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理论基础张登良教授1.沿革·1920Hubbard-Field法2in,h1in·修正的Habbard-Field法6in,h3in(交通荷载增大,碎石加粗)·40年代初,BruceMarshall提出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方法以及初期的马歇尔稳定度标准。·随后又陆续出现维姆法、单轴压缩试验法、三轴压缩试验法、以及GTM法和Superpave法等。2.沥青混合料的结构(1)结构的概念·结构特点:矿料的大小及不同粒径的分布;颗粒的相互位置;沥青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分布特征和矿物颗粒上沥青层的性质;空隙量及其分布;闭合空隙量与连通空隙量的比值等。·沥青混合料结构是这种材料单一结构和相互联系结构的概念的总和。其中包括:沥青结构、矿料骨架结构及沥青—矿粉分散系统结构等。•(2)空间结构•·沥青混合料属分散系统中的“胶凝”结构。•·其特点是结构单元(固体颗粒)通过液相的薄层而粘结在一起,其强度决定于结构单元间的粘结力,具有力学破坏后结构触变性复原的特点。•(晶体/凝聚结构由细小的晶体结合而成,形成坚固的空间结构,使结构单元无限接近,结构单元之间发生化学键,因此具有很高的强度。受力破坏后不能恢复。)•·沥青混合料的结构强度取决于:矿物骨架的结构,沥青的结构、矿料与沥青相互作用的特点及沥青混合料的密实度。(3)矿物骨架结构(图1)·悬浮密实结构如AC;·骨架空隙结构如OGFC;·骨架密实结构如SMA;图1沥青混合料典型结构示意图a)悬浮密实结构b)骨架空隙结构c)骨架密实结构3.沥青与矿料的相互作用(1)吸附过程①物理吸附(图2)·吸附剂与被吸附物之间仅有分子作用力,可能有几个分子层的厚度。·被吸附的沥青为结构沥青,结构沥青的粘结强度大于自由沥青,越靠近矿料表面其粘结强度越高。·碱性矿料单位面积上吸附的沥青多于酸性矿料。图2矿料与沥青的关系②化学吸附·沥青与矿料表面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生物(化学键)—粘结牢固、不溶于水。·化学吸附仅触及被吸附物质的一层分子。·矿料表面的化学性质是形成化学吸附的关键。③选择性吸附(吸收)·当采用多孔矿料时,可能发生沥青的某些组分渗入矿料的深处。·矿料表面上吸附沥青质;矿料表面的细孔中吸收树脂;油分则沿毛细管渗入到深处;从而大大改善沥青与矿料之间相互作用的条件。(2)吸附过程的改善①掺加表面活性物质(沥青中),以改善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过程。②活化矿料表面,为化学吸附创造条件。③矿料初生表面的利用——提供力学化学过程。·新表面的化学活性增大——初生表面带电,初生表面出现自由基(机械破坏作用使化学键断开)。·受机械破坏而形成的颗粒表面层的结构发生变化。阿尔姆斯特朗格观测到磨碎石英颗粒表面的非晶形性,其深度达50~100m,从而提高了反应能力和吸附能力。还观察到当石英或花岗石与沥青混合一起磨碎时,发生了化学键。实践证明:矿料在磨碎过程中活化可提高活化效果。4.矿料级配园球理论:·单一粒径园球的VMA决定于其排列状态,最松48%,最密26%,有棱角时使VMA约增大3%。·贝雷法:单一粒径园球的4种组合,其空隙率的大小分别为园球直径的0.15、0.20、0.24、0.29倍,平均为0.22,实际采用0.25。(1)确定原则①粗集料形成稳定的骨架;②提供沥青的填充空间;③使各种性能得到理想的平衡;④减少离析⑤不产生碾压推拥·0.6mm过多,则不稳定·0.15~2.36mm过低,则VV大,低温性能差。