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董事会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姓名:陈文南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张宗益20040515董事会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作者:陈文南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参考文献(56条)1.参考文献2.李维安公司治理20013.吴淑琨.席酋民公司治理与中国国企改革20014.郑红亮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期刊论文]-经济研究1998(10)5.吴冬梅公司治理结构运行与模式研究20006.周刚委托问题与我国公司治理[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0(1)7.ShleiferA.VishnyRWAsurveyofcorporategovernance1997(02)8.DianeKDenisTwenty-fiveyearsofcorporategovernanceresearch..,andcounting20019.华锦阳论公司治理的功能体系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管理世界2003(1)10.JonathanLJohnsonBoardofDirectors:AReviewandResearchAgenda1996(03)11.DawnaLRhoadesAMeta-analysisofBoardLeadershipStructureandFinancialPerformance:aretwoheadsbetterthanone?200112.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2(2)13.MockE.AShleifer.RVishnyManagementOwnershipandMarketValuation198814.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期刊论文]-经济研究2000(3)15.HaroldDemsetz.BelenVillalongaOwnershipstructureandcorporateperformance200116.何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经济研究1998(5)17.施东晖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绩效表现2000(12)18.吴淑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U型关系研究——1997~2000年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2(1)19.张睿论企业融资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期刊论文]-经济评论2000(6)20.林毅夫.蔡昉.李周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企业改革方向[期刊论文]-经济研究1997(3)21.NArthurBoardcompositionastheoutcomeofaninternalbargainingprocess:empiricalevidence200122.RobertAGMonks,RedesigningCorporateGovernanceStructuresandSystemsfortheTwentyFirstCentury200123.RichardHFosbergOursideDirectorandManagerialMonitoring1989(02)24.MichaelSWeisbachBoardsofDirectorsasanEndogenouslyDeterminedInstitution:ASurveyoftheEconomicLiterature25.DavidYermarkHighermarketvaluationofcompanieswithasmallboardofdirector199626.KoseJohn.LemmaWSenbetCorporategovernanceandboardeffectiveness199827.李有根.赵西萍.李怀祖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构成和公司绩效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1(5)28.吴淑琨.刘忠明.范建强非执行董事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1(9)29.MoerlandPWCorporateOwnershipandControlStructure: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199530.叶祥松中外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经济学家2003(1)31.钱颖一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199532.艾兰布雷克董事会的构建200333.谷祺.于东智公司治理、董事会行为与经营绩效[期刊论文]-财经问题研究2001(1)34.赵增耀董事会的构成与其职能发挥[期刊论文]-管理世界2002(3)35.JohnK.SenbetLCorporategovernanceandboardeffectiveness199836.程宗璋论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期刊论文]-经济评论2003(1)37.MWeisbachEndogenouslyChosenBoardsofDirectorsandtheirMonitoringoftheCEO199838.李建中中国公司董事会建设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239.谭劲松独立董事独立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3(10)40.孙天法内部人控制的形式、危害与解决措施[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3(7)41.VincentAWartherBoardeffectivenessandboarddissent:Amodeloftheboard'srelationshiptomanagementandshareholds19984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43.邵少敏.吴沧澜.林伟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研究:以浙江省上市公司为例[期刊论文]-世界经济2004(2)44.董秀良.薛丰慧股权结构、股东行为与核心代理问题研究[期刊论文]-经济评论2003(4)45.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期刊论文]-经济研究2001(11)46.