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研究[摘要]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交往与自我认知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作用,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已迫在眉睫。应该做到加强正面教育和网络管理,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从而创建积极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分析一、文献综述1、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相关研究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的概念最早由Goldberg于1994年提出,Young最早开始研究证实该现象。她发现过度的网络使用对用户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损害身体健康、导致人际关系障碍、学业成绩下降及影响正常工作等,还发现网络使用依赖者具备特定的人格特质。由此引发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2、国内最早的专项研究是钱铭怡教授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抽测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在被测者中占到6.4%。有研究者将网络成瘾描述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但实际上,目前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研究者对网络成瘾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观点和研究结果,没有形成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理论。-2-3、申福广等所作《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北京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分析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并指出产生这些行为的心理原因。主要结论是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态度,对一些网络行为道德的扬弃,表现出的心理倾向及兴趣倾向受到性别、政治面貌、年级、生源地域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政治倾向方面,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识、参与程度及侧重点较之20世纪80~9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有较大不同。在道德倾向方面,以负疚感为个体自我道德约束的心理表现。在心理健康倾向方面,大学生表现出矛盾心态。在兴趣倾向方面,研究者依据调查数据,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依次排序为:聊天、了解信息、收发邮件、查阅资料、玩游戏、下载软件、欣赏影音节目。该项研究基础数据尽管充分,但问卷没有信、效度资料,调查对象未能说明取样情况,而且数据处理仅以百分比来描述,未曾使用更规范的统计分析,故而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比例的大小显然不能有效说明实质的差异,但还是揭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和课题。4、苗青等所作《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研究》,也采用问卷调研,辅以访谈,研究了大学生上网时点分布、网名使用情况、交友方式及其发展、网络交友积极与消极观念四大因素,并基于数据提出了大学生网络交友的八种心理,即依恋心理、多样化心理、定势心理、尝试求新心理、求同心理、情感心理、美化心理及性别差异心理。该项研究立题集中,以大学生诸多网络行为中最具普遍性的网络交往为研究内容,易见深度,但不足之处,仍是数据处理简单,仅以百分比描述现象,网络交往状况与现实交往状况的对比未能涉及。-3-5、浙江大学的刘树娟等《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提出了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受社会、心理、生理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当社会资源比较缺乏时,个体就会选择网络这种媒介来满足自己获得社会支持、认可和归属感的需要,尤其当个体因环境改变而需要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时更是如此。高孤独感、低自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更容易患网络成瘾症。6、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的研究表明,在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中,多数因父母对他们管教严格,惩罚严厉,操纵、控制他们的倾向较为明显。王立皓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利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大学生进行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机与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等有较大的关系,网络成瘾者多为社会支持低的个体,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尤为重要。二、研究目的及意义1、研究目的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成瘾”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面对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通过对网络成瘾的研究,分析网络成瘾的原因,找到解决网络成瘾的对策和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适应网络环境,进而达到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4-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2、研究意义(1)科学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必然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成为一个网络社会,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是现实社会和使用网络的主体人群,因此,科学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引导他们科学利用网络资源,避免过度使用网络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2)科学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中,心理素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随着电脑及网络的普及,伴随电脑网络而产生的网络心理障碍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3)科学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可以为预防和矫治网络成瘾提供依据通过调查和研究,可以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网络使用状况、网络成瘾发生率、网络成瘾大学生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差异(如:性别、专业、学历、年级等)、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状况等。通过研究网络使用、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深入探讨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而提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教育、预防对策。-5-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1、采用自编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量表(附录)。包共35个题目。量表采用利克特5点分数(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量表得分越高表明网络成瘾程度越深。2、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有90个评定项目,包含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和其他十个维度。量表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分别计为l、2、3、4、5分,以评定心理健康水平。3、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二)研究对象调查将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目前的在校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办法,选取在校1-4年级在校本科大学生400名进行测试,以宿舍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三)研究假设假设1: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假设2:不同性别、年级、学历、专业等的大学生在网络使用方面存在差异。假设3: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在性别、年级、学历、专业等方面存在差异。(四)结果预测1、男生的网络成瘾量表总分显著高于女生-6-2、理科类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文科类大学生3、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和大四学生。四、讨论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1月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大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实践和受教育的领域,能帮助大学生平等自主地参与教学,实践和交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对大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都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它的消极影响也是无所不在的,比如:有不少学生因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造成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的混乱;快餐式的信息浏览方式使他们对事物的判断缺乏深度思考;网络垃圾信息(如黄色,暴力信息)在不断影响他们的思维,道德,行为判断标准;不受约束的网络虚拟环境使大学生攻击,欺骗等不良行为变得肆无忌惮;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使大学生在交往中缺乏责任意识等。学校作为对大学生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形成正确的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观念,采用积极举措把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轨道,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多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条件,-7-发挥潜能,培养特长,让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提高,并在活动中找到友谊和自信心。父母也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家庭温暖法”预防或戒除网瘾家长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应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参考文献][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三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邓晨曦.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进展.社会心理科学.2011[3]罗喆慧,万晶晶,刘勤学,方晓义.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特定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4]张锦涛,陈超,刘凤娥,邓林园,方晓义.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和态度、网络使用同伴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5]申福广,张明德,赵恩平,等.大学生网络行为探析.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苗青,谢萍.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7]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8]杨文娇,周治金.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陈侠,黄希庭.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8-[10]刘树娟,张智军.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应用心理学.2004.[11]庞海波,吴一智,曾永锋,彭姝丽,陈寿隆.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格特征研究.心理科学.2010.[12]刘纯姣.上海市大学城学生网瘾调查报告.心理科学.2009.[13]王立皓,童辉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4]王梁.大学生网络依赖状况分析.高等教育,2006.[15]梁宁建,吴明证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6.[16]邓林园、方晓义、万晶晶、张锦涛;、夏翠翠.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其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理科学.2012.附录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量表1、您的性别:1男2女2、您的专业性质:1理科2文科3、您的年级: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4、您的网龄:1-3年3-5年5-8年8年以上5、您平均每天上网时间-9-0-2小时2-4小时4-6小时6-8小时8小时以上6、我发现用于消遣的上网时间越来越长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7、因为上网我与家人朋友交流减少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8、很多时间我觉得生活很没意思,对身边的活动渐渐觉得不感兴趣了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9、我总是避免人多热闹的地方,喜欢独处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10、迷上网络后我变得多疑敏感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11、因为上网致使我在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业退步明显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12、日常生活中会无缘无故情绪低落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13、我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14、没有网络我的生活枯燥、乏味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15、我曾多次尝试减少上网时间和频率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16、我在现实中较为内向,网络上比较活跃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