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集市型社区耦合型微更新路径研究——以厦门营平片区为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区微更新|15ResearchonCouplingMicroRenewalPathoftheBazaarCommunityintheOldCity:ACaseStudyofYingpingDistrictinXiamen张若曦张文浩李颖洁ZHANGRuoxi,ZHANGWenhao,LIYingjie集市通常是城乡发展的发源地,而旧城集市型社区既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起源,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及文化记忆。目前旧城集市型社区大多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及社会问题,亟需通过更新来重新激发活力,但却难以套用简单的旧城更新模式。聚焦旧城集市型社区转型的微更新路径,以厦门市营平片区为例,基于深入的调研分析,提出“产业—人群—空间”的耦合型微更新路径及相应的设计策略,尝试应对集市自身及集市所在社区的转型发展瓶颈,试图为我国该类型社区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Thebazaarisusuallythebirthplaceofurbanandruraldevelopment,andthebazaarcommunityintheoldcityisnotonlytheoriginofurbandevelopment,butalsothecarrierofrichsociallifeandculturalmemory.However,mostofthemarefacingaseriesofcomplexeconomicandsocialproblems,whichgeneratesanurgentneedtore-energizethroughrenewalbutitisdifficulttoapplyasimpleoldcityrenewalmodel.Therefore,thispaperfocusesonthemicro-renewalpathofthetransformationofthebazaarcommunityintheoldcity.TakingtheYingpingDistrictofXiamenasanexampleandbasedonin-depthresearchandanalysis,thepaperproposesacoupledmicro-renewalpathof“Industry-Crowd-Space”andcorrespondingdesignstrategies.Ittriestodealwiththe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bottleneckofthebazaaritselfandthecommunitywherethebazaarislocated,andattemptstoprovidereferenceforthe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istypeofcommunityinChina.从集市到集镇再到城市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自然路径[1],集市既是城乡重要的商贸场所,也是城乡发展的发源地,为大量密集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了物质空间与交往平台。费正清提出,集市“既是一个经济单元,又是一个社交世界”[2]。区别于乡村中更多是周期性的传统集市,在城市中,旧城核心地区通常都存在着一个极具意义的日常性传统集市,即集中于某个街区的固定商铺,表现为专业性市场及商业街的形态[3]。这种日常性集市在城市发展中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着重要的经济社会角色,凝聚了当地丰富的生活形态与文化记忆。本文聚焦的旧城集市型社区,即依托日常性集市而生的旧城旧城集市型社区耦合型微更新路径研究——以厦门营平片区为例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words作者简介张若曦(通讯作者)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张文浩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李颖洁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集市|旧城社区|耦合|微更新|营平片区Bazaar|Theoldcitycommunity|Coupling|Micro-renewal|YingpingDistrict社区,其人口构成、空间形态及业态发展等方面均与集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社会对城市中的集市空间造成了一定的冲击[1],占据着优越地理区位的旧城集市型社区,往往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迭代中显得格格不入,逐步出现了人口、环境及产业等一系列问题[3]。因此,在许多城市中陆续出现了针对集市空间的拆迁改造,引发了居民对生活记忆场所消逝的广泛讨论。目前,在倡导城市个性及地域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能够基于传统集市的转型升级,辐射带动旧城集市型社区的整体更新,是旧城改造中的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学术议题,也是本文章编号1673-8985(2018)04-0015-07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志码ADOI10.11982/j.supr.2018040316|社区微更新文研究探讨的重点。1 研究基础1.1 旧城社区更新的研究基础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旧城社区的更新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基础。根据更新特点和关注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4种模式:一是从生态和空间改善角度出发,提出侧重生态修复和社区修补的“双修”策略[3],综合解决社区的生态、公共设施、交通及人文活动问题,目的是提升城市活力、改善民生、传承历史文化,建立生态友好型社区;二是从解决人群诉求角度出发,提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4],通过居民参与,明确更新方向并得出改造方案,以“共享理念”[5]建立居民与政府的联系,通过决策监督机制和第三方组织,实现从一元决策到多元参与[6];三是从提升社区文化角度出发,基于“在地文化”导向[7],驱动个体和社会组织行动,实现社区在物质、社会、情感等层面的改良和优化,基于“文化线路”导向[8],提出空间构建、塑造文化及建立制度。促进社区邻里交往与文化复兴;四是从产业升级角度出发,基于“社群导向”[9],通过社群的参与式介入,引导社区产业不断地生长与发展。1.2 旧城集市型社区更新的特殊性传统集市是农产品、生鲜、日杂等日常生活必需品销售的聚集地,因货品新鲜或价格低廉而受到城市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的喜爱。