·最大筛孔附近平缓,则粗集料相对较细,表面均匀,易于修整(中间档次集料增多)S型级配是在富勒级配图上得出一种嵌挤良好的级配,具有适宜的VMA和VV,沥青量也不多,且施工性能也好。(2)级配理论①B.B.奥赫钦理论(原苏联1929)·砂(0.1~2mm)经压实后,空隙率比较稳定,平均为33.4%,随着砂中0.1mm含量的增多,空隙率增大;·混合料的空隙率,随着砂量的增加而减少,当砂量与碎石的空隙容积相等时,混合料的空隙率最小;·当矿物混合料的全部颗粒尺寸的变化为同一倍数时,其空隙率仍不变;·当填充粗颗粒之间空隙的颗粒尺寸连续减少1/16时,可达到混合料的最小空隙率,这时下一粒级的重量为上一粒级的43%。实际上,这种重量比变化在25~50%范围内时,空隙率的变化很少;·随着填充粒级和被填充粒级的尺寸逐渐接近,填充粒级的重量就增大。②H.H.伊万诺夫级配曲线·虽然粒级比为16时,具有最大的密实度,但属间断级配,在施工中易离析。·建议采用连续级配,粒径按比值2的顺序递减,同时,相邻粒级的重量比为0.6~0.9;()·级配曲线方程:%100)1(12nkkka式中:a——最大粒径的重量;k——递减系数;n——粒级数。从上式可得1)1(100nkka中间粒级的重量,按下式计算11)1(100xnxkkka·递减系数越小,混合料中粗粒料的含量就会越多。K法为有限级数,对0.075mm含量有控制,但过多。③富勒最大密度级配曲线方程nDdp)(100式中:p——各粒级集料的通过率(%);D——最大粒径(mm);d——各粒级集料粒径(mm);n——常数。n=0.3~0.5时有较大密实度。按富勒n=0.5实际n=0.45密度最大——Superpave通常使用范围n=0.3~0.7。n法为无限级数,无法控制0.075mm含量。④i法px=100ix-1%式中:px——当粒径按1/2递减时,矿料在第x级筛的通过量;x——矿料粒径的级数;i——通过百分率的递减系数,,当n=0.45时,i=0.732通常i=0.65~0.75。⑤粒子干涉理论(根据G、A、G.Wegmouth)·为达到最大密度,前一级颗粒之间的空隙应由次一级颗粒所填充,其余空隙又由再次小颗粒所填充,但填隙的颗粒粒径不得大于其间隙之距离。适用于骨架型,也适用于密实型。·从临界干涉情况下可导出前一级颗粒间距应为Dta]1)[(3/10当处于临界状态时,t=d,则30)1(Dda式中:t——前粒级的间隙距离;d——次粒级粒径;D——前粒级粒径;0——次粒级的理论实积率(即堆积密度与表观密度之比);a——次粒级的实用实积率。⑤间断级配·最早引自水泥混凝土研究(用砾石∶砂=3∶1配制的混凝土强度最高)。·间断级配的优点:有足够数量的粗集料形成骨架,又有一定数量的细料填充粒集料的空隙形成较高的密实度——骨架密实结构。⑥多级嵌挤级配理论。5.空隙率(1)概念·空隙率是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体积设计法的主要控制指标。·包括:①VCA——矿料骨架空隙率;②VMA——矿料混合料空隙率;③VFA——沥青填充率;④VV——剩余空隙率。(2)意义及控制①VCA·骨架的粗集料一般指大于4.75mm的集料(当混合料中最大粒径尺寸较小时,可以大于2.36mm作为粗集料)。·只有粗集料在混合料中的含量达到或超过70%,才能形成骨架。但粗集料过多会影响作为填充料的细料及胶浆数量的不足,而残留较大的空隙。·在同样粗集料含量情况下,VCA越小,对混合料的配比和性能越有利。用捣实法测得了VCA要比震实法测得的VCA大3~4个百分点。松装(VCA下限)粗集料43~48%,细集料35~50%。干捣(VCA上限)粗集料37~42%细集料30~40%设计VCA≯二者的均值。②VMAB%=(VMA-VV)/γ0·式中:B——沥青用量(%);0——压实后矿料混合料的容重。·VMA的大小要适当,VMA过小会导致沥青含量过低或剩余空隙率偏小;VMA过大会导致沥青含量过高或剩余空隙率过大。