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教育经济学导论教育经济学教师介绍刘子瑜讲师办公室: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主楼622室联系电话:13810935961电子信箱:liuziyu@cau.edu.cn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讲教育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二.中国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经济学产生并形成于西方世界,它是现代社会、现代生产、现代科技和现代教育的产物。西方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30年代,产生和形成于50~60年代,70~80年代以后有新的发展。萌芽于20世纪20~30年代,萌芽的标志:一是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二是沃尔什于1935年发表的《人力的资本观》,被认为是西欧北美最早讨论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1.萌芽时期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在前苏联《计划经济》杂志上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用统计方法和数学语言专题论述了教育的经济意义。认为:1.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直接关系,学历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劳动者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能力越强。2.办教育付出的经费带来的经济效益,要比一些建设所花的费用(如筑路、发电站、水坝等)收益大,增长额多。3.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与工资和工作能力(即对社会的贡献)成正比,一个高级技术工作者在生产上的贡献相当于两个体力劳动者。J·R·沃尔什(RayWalsh)是美国经济学家,其代表作《人力的资本观》于1935年2月发表于美国的《经济季刊》上,被认为是西方研究教育经济效益的第一篇论文。沃尔什从个人的教育费用和以后收入相比来计算教育的经济效益。其方法称“现值计算法”,即对不同教育程度的人所付出的费用与受完教育后,因提高能力而在以后工作上取得的一生收入(所得利益)相比较。2.形成时期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形成的标志:一是维泽(J.Vaizey)于1962年出版的《教育经济学》;二是国际经济学会于1966年出版的《教育经济学选集》。有观点认为,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一批教育经济学学者和专著,标志西方教育经济学形成。维泽(J·E·Vaizey)是英国教育经济学家。他1962年出版的《教育经济学》一书,被西欧教育经济学者誉为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甚至有学者称韦锥是“教育经济学之父”。1963年他与应届国际经济学会会长鲁宾逊(E·A·G·Robinson)共同被推举为《国际教育经济学专题会议论文集》的主编。维泽于1968年和丁·希恩合写了一本《教育所用的资源》,1972年与K·诺里斯、J·希恩合写了一本《教育的政治经济学》,1977年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了《教育经济学(辞目)》,构成了一个在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经济学的学科结构体系。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的会议,从经济发展角度讨论了教育经济学问题,并决定出版一本包括教育经济学主要内容的论文集。该论文集于1966年正式出版,其基本内容是:第一部分:教育的一般问题。第二部分:教育与经济进步。包括卡萨的《教育与经济进步》,丹尼逊的《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斯特鲁米林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等。第三部分:需求与供给。第四部分:教育费用和经费的提供。第五部分:教育的不同形式间的平衡。第六部分:教育的国际支援。3.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经济学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研究内容及范围有很大拓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定量研究方法越来越被重视,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教育经济学形成与发展后的教育经济学家大致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教育经济学家:20世纪50、60年代的,理论化、定量化地研究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第二代教育经济学家:20世纪70年代的,在更深的层次上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着眼于教育外部经济问题的研究;第三代教育经济学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开始关注教育内部的不经济问题的研究,如教育生产、教育成本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有:高新技术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研究过度教育与生产率的关系研究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学校规模经济研究教育和以信息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的研究教育成本和教育财政问题研究教育经济学跨国家的比较研究4.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HumanCapitalTheory)是西方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作用和收益的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代表人物舒尔茨(T.W.Schultz)丹尼森(E.F.Denison)贝克尔(G.S.Becker)舒尔茨(T.W.Schultz):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他对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奥多·舒尔茨由于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与威廉·阿瑟·刘易斯一起获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TheodoreW.Schultz(1902---)舒尔茨的关门弟子——林毅夫林毅夫—经济学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创者林毅夫与导师舒尔茨及其夫人合影舒尔茨主要的著作有:《由教育形成资本》(1960)《人力资本的投资》(1961)《教育与经济增长》(1961)《教育的经济价值》(1963)舒尔茨:《人力资本的投资》(InvestmentinHumanCapital)完整的资本概念应当包括物力资本和与其相对应的人力资本两个方面。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从1929到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33%。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力资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教育资本: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费用健康资本: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流动资本: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迁移资本:用于外来移民和智力引进的费用企业资本:用于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费用人力资本的主要特点:1.存在于人体之中,与其承载者不可分割;2.不能直接转让或买卖,除非是在人身依附的条件下;3.