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课程四第三章教育投资一、教育资源与教育投资教育资源指的是全社会的经济资源需要并可能用于教育事业的那部分人力、物力与财力。所谓教育投资,就是为了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同教育投资主体将其经济资源中可能用于教育事业的那部分资源以货币形式投放到教育领域。教育投资作为一种活动(此时作动词解),是教育投资主体投放资本于教育领域的一种经济行为。二、教育投资来源渠道及其投资主体分析(一)个人教育投资1.个人对普通教育投资支出的决定个人一般只有在首先满足其日常生活必需支出后,才能满足其对教育这种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这样,在个人家庭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个人对普通教育的最大可能支出就是个人家庭收入与其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之间的差额。用公式表示即是:个人对普通教育的最大可能支出=个人家庭收入-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2.个人对专业教育投资支出的决定对专业教育的投资,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收益率极高(如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的投资活动,个人家庭愿意不惜以较高的代价对专业教育进行投资。用公式表示即是:个人对专业教育的支出=(家庭收入-基本生活支出)+个人储蓄+适当的负债(二)政府教育投资1.政府对教育投资的动机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公共需要”;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弥补和补充个人、企业对教育投资的不足。2.政府教育投资规模的决定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主要取决于社会对教育投资的需求与个人和企业对教育投资的具体状况。(二)政府教育投资用公式表示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规模:全社会对教育投资的需求-(个人对教育的投资+企业对教育的投资)3.政府的自身缺陷与政府的教育投资行为偏差三、教育投资数量考察(一)教育投资数量的基本指标1.绝对量指标这是从教育投资量的绝对值来反映教育投资的多少,它可以从纵向和横向比较中说明教育投资总量充足或偏少,但不能说明教育发展水平的资源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协调。(1)教育投资总量(2)国家教育投资总量(公共教育经费支出)(3)人均教育投资量(4)生均教育投资量2.相对量指标相对量指标是教育经费投入量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而得出的指标,可以反映出一国一定时期对教育发展的努力程度、负担程度、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程度。(1)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认为,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2)教育投资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二)教育投资来源的数量结构1.国外义务教育投资的来源近来世界各国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的普遍情况是:政府负担的比重几乎为百分之百,个人和企业负担比重几乎为零。政府负担义务教育的资源存在着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担比例的问题。一般来说,义务教育资源多由地方政府负担较大比重,中央政府的负担仅作为地方政府负担的补充。2.国外非义务教育投资来源非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比较复杂,个人、企业、政府等多个渠道使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3.中国教育投资来源(1)教育投资来源概况(2)教育投资来源结构的特点中国教育投资来源结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教育投资来源渠道多样化,负担主体多元化,其中政府仍是主要的投资者。第二,义务教育由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资为主,但是并未做到免费,学费收入所占比例在某些年份(如1993年)甚至高于高等教育。第三,高等教育对财政拨款依赖程度高于初、中等教育。第四,企业的教育投资虽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从其负担的形式看却不甚合理。第五,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比重大于中央政府负担的比重。(三)教育经费使用的分配结构1.教育经费使用的功能分配结构这是按教育经费的用途即按使用功能的分配所形成的结构,指一国或一地区的总教育经费和某级某类教育或学校的教育支出中按经费用途区分的各项支出结构。2.教育经费使用的级类分配结构这是指教育经费使用在各级各类教育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一种比例关系,一般用各级各类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比重来表示。(1)影响教育经费使用的级类分配结构的主要因素A.教育结构B.生均培养费用C.教育发展政策因素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度量教育经费使用的级类分配结构的主要指标A.总量结构指标,即各级各类教育所获教育经费占总的教育经费的比重。B.生均教育经费比值指标,即某级某类教育的生均教育经费使用与另外某级某类教育的生均教育经费使用分配的比值。C.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即三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3)三级教育经费使用的分配结构的数量考察3.教育经费使用的区域分配结构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是指教育资源在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一种比例关系。(1)教育资源区域配置非均衡的度量(2)影响区域教育资源分配的主要因素A.体制因素B.经济因素C.教育因素4.教育经费的校际分配结构教育资源在学校间的配置是指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数量比例关系。各学校之间教育资源获得量的比例关系与公共教育经费的拨款制度有关,即政府以什么标准、采取什么方式向学校拨款,拨款制度直接影响教育资源在校际间的分配。通过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可以透视校际资源的分配状况。四、教育投资体制(一)教育投资体制的结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1.教育投资体制的结构和类型教育投资的体制在理论上一般可划分为这样几种类型:第一类是投资主体单一、决策高度集中、主要依靠政府计划行政干预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第二类是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决策高度分散,主要以市场调节方式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第三类是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决策相对集中(或相对分散),以计划行政调节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为特征的教育投资体制。现实中的教育投资体制无非是上述三种模式的具体运用和表现。2.决定和制约教育投资体制的基本因素(1)社会经济投资体制(2)教育与教育投资的自身特点和属性(二)我国现行教育投资体制分析1.教育投资体制演变我国教育投资体制——教育事业经费的投资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年,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第二阶段,1957~1979年,实行“条块”结合、以“块块”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第三阶段,1980年以来实行与现行财政体制相对应的“分级包干”投资管理体制。2.现行学校教育财政拨款体制(1)高等学校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第一种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第二种是公式拨款。(2)中小学校教育拨款模式(教育资源校际分配)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经费的分配基本上采用的是“定员定额”方法。中小学基建拨款采取的是基建预算加基建补助的模式。3.现行教育投资体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国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目前的基本体制框架和内容大体上可以作如下概括:(1)投资的来源主体多元化,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单位、个人和社会共同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新格局。(2)在教育投资的运行上,扩大了地方政府、学校的投资决策权,调动了地方政府、学校、以及其他社会主体投资办学积极性。(3)在重视政府对整个教育发展、对教育投资运行进行调控与管理的同时,也注意并发挥了市场对教育及教育投资的调节作用。这一点在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4)在一定范围内,我国也开始重视和鼓励社会、私人自主投资办学,使民间自主办学开始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补充。问题与不足:第一,投资主体单一、政府包揽现象仍然存在。这在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二,集中、统一管理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在对教育投资决策的管理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集中、统一的投资管理特征。第三,政府缺乏对义务教育投资的宏观调控。(三)我国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如果只作理论思考,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应考虑以下思路:第一,从教育投资研究决策主体看,应作到单一与多元相结合;第二,从投资决策权力看,应作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第三,从投资的利益动力看,应作到经济利益与行政手段相结合;(三)我国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如果只作理论思考,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应考虑以下思路:第一,从教育投资研究决策主体看,应作到单一与多元相结合;第二,从投资决策权力看,应作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第三,从投资的利益动力看,应作到经济利益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第四,从投资的信息传递与调节看,应作到横向的市场调节与纵向的政府干预相结合;第五,从组织结构体系看,应作到政府的教育管理机构与相关教育活动的各种教育机构在教育投资行为的协调与结合。从实际改革的操作方面,则必须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1.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全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教育投资理论认识;2.通过立法,保障教育经费的来源;3.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建立科学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4.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和学生资助制度;5.深化高等教育拨款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