刘芍佳.孙霈.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期刊论文]-经济研究2003(4)47.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期刊论文]-经济研究2003(5)48.古扎拉蒂.林少宫计量经济学200049.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199250.JerilynWColes.VicoriaBMcWilliams,NilanjanSen,Anexaminationoftherelationshipofgovernancemechanismstoperformance200151.张宗益.宋增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52.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期刊论文]-经济研究2003(2)53.YT[J]Mak.YuanLiDeterminantsofcorporateownershipandboardstructure:evidencefromSingapore200154.AndrewKPrevostDeterminantsofboardcompositioninNewZealand:asimultaneousequationsapproach200255.XianmingZhouUnderstandingthedeterminantsofmanagerialownershipandperformance:comment200156.朱羿锟股份公司董事会管理创新探索[期刊论文]-当代财经2001(9)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张伟信息、权力配置与公司治理——以银行公司为例2007通过对以往文献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公司治理的研究中,银行往往是通过其对企业的融资便利在不同的方向上影响着企业的公司治理。学术研究很少触及到银行自身的公司治理问题,仿佛银行本身的公司治理机制是无懈可击的,又或许人们认为银行的公司治理同一般企业的公司治理一样,没有必要单独地来进行研究。但20世纪90年代的巴林银行倒闭案件、日本大和银行的亏损事件以及东亚金融危机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银行业。特别是爆发于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暴露出了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泰国以及菲律宾这些国家银行业中所固有的公司治理问题,这些事件使银行本身也成为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应用对象之一。在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之后,本文基于权力、权威的角度将公司治理的研究归纳为过程导向的公司治理,以区别于资本结构下结果导向的公司治理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围绕着对信息分布的讨论来研究银行公司内权力配置的调整。本文首先描述了一个银行与贷款厂商之间的信贷合约,将银行公司内治理契约的参与人设定为银行董事会及银行经理人员。在这一框架下,本文将银行公司内的控制权设定为对信贷合约执行过程中无法预见的或然事件的相机处置权,也即对信贷合约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是剩余风险。本文进一步将剩余风险抽象为贷款厂商的信用风险,在内部银行及外部银行的框架下,银行公司对贷款厂商信用风险的信息分布也将出现明显的差异。在内部银行中,银行董事会与银行经理人员享有同样水平的信息结构,而信息则主要是由银行与贷款厂商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而形成的,信息的同构使得内部银行中的公司治理退化为一个标准的委托一代理问题,银行中的实际权威以及正式权威都属于银行董事会。而在外部银行的框架下,技术的进步、复杂金融工具的出现、风险管理功能的凸现以及银行业务模式的转变使银行对贷款厂商信息的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行经理人员获得了相对于银行董事会占优的信息结构,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出现以及银行经理人员自由裁量权的扩大使得对银行公司治理契约的再谈判变的不可避免。银行董事会及银行经理人员在公司治理契约设计的初始阶段内均预期到这将是一份不完全契约,它将是一种保持着一定灵活性的相机性治理安排。因此,在外部银行下,银行公司的正式权威与实际权威发生了分离,它们将分别属于银行的董事会以及银行经理人员。本文的分析同时也表明,银行经理人员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寻租应在使银行董事会获得可保证收入的范围来进行,在这一范围内,银行董事会将与银行经理人员就可占用性准租进行讨价还价,只要双方的再谈判过程不发生破裂的风险,讨价还价所造成的对准租的分割都会使双方的效用得以帕累托改进。但当银行董事会的可保证收入无法得以保证时,银行公司的控制权将再次回到银行董事会手中,在外部银行框架下,这一过程将使银行董事会以及银行经理人员的效用水平都下降。其次,本文对银行公司内权力配置的具体形式进行了讨论。内部银行下的权力配置要求以分权型的公司治理安排来满足银行经理人员专用性人力资本的需要。但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了多个参与人之后,分权型的公司治理安排必然带来组织内的协调问题。在这种情形下,银行需要在组织内的协调成本以及信息精度之间进行权衡,这一过程使得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最终能够达到的均衡成为一种次优的结果。本文分别分析了含多个经理人员的银行公司治理契约以及存在委托人竞争时的银行公司治理安排,分析的结果认为当银行公司中存在着多个银行经理人员的情形下,如果银行经理人员所观察到的贷款厂商的信用风险信息不相容时,银行经理人员之间会发生取得银行董事会授权的竞争,这种竞争对银行董事会产生的积极效应是可以使银行经理人员真实地显示自己的类型参数,但另一方面,董事会也要承担竞争带来的成本。因此,在内部银行的框架下,虽然分权的公司治理安排会使银行得到关于贷款厂商更为真实的风险信息结构,但组织内的协调却使银行的实际控制权与名义控制权重合在一起。另外,当银行经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互补时,根据本文的分析,在这种情形下容易发生银行经理人员的搭便车行为,银行经理人员将成为银行公司内的实际控制者,一种分权式的公司治理、安排将异化为另一种集权式的公司治理结构。此外,当银行公司中存在着委托人之间的竞争时,本文的分析则说明较大程度的分权是必要的。特别是应当保持银行经理人员与银行董事会成员之间的独立性。在所分析的董事会成员有可能从事关联交易的情形下,如果银行公司的控制权由董事会掌握时,银行经理人员所采用的保守策略将使他故意地隐藏自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