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左右:帮助)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萧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厄塞:险要之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具:齐备,完备)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谢告(填zhèn抚谕告:安抚民众,发布政令。填,通“镇”安定。谕告,发布政令,告知百姓。),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yuèyáng古地名。在今陕西临潼)。为法令约束(约束:规章,法度),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副词,总是)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副词,就,便)以便宜(便(biàn宜:酌情处理)施行,上来以闻。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萧何)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论:①评定,考核②按照)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zànhòu酂侯国都城约河南省永城市酂城镇,另一说法为其都城在今湖北谷城县固封山北(已没于汉水)。),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被:同“披”;坚:指铠甲;执:拿着;锐:指兵器。被坚执锐:穿上铠甲,拿起武器。形容投身战斗。),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略:夺取)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顾:副词,反而,却)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徒:副词,只,仅仅)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功人:泛指起关键作用,有特殊贡献的功勋之人)也。且诸君独(独:只)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宗:宗族)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莫:否定副词,没有谁)敢言。前202年(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汉十一年,陈豨(xī)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射阳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益封:增加封邑)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召平这个人本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成了平民百姓,生活贫苦,在长安城东种瓜。他种的瓜味道好,人们俗称为“东陵瓜”,就是取名于召平从前的封号。)独吊(吊:忧虑)。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关。(原文删除了下面几句: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让:辞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说:通“悦”)。”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前196年(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杀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表示忧虑。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补充:皇上在外作战风餐露宿,而您留守京城,并不需要冒着矢石去冲锋陷阵,但皇上却要给您加封食邑、设置卫队,这是因为淮阴侯刚刚在关中谋反,皇上对您也起了疑心。设置卫队来保护您,这不是宠信您的表示。)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解析】答案:A.亭最初在秦汉是负责治安警卫的,监管停留旅客和民事。亭长秦官名,又称公。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出土于云梦的秦简上有“市南街亭”等语。《续汉书·百官志四》刘昭注引蔡质《汉仪》,谓洛阳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门,每门一亭。《汉书·百官公卿表》则谓十里一亭(里,据近人研究,当指距离而言,非乡里组织之里)。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同。东汉后渐废。汉高祖刘邦曾在秦时担任亭长。《後汉·百官志》十里一亭,十亭一鄕。有亭长持更板以劾贼,索绳以执贼。亭长旧名负弩,改为亭长。B.“由于关中最初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所以有多种解释。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说法,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渭谓渭水(作者按:应作‘汧谓汧水’),雍谓雍山,河谓黄河,华谓华山。但《史记》中有时将汉中、陕北也包括在关中的范围之内。后来还有些说法,大抵都是就关立论的。一说是它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和陇关中间;一说在函谷关和散关的中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这些说法虽然晚出,但同战国秦汉时期的所谓四塞意义大体相同,相当符合当时的情况在“关中”地名形成的战国末期或秦代,对于秦王国(帝国)而言,最重要的关塞莫过于函谷关,六国由此鼓噪攻秦,秦国也主要由此防御来自东方的进攻,《盐铁论》所谓“秦包商洛肴函以御诸侯”者是也。至秦统一六国后,仍以函谷关为界以区分统一后的地界。《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纪事中提到始皇在各地大造行宫时说:“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这里的“关中”和“关外”,就是以函谷关为界来划定的。“关外”固然指的是函谷关之外,而“关中”指的也是函谷关之中,而非其他某几个关塞之间。C.食邑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度崩溃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种诸侯封给手下卿大夫作为世袭的田邑(封地)的新的等级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需求。这种分封以宗法制度为依据,受封之人,享有在自己的食邑内的权利,比如统治权。“食邑”又称“采邑”,“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食邑是卿大夫的私人领地,相当于“国中之国”。孔子所说的“有国有家者”,食邑的自治程度很高,食邑之内,卿大夫可以设立官职,组建军队,也可以征收赋税和徭役。D.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称之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代称为“相邦”,秦国的第1个相邦是樛斿,秦国最后1个相邦是吕不韦(秦国吕不韦)。吕不韦被免职后,嬴政认为相邦权力过大,于是暂时废除了相邦职务。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相邦职位,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汉朝第1个相国是韩信,然后是曹参第1次任相国、傅宽、萧何第1次任相国、樊哙、周勃、萧何担任,萧何第2次任相国死后,曹参继任。曹参第2次任相国之后,暂时不设相国。吕雉死后,他侄子吕产担任相国,吕产之后直到东汉中期,一直无人担任相国职务,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就任相国。相国名称成为萧曹二人代名词。《史记》萧何、曹参的传记为《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之后,相国官职正式任命一般是篡位的权臣。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解析】C.群臣皆莫敢言。但并不是心悦诚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即”“便宜”两处,每译对处给1分。(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徒”“顾反”两处,每译对处给1分。14.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3分)因为召平认为萧何将灾祸临头了。皇帝疑心萧何会像韩信一样谋反,为他设卫队,名为宠信,实际是为了监视他。评分参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