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当代中国,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相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一)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必然选择思考一、中国文化在近代出现了衰微的原因?内因外因封建专制制度的日趋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①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把清朝的“圆明园”烧成了废墟。③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全盘西化论:•该思潮最早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人物是胡适、陈序经等人。它认为百事不如人,物质不如人,制度不如人,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章士钊。认为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放弃的,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他们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在《劝学篇》系统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所谓”中学为体”指以孔孟学为核心的“中学”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根本,是治国安邦的依据,不可变易。同时承认“中学”中有不足,即缺制造“坚船利炮”的近代工业技术,应借鉴和效仿西方,“取西人之长补我不足矣”思考:以上三种观点,你认同哪一种?点评:全盘西化论:它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复古主义:虽然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他们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承认“中学”中有不足,应借鉴和效仿西方,“取西人之长补我不足矣”符合文化创新的途径你能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道理,分析上述观点吗?(1)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的实质是创新,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更新的.因此,文化复古主义不能成功。(2)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博采众长。在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丰富。但是外来文化也有科学与落后之分,而且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此全盘西化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3)在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发展的关系。结论:1.奉行“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思考:从中国近代史看,是哪次运动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转折,使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复兴?为什么这么说?新文化运动的代表:鲁迅新文化运动•概念:思想解放运动(革命)原因:辛亥革命后,国家形势越来越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的新出路。起止时间:1915年~1923年•标志:《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主要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旗帜:“民主”与“科学”精神:打倒孔家店•主要内容: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张: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求文法;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和青年毛泽东结论:2、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华文化走向重振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A、指导思想:B、基本特征:C、本质和核心:(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中特社文化)内涵:P96(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布局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2、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97四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党的视角)②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历史视角)③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国内视角)④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国际视角)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党中央三次召开全会专题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工作: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十六大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清晰地看到,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把握越来越全面,认识越来越深刻,措施越来越得力,文化建设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从历史视角看文化: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丘吉尔说: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国内视角看文化:•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国际视角看文化: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软实力”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它包括价值体系、文化形态、社会制度、国民素质等等。文化软实力特征:内容上的原创性;对外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对内有凝聚力;表现方式上的亲和力。文化强国的五个标准:第一、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高度繁荣;第二、文化产业规模,文化企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第三、应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第四、文化版权贸易的比例要大;第五、文化的软实力应该提高。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这个国家一打就垮。文化软实力不行,可能这个国家不打自败。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一件是把别人的金钱装进自己的口袋。美国人用以肯德基为代表的薯片、好莱坞为代表的大片、电脑软件为代表的芯片的“三片”征服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美国是首屈一指的文化强国,日报有两千三百多家,周报有八千多家,杂志有一万多种,电台有一千九百多家,电视台有一千四百多家。此外,还有全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电影生产基地。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还不到4%,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3%。美国中国人口(亿)313.5博物馆175003200图书馆166003223报纸100231937刊物110009851出版社37000581电视台、电台11200(电台10000:电视台1200)3242美中两国文化发展主要数据比较3、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⑤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⑥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98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三)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必要性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及表现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只有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具有坚定的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遵循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定地推进文化发展及文化指导下的人类社会能动的发展。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①科学理论指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宝贵资源:•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③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条件4、怎样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A、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B、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确保文化建设、改革和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原因)文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影视生产:2002年,年产电影不足百部,国内票房不足10亿元;2011年,电影产量791部,国内票房131.15亿元。2011年生产电视剧469部约1.5万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