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诗词阅读部分常见错误及案例分析 一、答题策略上的误区 (一)只就题做题,不懂归纳题型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实践到错误,到思索,到改正,到再实践的不断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有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只注重实践,而不会给自己留点时间去思索,去整理考点、知识点,更不注重题型归纳。题是做不完的,我们应该学会整理和梳理,尤其是技巧、考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置身题海,如泛轻舟。在做题过程中,我们遇到相近或相对的表现手法时要注意归纳。从形式角度而言,修辞方法中带“像”字的真假比喻,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对比与反衬,比拟与比喻,明引与暗引,等等;表现手法中的点与面,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白描与彩绘,叙写与议论,联想与想象,现实与浪漫,烘托与对比,伏笔与照应,寓情于景(物、事)与托物言志,等等,这些相近的修辞方法或相对的表现手法,考生在辨别时常常容易混淆,需要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对其区别,加以归纳和总结。从高考考查角度上来说,诗词鉴赏考查的范围不外乎诗歌语言、技巧、形象和思想感情等四个方面。其中最难的是诗歌技巧识记与应用,它体系庞大,且不同诗歌中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考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实践,以此来巩固已有的知识框架。概括来说,诗词鉴赏的技巧主要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及行文结构技巧等。其中,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描写手法的知识体系较为复杂,首先我们要掌握这几对经常成对出现的手法,即虚与实、动与静、有声与无声、点与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对比反衬、渲染、白描、工笔、烘托、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要着重掌握比喻、比拟、夸张、用典、借代等古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行文结构的手法主要有曲笔、卒章见志、欲扬先抑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鉴赏古诗词时,要因诗词制宜,仔细体会,避免单纯地就景论景,就物论物,一定要看到在景、物背后的诗人、词人的情感倾向。 (二)逐字翻译,不能整体把握大意 在诗歌鉴赏答题过程中,很多考生错误地把古典诗词当文言文来读,逐字逐句地去理顺,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别是在遇到不熟悉的词或典故,或者遇到有句式词序颠倒时,则思维方寸大乱,这就无法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无法理解抒发的是什么感情,无法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有甚者,有些考生在理解某些诗词曲的意思时,望文生义,常常只从字面上作简单的牵强附会的理解。实际上,在读古诗词曲时,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而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诗词曲的意蕴、情感倾向、艺术境界和表现手法,尤其要注意的是抓住诗词曲的文题,弄清题材类型,做好诗词曲的情感归纳。题材就是说诗词写的是什么,一般主要有:爱国爱民、人民疾苦、劳动生活、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以及参禅说理。有不少诗词的题目能反映出诗词的题材。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这首诗的题目是春夜别友人,全诗抒发的是离愁别绪。因此,要从送别的角度整体把握诗的含义。 (三)只重视自我感觉,不能理解命题意图 很多考生在答题时,只注重自我感觉,并未了解作者的命题意图,结果在答题时给人一种言不由衷的感觉。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人为拔高主题。一般而言,高考所选诗歌材料,或抒发人生情怀或评价历史人物等,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常常容易拔高原有主题。而命题者恰恰常于此命题,以引导考生仔细分辨,正确评价诗歌;二是生搬硬套。在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时候,有的考生或者只根据自己熟悉的某个诗人、词人的流派特点、创作风格、语言特色、个人经历,而不顾实际情况去理解该作者的作品;或者套用某种常规模式机械地理解诗词,头脑中先入为主,带着条条框框去鉴赏,因而常常陷入思维的误区。如见到陶渊明就想到他的远离尘世;见到李白就想到他的洒脱不羁;见到杜甫就想到他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见到李清照就想到她的婉约凄惨;见到苏轼就想到他的豪放,等等。还有只要见到景色优美,便认为一定是心情愉悦;见到“悲”、“恨”、“愁”、“怅”,就觉得是惆怅孤独。用贴标签的方法去欣赏诗歌,结果往往容易出错。因此,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题干,吃透命题者意图,有针对性地作答。如“从全诗看”、“从……的角度(关系)对本诗进行鉴赏”、“请简述理由”、“请简要分析”、“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请结合本词作简要分析”、“请从写景的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等等。 二、思维定势造成的意义理解上的误区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帮学生总结一些古诗词鉴赏的规律。