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在认识中得作用。答:(1)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1)社会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2)社会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认识工具;(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答:无产阶级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四、简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答:(1)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五、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以及其实质是什么。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在:(1)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3)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变化的原因:(1)生产力方面。生产力的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起推动作用。(2)生产关系方面。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有:进行了社会改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扶持。(3)上层建筑方面。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不断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国家法制。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3)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六、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七、论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答:(1)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首先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八、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九、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意义)答: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2)坚持重点论,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鉴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认识解决存在的问题。十、论述平均利润的形成与本质。答:(1)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即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利润率的变化。这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2)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3)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十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产生的条件。答:(1)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2)工人阶级进行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是时代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暴露,无产阶级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十二、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科学内涵、理论来源、理论品质、理论特征、学习方法、学习目的。答: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裕创造性。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以及其具有的鲜明的政治立场上。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它经手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3.马克思主义既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又是科学的理论体系,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服务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十三、意识的本质。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十四、试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论述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原理及其意义)答:(1)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意识的能动性主要变现在四个方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的世界。(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4)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的盲目蛮干。十五、物质和意识的原理及其意义。答:(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得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是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方法论意义:1.依据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2.依据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补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面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十六、垄断利润及其来源。答: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得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垄断利润的来源:(1)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2)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获得非垄断企业的利润。(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和掠夺,获得的海外利润;(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十七、实现共产主义需具备,要创造的条件。答:(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4)建立起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6)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国家自行消亡。十八、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中,即科学应用于现代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技能的提高,它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学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表现为: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呈加速趋势。十九、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答:(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得比例。2.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二十、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答:(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二十一、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关系,割裂两种会如何?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