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与艺术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教育的词源分析:《说文解字》的解释:“较,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内涵的界定: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的教育。第二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专家孟禄。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恩格斯4生教育活需要说代表人物:我国杨贤江教育的发展:个别教育阶段一般个别教育(传授知识)特殊个别教育(自我觉醒)古代教育阶段奴隶制社会初期的早期学校被称为:痒、序、学、校欧洲奴隶制社会初期学校教育:斯巴达早期学校教育与雅典早期学校教育唐朝由中央设立“二馆六学”:崇文馆、弘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封建时期学校倡导:“学而优则仕”。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以及一些算学、天文、医学方面知识。欧洲封建时代的学校主要是教会学校,教会学校教学内容是“七艺”即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近代教育系统阶段第三节:教育学的性质与对象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现在的学术界一般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对象和教育问题,是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艺术的科学。第四节:教育学的历史和现状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没有体系,经验性描述1因为这一时期的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2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化的认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它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学记》概括为:“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史:古代西方主要指希腊与罗马希腊:苏格拉底启发诱导术,又称助产术、产婆术。罗马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有:西塞罗、昆体良、奥古斯丁。昆体良著作《雄辩术原理》(有名《论演说家的培养》)是一本修辞学教程。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日益成熟。2出现专门论述教育学专著。3研究重视思辨。教育学科的建立: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并把它理解为“讲述与传授的艺术”在教育史上一般以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完成的《大教学论》作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在教育史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科学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形成。洛克:绅士教育卢梭:自然教育。教育学的深化与拓展(多样化阶段)当代教育的新特征:1学科走向学科化和综合化。2教育学研究基础多样化3教育学研究范式多样化4教育学发展更加自觉化。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教育功能分类:1从教育的对象来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教育的作用层次来看,可分为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3从教育的方向和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形功能和隐形功能、其中还含有正负、显隐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许多变式。4从教育作用的性质来看,可分为自我保存功能和自我更新功能。教育功能的特征:1客观性。2整体性3层次性。4迟效性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个体发展的内涵与特点:i在教育学领域,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也即是人们常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人的心理发展,即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1是认识的发展:2是意向的发展:3是社会素质的发展。个体发展的特点: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与人的发展:2环境与人的发展:3个体主观能动与人的发展:4教育与人的发展。遗传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认得发展的年龄特点:2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的个别特点:3遗传因素本身就有可塑性。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我国春秋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古代教育家荀子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对人的影响系统而全面。③学校教育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指导。④学校教育为人的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2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条件。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1促进智力和能力社会化。2培养社会角色。3传递社会规范。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1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2促进个体特征的形成。教育促进个体整体性的发展功能:1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2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3徐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在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②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③教育能够形成政治舆论)3教育的文化功能(①传承和选择文化功能。②吸收和融合先进文化功能③创造和更新文化功能)4教育的人口功能(①教育是提高人偶质量的关键。②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③教育可以促进人口迁移:教育是促进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更能够吸引迁移人口:教育本身实现人口迁移。)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1现代化与教育变革。2全球化与教育变革。3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4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5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第三章:教育的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的目的体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选择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经济、政治、文化)。2个人依据(程度、方向、层次)第二节: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意指在教育活动中,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评定教育的价值也应该当以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18、19世纪上半叶是这一理论的全盛时期,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意指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对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社会的效益来衡量。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出现了“社会学派”。代表人物:孔德、那笃尓普、涂尓干、凯兴斯泰纳等。教育准备生活学说与教育适应生活学说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也被称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完善人。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人类需要一种完善的生活,个人向往一种和谐的发展,在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两方面,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保持基本平衡,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必然趋向融合,这就是科学人文主义。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形式训练、形式教育者天赋、器官)形式教育论也被称为训练理论,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官能心理学。实质教育论:实质教育论被称之为“滋养理论”,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联想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1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素养的高度发展。3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充分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三节:我国教育的目的第四章:教育主体第一节:学生学生:学生的地位——社会地位、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学生的基本特点:1学生是能动的人。2学生是发展的人。3学生是完整而独特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任务为主的人。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权利:1生存的权利。2安全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受教育的权利。学生的义务:守法、遵规、敬师、学习。学生的特征:初中生——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认识能力发展迅速、感情丰富但不稳定、自我独立意思增强)高中生——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感情过程发展较快、意识的自觉性更高)现今学生时代的特点:1生理成熟提前。2视野开阔。兴趣广泛。3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呈现多样化。4心理问题增多第二节:教师教师:广义讲,教师是教育者。狭义讲,教师指在学校专门履行教育职责的人员。萌芽阶段的教师职业其典型特征便是:长者为师、能者为师。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2示范性。3创造性。4长周期性和迟效性。5群体性和个体性。教师的素质:师德、师知、师能、师心、师体。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履行教师职责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心:心理素养,是构成心理品质的各种要素(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能力、智力等)第三节:师生关系教师中心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中心,教师决定着教育的标准、内容和方法。学生中心论: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儿童经验、兴趣和需要。理想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类型:强制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老师——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2公正无私,不偏爱,对每个学生给予积极的期望和信赖。3努力的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学生——1尊敬教师。2理解教师。3努力学习。第五章:教育内容第一章:教育内容概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第二章:教育内容的构成德育:广义的德育及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而言的。包括学生思想、政治的道德的方面的素质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狭义的德育及伦理学上的德育,是指思想品德的教育。德育的任务:1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2引导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德育的内容:1人生观和世界观。2社会公德教育。3爱国主义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3德育过程是学生在后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品德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塑造和改造相结合的过程。德语的原则: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2正面引导与纪律越苏相结合。3发挥积极因素与客服小计因素相结合。4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5考虑年年龄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6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原则。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2情感陶冶。实践教育。4自我教育。5榜样教育。6品德评价。智育智育的任务:1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2培养学生技能、技巧、3发展学生的智力。第三节:教育内容的体现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外部存在形式。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的具体内容必须借助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才能得以存在。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活动的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课程的基本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由另个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强制性。课程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四节:教育内容的改革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1重视课程的完整性的整体功能。2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化。3兼顾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此外各国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联系。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社会背景、教育背景)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学生均衡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教育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