其形成与效能的发挥与人的生命周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4.其形成与效能的发挥受其承载者个人偏好的影响;5.它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而且还是一种涵义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口素质比人口数量更重要。2.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3.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4.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5.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意义:1.提出了新的教育价值观,开拓了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多方面探讨;2.促进了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3.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了教育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质量的提高;4.有力地促进了研究与开发(R&D)投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困扰人力资本理论的三大难题其一,生产率没有随教育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提高。上世纪60年代后教育的大发展并未带来生产率和经济的更快增长。其二,教育机会的相对均等并未带来国民经济收入的平等。上世纪60年代后教育的迅猛扩展并未导致不同教育水平群体收入的均等,相反,收入差别甚至进一步扩大。其三,教育的扩展并未带来失业率的下降。上世纪70年代后,许多国家的就业状况不断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人力资本理论的竞争者筛选假设理论ScreeningHypothesisTheory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aborMarketSegmentationTheory社会化理论SocializationTheoryofEducation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从而将他们安排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装置或手段。代表人物主要有:史宾斯(Spence)伯格(Berg)阿诺(Arrow)MichaelSpence筛选假论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比较关于教育与生产率的关系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与生产率之间是一种直接关系,教育能增进个人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的生产率。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与生产率之间是一种间接关系,教育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教育与生产率之间是通过筛选这一过程发生关系的。关于教育与个人收入的关系人力资本模型:教育投资较高的收入较高的生产能力教育投资较高的文凭较高的收入筛选假设模型: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可划分为不同部分,教育是将人们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代表人物:皮奥里(Piore)戈登(Gordon)卡洛伊(Crony)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价值在于它决定一个人进入何种劳动力市场并在其中工作。教育水平与个人收入的关系在不同劳动力市场是不同的,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工资收入成正相关关系,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教育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不同职业所需要的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机体能不断运转下去。代表人物:鲍尔斯(S.Bowles)金蒂斯(H.Gintis)80年代后的教育经济学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研究过度教育与生产率研究关于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研究学校规模经济研究90年代后的教育经济学发展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研究教育的内生增长作用研究教育成本及财政研究教育对经济作用的实证研究2000年后的教育经济学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引入教育经济学跨国间的比较研究政府行为和社会对教育需求行为研究(二)中国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初创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197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提出建立教育经济学。1980年,教育经济学奠基人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1981年,在北京成立了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198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在黄山市正式成立。1985年,创办的《教育与经济》杂志在武汉公开出版,与美国《EducationEconomics》、英国的《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同成为世界仅有的教育经济学专业杂志。初创时期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研究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教师劳动及其报酬问题研究教育同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2.繁荣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80年代后期,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迅速推进,涌现出大批专门研究教育经济学的专家和学者,翻译了更多的西方教育经济学名著,出版了大量的专著、教材,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在研究方法上开始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分析我国教育经济学方面的现实的具体的问题,并出现了“高等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经济学”等子学科。繁荣时期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研究教育投资不足问题的研究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方式研究教育经济效率和效益问题研究教育运行机制研究3.全面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从单纯的经济定量分析向教育分析和经济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在研究广度上,从单纯的宏观研究向中观层面的省际区域研究、学校发展研究,以及微观层面的学生发展研究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深度上,从注重现有教育政策的趋同与解释,逐步走向对转型期教育经济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科学预测;在研究主体上,从由教育学、经济学出身的研究队伍不断扩展到具有管理学、统计学、数学等专业背景人士的加盟。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研究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重构和完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