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的选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程内容的选择初等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2016年5月•在课程发展史上一贯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什么呢?基本问题无非是:如何选择课程?——(美)布鲁巴克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定义与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简称“课程选择”(curriculumselection),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1859年,(英)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课程选择的问题。•1949年,泰勒提出“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确立了课程选择问题在课程论中的地位。(二)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一)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二、课程内容选择的内容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2课程内容即当代生活经验1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一)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关系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之关系1.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1)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把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直接等同以“可接受”原则为借口,对学科知识进行任意裁剪忽视成人的经验与儿童的经验之间的差异忽视成人的经验与儿童的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看待“轻视知识”思潮蔓延?——传授方式、传授内容•实证主义:科学本位、科学万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孔德:“实证等级论”——只有学科内容能够提供科学分类的依据;现象的等级是可以识别的,每一等级由更低的等级组成,较低的等级便成为更复杂的结构的要素。•人本主义:寻找“意义”、提升人的主体价值(2)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关系科学是价值负载的科学、艺术、道德具有等价性科学、艺术、道德具有内在统一性异中求同:科学、艺术、道德整合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人的自由,人的自由的境界就是真、善、美内在统一的境界,指向人的自由的课程体系理应实现科学、艺术、道德等领域的统一•第一阶段(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主导与依附(二元对立)•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中叶以后):对等与融合(连续、有机统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视技术课程(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的需要:创造性(4)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之关系学科知识过程方法的知识(探究过程和方法论)概念原理的知识(探究结果)分离:“非事件性”的课程(阿普尔)结合:“学术中心课程”(布鲁纳、费尼克斯)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该知识领域的探究方法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学术中心课程BCA被动适应论超越论主动适应论学校课程主体性不断受到尊重、学校课程的主体地位不断得以提升的过程。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根本问题: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被动适应论•主要观点: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代表人物:博比特、查特斯•评价:①忽略了教育功能的滞后性特点②忽略了教育的主动性③忽略了儿童与成人的差异(2)主动适应论•观点: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代表理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动作业(活动课程)儿童课程(学科知识)社会主动作业是依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的一种课程形式,强调密切联系社会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反对把课程教材成人化。•后现代文化视野:回归到生活世界的课程选择•课程成为一种过程——不是传递所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1.从后现代的文化视野出发,课程的选择意味着教育从纷乱的思绪和异化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向人的生长和生活复归,回归到人类文化生活的本原,从生活世界中选择学生个体现有生活经验,按学生生活的形式加以组织,而非割裂文化生活本身,更不是学科专业的各自独立。2.课程选择回归到生活世界和人类生活本原,也就是要关注现实的生活世界,强调课程的体验和理解,知识在生活语境中通过学习者自然的会话达到浸润。•3.课程工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发”,而是“从课程开发———一种在政治上和制度上不再具有的功能———转向理解课程。把课程理解为一种符号表征,并建构一种过程课程,在这种课程作为过程的框架中,学习和理解来自对话和反思。当学习者与他人对话并对他人所说的进行反思时,学习和反思被创造出来,而不是被传递下来。课程作为过程的作用在于帮助调和这些交流,为达到这一目的,它应该是丰富的,回归的,关联的和严密的。(3)超越论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两类主体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交互主体的关系学校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对话、交往、超越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不断批判与超越社会生活经验,而且还不断建构新的社会生活经验。•如何看待“课程生活化”与“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关系?•课程一定是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关键是和什么样的生活联系、联系哪些方面、怎样联系的问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密切联系、相互独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是结合的基点),而不是教育过程融合于生产劳动过程,“不是生产即教育,劳动即学习,不是学校即工厂,工厂即学校。”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20C70Y卢梭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儿童经验和知识的关系?•“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是来自经验的,这并不表明一切经验都具有真正的或同样的教育的性质。不能把经验与和教育直接地彼此等同起来。因为有些经验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杜威经验知识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和开发者。(二)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确定课程价值观确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确定课程内容学习者的经验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实践科学、艺术、道德的统一科学、技术的统一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的统一(超越轮)Thanks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