境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下片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己忧乐两忘的胸怀。下阕小结写景怀古咏史抒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风流人物英雄豪杰壮志未酬功业未就描壮观之景怀英豪之人抒旷达之情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定风波穿林之雨料峭之风萧瑟之处竹杖芒鞋斜照相迎只身归去旷达境界(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选A。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诗歌开头作者故意设问,意在引发对精卫填海的思考,启发读者揣摩精卫的精神,并非“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诗歌最后一句中的“我”所指代的对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代指诗中的精卫,即题干中所说“以精卫的口吻表达”,这样理解的话最后一句中的“子”就指子孙后代;二是代指作者,则最后一句中的“子”是对精卫的敬称。两种理解都成立,关键是答出精卫填海体现出的精神及作者的肯定与崇敬之情。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东坡与和尚坐河边,见狗在河滩啃骨,东坡说:“狗啃河上(和尚)骨”,和尚顺手把写有东坡诗句的扇子往水中一丢,二人遂相视大笑。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原来这是一对哑联。苏轼词中,归字出现多次。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思考:苏轼的“归去”是归向何处?还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又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提示】苏轼处于“归与不归”之间,他有归隐者的某些心态,但没有隐居起来。他用归隐者的淡泊、超脱来对待挫折、政治迫害,这样就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但他又用积极的心态来做官,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一个字“归”不只表明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连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