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概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面对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影响银行的赢利水平,也影响其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按照来源的不同。其主要形式有:1、重新定价风险,是由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同及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对浮动利率而言)而产生的风险。2、收入曲线风险,是由于收入曲线的斜率和形状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收益曲线是用来反映银行收益与期限关系的。一般而言,期限越长,利率越高,收益也越大,所以收益曲线呈向上倾斜状。3、基准风险,即当其他重新定价特点相同时,因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而产生的风险。4、期权性风险(即期权风险),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中的或暗含的各种期权风险。尽管这些风险是银行业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但严重的利率风险会给银行的赢利水平和资本带来巨大的威胁。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客户应采取各项措施积极地应对利率风险,如何管理利率风险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衡量我国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表现在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不敏感,在发现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后又难以确定合适的管理方法。我国商业银行要想选择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首先必须对利率风险进行衡量。对利率风险的衡量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利率风险衡量主要是对利率风险的来源、性质、范围做具体分析。只有对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量化,以准确地测算出银行的利率风险头寸,银行才能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目前,国际上利率风险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缺口分析法、估计法和衡量法。三种方法的复杂程度依次增加,相应的成本也增大,金融机构在决定选取何种方法时应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1、缺口分析法。利率风险缺口是指一段时期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缺口分析是对利率变化导致净利息收入的变化所做的一种粗略的静态估计,通过对增量缺口和累积缺口的分析,银行管理人员可以很快地确定利率风险的头寸,并采取措施来化解相应的风险。缺口分析法包括敏感性缺口分析和久期缺口分析。2、估计法。随着利率风险的不断加大,商业银行对其管理的需求不断加大,付出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利率风险的衡量由缺口法向估计法转变。估计法主要是指静态模拟法。静态模拟只对一种或几种假定利率场景下的银行当前资产负债表表内、表外的现金流和收入流进行估计,通常这种模拟都限定收益率曲线或平移或扭曲或不同期限利差之间的变化。3、衡量法。衡量法包括情景压力测试和动态模拟。情景压力测试是指在不同的利率背景下将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都盯住市场来衡量利率风险。压力测试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美国财政部储蓄机构监管办公室所推崇的投资组合净值模型法(NPMV);另一种是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所推崇的多情景现金流检验法(MCSFT)。动态模拟衡量法是目前最先进的利率风险衡量方法。与静态模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对未来一段时期内利率的变动路径以及银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预期收入建立了更加详细的假定。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在加强对利率风险衡量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起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特点的利率风险控制框架,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努力将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可控范围内。1、制定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监控规程。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是了解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的性质和水平,审批那些能够左右并影响银行利率风险的重大经营战略和重要决策,审批有关划分利率风险管理权限和责任的政策及规程,审批与利率相关的银行总体政策使管理人员能够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识别、测算监督和控制利率风险,定期审阅内部详细信息,了解和评估监控风险的经营操作。应当确保银行业务结构及其所承受的利率风险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制定了合理的政策和监控规程,以控制和降低风险,并确保拥有评估和控制利率风险的条件。应明确规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利率风险监控规程,并使之符合银行业务的性质和复杂性。2、设立职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应明确规定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利率风险监控规程,并使之符合银行业务的性质和复杂性。这些机制应当能够反映银行的整体风险状况,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应可以反映其每一个分支机构的风险水平。应当设立职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直接向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汇报风险承受情况。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应当独立于银行的业务部门。规模较大和业务较复杂的银行应当建立专门机构设计和管理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系统。商业银行应该能够明确了解隐含在新产品、新业务方法中的风险,并确保新产品在推广之前,新业务方法在采用之前,针对其风险已经制定了必要的监控规程和控制手段。重要的保值行为和风险管理手段在采用之前应经由董事会或得到董事会授权的委员会的批准。3、建立风险测算系统及信息监控报告系统。商业银行应当拥有风险测算系统,该系统应能够及时发现利率风险的所有重大根源,按照自身业务范围估算利率变动所将造成的影响。风险测算系统所使用的概念应能够被风险管理人员和银行管理人员明确理解。银行应当能对恶劣市场条件下本行可能遭受的损失进行测算(包括基本假设失效条件下的测算),在建立和检查本行利率风险监控政策和风险承受水平时应参考上述测算。风险测算系统应能评估恶劣市场环境带给银行的影响。压力实验的设计应能提供银行策略或头寸何时最脆弱的信息,使压力试验能适应银行风险的特点。可能的恶劣环境包括利率整体水平的突然变化,主要市场利率间关系的变化(即基本风险)、收益率曲线幅度与形状的变化(即收益率曲线风险),主要金融市场利率波动的变化。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授权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这些制度,以便使风险头寸保持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政策所许可的范围内。4、定期评估风险控制水平。商业银行对其内部的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应有充分控制,应当定期评估风险控制手段的完备程度。负责评估风险管理程序的人员所负责评估的对象应与其自身业务无关。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定期进行利率风险程序的独立性评审。评审结果应向有关监管机构通报。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应是其整体结构内部管理的延伸。整体结构内部管理系统应能促成强有力和高效率的经营,生成可靠的金融报告和管理报告,以及遵循有关法律规定和组织政策。