比如,根据意象来鉴赏诗词,凡是看见什么意象,就是抒发什么感情等。这当然有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答题。但这也容易使考生形成思维定势,有些考生答题时,投机取巧,见到自己熟悉的意象,不看全诗,就对号入座,草率作答,这就很有可能在鉴赏时出现偏离或错误,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对待,以防陷入答题误区。不能武断地认为,凡是有月亮这一意象的诗,就一定是表达思乡怀人的感情。以2007年高考辽宁卷为例:夜 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该诗借月抒写月夜的宁静,以此来表现诗人宁静安适的心境,其情感倾向并非思乡怀人。不能形成思维定势,认为有“梅花”则孤傲高洁。以2009年高考浙江卷为例: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全诗体现的是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有“杨柳”不一定是依依惜别。以2008年高考上海卷为例: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该诗中虽有杨柳,但并不表示惜别、离别而是抒发的意欲归隐的情怀。有“乡梦”也不必是思乡。以2009年高考上海卷为例:早 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首诗反映的是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而不是思乡。有“古迹”也并非借古伤今、借古讽今。以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为例: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该诗表现的是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一般来说,诗词曲中的意象与其所蕴含的情感倾向的关系,虽然可以作一个大致的概括、归纳,但不能固定化、绝对化。否则,这种概括、归纳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使考生陷入误区,这是我们鉴赏诗词时一定要牢记的。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对待。要注意把握全诗的意境,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看诗中是否有与该意象所判断的意义相呼应的内容,不能将某个意象与整首诗词割裂开来,脱离整首诗词谈意象的寓意难免失之偏颇。 三、答题不规范导致的误区 从近几年辽宁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题来看,题目的难度并不大,学生基本能读懂,但学生的答案往往漏洞百出,得分不能达到预期水平。有些考生感觉在考场上古诗词鉴赏题所用的时间较多,但效果却不理想。分析其中的原因,除考生语言文字表达不够简洁清晰外,主要是答题不规范。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考生的各种常见的答题失误,并分析、诊断病因,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之所在。具体而言,考生答题不规范导致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只穿衣,不戴帽以2009年高考辽宁卷为例: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病例:诗人用城里钟、城下树、空江明月和水上人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病例分析:诗词鉴赏答题讲究既要“穿衣”又要“戴帽”,即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既要有对内容的理解,又要点出答题术语,如诗词中运用的主要手法或诗词的表达效果等,答题术语往往作为阅卷过程中基本的采分点。上面学生的答案未能抓住“以景寓情”等术语,这样作答给阅卷者的印象是学生明白,但对诗词鉴赏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因此,无法将自己的答案系统地表述出来。(二)只翻译,不鉴赏以2010年高考辽宁卷为例:雨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问: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病例:燕子将要南飞,梧桐已和昨晚的不同了。病例分析:古诗词鉴赏的前提是理解,没有理解,鉴赏就无从谈起,因此古诗词鉴赏时有串释一下内容的必要,但串释绝不是鉴赏。该病例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作答,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三)浮在表面,缺乏分析以2005年高考辽宁卷为例: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问: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病例:“犹有”好,它能将读者带入一种意境。病例分析:根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答的是“犹有”为什么好,要有结合诗歌的具体分析。(四)南辕北辙,答非所问以2008年高考辽宁卷为例:[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问: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句对偶,三、四句对偶,五、六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病例1:比喻。“天上的白云像雪白的棉花”。病例2:长江万里,淮山青绿,长江上有几只船,山泉千尺,晚上的云变成了露水,月亮出来了,大雁排成一字。病例分析:在病例1中,考生在列举了修辞手法后,没有按照题干的要求,在这首散曲中找出例子来说明修辞方法。在病例2中,考生没有按照题干的要求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赏析,只是做了简单的翻译。究其原因,或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