旧城集市型社区通常依托集市而成为了旧城经济及社会活动的中心,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片区。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核心功能外迁,同时在“农改超”政策的推行下,老旧传统集市逐渐被拆迁改造,集市型社区的中心地位面临弱化并走向衰败。与此同时,在长期发展中,社区吸引了大量与农产品销售及低端食品加工业相关的服务人群聚居,有些地区甚至发展成为城市廉价劳动力的集中地。因此,人群组成复杂、人口结构老龄化、产业类型混杂低端、环境设施亟待改善、人文环境亟需保护等问题成为目前旧城集市型社区普遍的发展瓶颈。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旧城集市由最初简单的商品贸易交换场所,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1],由于承载着浓厚的市井文化和生活记忆,成长为社会交往、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展现城市魅力及提升活力的空间[10],这样的转型为集市能在城市中可持续地健康发展提供了方向。因此,旧城集市型社区的更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基于单一角度出发的更新模式无法深入地解决其发展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人群、产业及空间3方面的耦合关系及更新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社区的居住环境品质、社会交往活力及文旅商业价值,通过再次激活集市的造血功能,最终实现社区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活化复兴。2 营平片区发展概况及更新诉求旧城更新是个复杂的系统性议题,人口密度大、社会构成多元化及产权不明晰等问题都是推动空间更新及社会复兴的阻力所在。与此同时,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备受诟病,因此在很多城市中,对于旧城改造长期采取“消极性保护”的态度成为普遍现象。目前,在面临存量规划转型的阶段,针对社区发展的典型性问题及多元人群的诉求进行深度的综合研究,显得尤为必要。2.1 社区发展及问题解析营平片区位于厦门岛西南角沿海地区,与鼓浪屿隔海相对,自明末清初起,沿岸遍布大小码头,成为以繁盛的海洋商贸而兴起的城市发源地(图1)。民国时期,由于过往的渔船、货船都集中在附近的第一码头靠岸卸货,此地逐渐形成了厦门最大的渔货生鲜集市“八市”(厦门第八市场),商铺最集中的开禾路总长近500m,商铺多达200余家(图2)。在同时期的市政建设中,片区内建设了厦门第一条马路,随后片区逐渐建设了下店上住式的沿街骑楼,构成了典型的厦门旧城风貌与格局。基于密集的商贸活动及人口聚集,“八市”的集市商贸形态逐渐蔓延至周边街巷,形成了商业与居住功能高密度混合的营平片区,总范围约25hm2。和大多数的老城区一样,营平片区内建筑密度大,且因建设年代久远,骑楼内部环境破败,大量的违章加建导致建筑的通风、采光及消防等问题严峻[11-12](图3)。此外,洋楼、大厝等风貌建筑由于产权复杂,导致房屋破损严图1 营平片区区位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图2 骑楼下的“八市”商贸景象资料来源:笔者自摄。社区微更新|17重却缺乏维护,许多沦为危房。与此同时,片区内公共空间及休闲设施严重缺乏(图4),街巷狭窄且商户占道经营情况严重,造成居民的生活及出行不便。物质空间的整体衰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片区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即随着年轻群体外迁,老龄居民群体和外来低收入群体的比例升高。作为集市型社区,商业活动仍旧是营平片区内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目前,片区内大部分业态在近10—20年来变化不大(图5),保持较为传统和低端化,许多老店铺在现代生活形态的变化冲击下日渐式微。“八市”及临近街巷的店铺仍以海鲜、蔬果、家禽等农产品的售卖为主,其中海鲜店占33%。虽然表面上市场繁荣,但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大量店铺因竞争压力大而出现低迷的现象。除“八市”外,片区内的其他街道主要为服务当地的传统业态,如食杂、餐饮、家居及五金店等,其中食杂店客源稀少,大部分服装及家居店门可罗雀。此外,还有大量店铺处于关闭状态,造成骑楼底层的商业空间资源严重浪费,片区商业氛围逐步低迷。2.2 人群更新诉求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区发展,导致营平片区中的活动人群复杂多样。这里不仅有世代相传的老字号家族、外来经营者、打工者及流动商贩,还有当地的消费者和外来游客。营平片区被认为是“老厦门的缩影”,杂糅着海鲜和小吃的气味,充斥着闽南语的叫卖声与讨价还价声,这些都构成了“八市”极为典型的老厦门氛围,也展现出了本地人最为原始和淳朴的生活文化。近年来,在厦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这无疑给营平片区的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凝聚营平片区的更新愿景及未来发展共识上,需要同时关注片区内最为核心的4类群体的诉求,即政府管理者、本地居民、商户及游客。只有明确多元参与主体的诉求,才能解决集市型社区中存在的复合问题,促进营平片区严重落后的物质空间、产业格局与文化发展与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接轨。研究通过深入调研,以定量问卷调查(图6)及定性观察访谈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了解了各群体对片区的发展意向,有利于深度解读片区、提取核心问题及制定实施路径。对管理者而言,目前对营平片区采取的措施是“修旧如旧”的保护更新措施,整体上维持老城风貌。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局部更新和危房整治拆除,改善片区的居住环境,以及增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完善老城区服务功能。对本地居民而言,普遍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居住条件差,房屋拥挤且老化严重,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破旧。其次,公共空间严重不足,缺少绿化、公园及休闲设施;目前除了一个以老剧场旧图3 营平片区鸟瞰图资料来源:笔者自摄。图4 营平片区老城肌理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图5 营平片区业态分布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图6 部分人群访谈结论资料来源:笔者自绘。18|社区微更新址改造成的文化公园,居民大多只能聚在骑楼下的灰空间泡茶,许多居民表示记忆中的活动场所已经不在;除此以外,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对社区活动中心及社区图书馆的需求较为集中。对商户经营者而言,“八市”市场区内外的诉求针对性不同。市场区内的营业者虽然普遍认为市场内道路排水设施差,停车运输不方便,但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