2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种类2.1重新定价风险利率的重新定价风险是由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到期日的不同(对固定利率而言)或是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对浮动利率而言)而产生的风险。2.2收益曲线风险收益曲线是将各种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连接起来而得出的一条曲线。收益曲线的斜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但短期内由于货币政策需要将短期利率提高,则使收益曲线变为负,长期利率倒挂,而使银行面临收益曲线风险。2.3基准风险基准风险是由于对具有类似定价性质的不同工具在利息支付和利息调整上的不完全相关性引起的。当利率发生变化时,这些差异就会导致具有相同到期日或重新定价的资产、负债和表外工具之间的现金流和收益差额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2.4选择性风险选择性风险又叫期权性风险,这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融资人通过购买期权的方式来获得在一定时期内对融资重新定价的权利,并在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下行使这种权利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在利率变动比较大的情况下,行使请求权的收益将会超过这些费用,从而给银行带来期权风险。3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3.1对利率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刻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虽然逐渐增强了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的忽视,我国没有形成一套管理利率风险的有效办法,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还需要时间摸索。3.2缺乏管理利率风险的专门部门国际上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专门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并确定了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而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仍是沿用多年以来的模式,即总行多个部门平行管理、总分行两级管理的模式。3.3人员上缺乏懂得、应用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风险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要求甚高,而我国商业银行同时具备专业风险管理知识、技术手段和风险管理经验的人才少之又少,又缺乏对相应人才的培训机制,导致我国风险管理高级人才缺乏。4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4.1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加入了WTO的形势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我国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银行,积极主动参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将有助于充分把握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4.2建立专门管理利率风险的部门,实现总行的集中监管我们应在总行建立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专门进行利率风险的度量和管理确定利率和费率的基准水平和信息系统模式的建设,由总行统一调配全行的资产负债、制定利率定价和利率政策,并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实行内部利率传导,交由各级分行统一执行,各级分行定期向总行报告执行情况,由总行进行统一的利率风险监管。4.3加大力度吸引和培养专门的高级利率风险管理人才我国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自身体系培养这些熟知我国金融国情的人成为利率风险度量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包括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国际银行业的学术交流、加大高级人才的海外培训力度等重视人的情感情绪、尊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1、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制度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存在的必然性我国目前的利率体制是有控制的浮动利率管理体制,即央行制定一定时期的基准利率,各商业银行可在此基础上对存贷款利率进行一定比例的上下浮动利率体制,利率水平的制定及利率结构的调整都集中于中央银行,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国家不仅管理着存、贷款利率水平,还管理着贷款利率的结构,目前只有部分利率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小幅浮动。同时利率运行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这些因素一起使利率难以灵活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资金价格的变化,这样商业银行在面对市场需求时,只能被动接受利率风险,而无法利用利率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控制。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2、从市场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之间同业竞争加剧,市场资金供求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存贷款仍然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之间的经营产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对优质客户市场的整体判断基本一致,信贷资产管理手段相似,银行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银行资金供应相对充足。企业融资渠道增多,融资成本控制意识逐步增强,市场应对利率风险的规避机制正渐渐形成。这些因素,使得商业银行缺乏主动调整率风险的运作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银行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以存款的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素质较好的大型企业纷纷到资本市场寻求融资,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需求下降。部分具有垄断性的国有企业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些企业常以下浮利率作为融资的附加条件,给银行收益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商业银行能从事股票发行,承销和自营等投资银行核心业务,则可以通过证券投资等业务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分散风险,提高银行收益。然而,目前严格的企业管理使得银行难以进行这样调整。3、商业银行自身利率风险管理不足利率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总行和央行利率政策的贯彻执行、贷款利率浮动的分级授权、分级审批等方面。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利率风险控制自上而下缺乏统一认识。商业银行缺乏专门管理利率风险的职能部门,许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没有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质内容,也没成为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核心,利率风险完全成为一种内部自然消化的过程。大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由于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滞后,导致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反应迟钝。一旦遇到利率调整,便对突如其来的利率风险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