·VMA的适宜数值取决于沥青混合料的类型,以及压实成型的条件。(马歇尔14%,GTM12~14%)·VMA要求值随4.75mm通过率的增多而增大,每增加5%,VMA的要求值增大0.5~0.8%。·对密级配,细集料通过量偏离最大密度线,VMA将增大。·增加矿粉量,会使VMA迅速增大。③VFA·VMA(1-VFA)=VV·VFA的大小要适当,过大会导致沥青含量过多或VV偏小,过小则导致沥青含量太少或VV偏大。VFA的大小应结合VMA和VV综合考虑予以确定。④VV·VV的大小要适当,VV过小会引起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下降,热天沥青膨胀时,如无足够的空隙容纳,将导致路面失稳或沥青翻到路面表面形成泛油现象;VV太大则会导致沥青路面透水而发生水损坏。·VV的大小应与规定的压实标准结合起来考虑,沥青路面压实完工后其总体剩余空隙率宜控制在8%以内。通常,设计剩余空隙率以3~5%为宜。·VV相同情况下,粗集料多,则开口空隙多。·VV的大小应与交通、气温、降水等挂勾。图3沥青混凝土透水系数Pe-空隙率图图4沥青道路的空隙率对沥青硬化的影响(5年路龄)图5空隙率-劈裂强度关系图图6AK13B空隙率-TSR图图7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TSR曲线6.沥青用量·依据沥青与矿料相互作用原理,结构沥青的膜越薄,则强度越高,自由沥青的出现将使联结强度降低。因此,仅从强度考虑,在能够保证全面均匀涂覆矿料表面的情况下,沥青越少越好。·但从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抗渗性能、耐久性,以及工艺要求(拌和碾压),需要存在一部分自由沥青——最佳自由沥青含量。·改善压实成型方法,可使最佳沥青用量减少(伴随着矿料级配的调整),如采用SGC,GTM等旋转压实方式可达到这一目标。·沥青膜厚度——连续级配6m——间断级配7m——OGFC12m·有效沥青含量7.粉胶比沥青混凝土比表面约100~200m2/kg,其中:碎石占1%,砂占2~20%,矿粉占70~95%。·粉胶比的增大,可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但低温性能下降。矿粉用量过多,不仅使最佳沥青用量增加,而且还会导致混合料的空隙率增大。·粉胶比太小会泛油,太大则有效沥青偏少,粘结力减弱,松散。AC1.2,SMA1.8~2.0(纤维能使矿料沥青团粒分散)8.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目标(1)密实、稳定的矿料骨架。矿料的强度、形状、表面状况、级配等(2)最佳的沥青用量。因地制宜,满足当地路用性能要求(3)活性的矿料,改善沥青与矿料的相互作用过程。(4)与改善压实成型条件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密实度适当减少最佳沥青用量的目的。9.配合比设计的指导原则(1)热区、重交通——提高高温稳定性·减少4.75mm和2.36mm的通过率·采用较粗级配(Dmax从2mm→16mm,tg从0.6→0.7)·在相同级配情况下,加大矿料粒径或增加粗集料的含量会使内摩阻角增大,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适当提高VMA和VV·采用粗型级配·较多石屑(2)冷区、轻交通——提高低温性能(与热区相反)·较多天然砂(3)冷热区——提高高温性能为主,兼顾低温·在减少2.36mm和4.75mm通过率的同时·适当增加0.075mm的通过率(S型)·中等或偏高的VV(4)湿区·减少VV提高抗渗·适当考虑抗滑(5)层厚时——用较粗级配(6)表面层——高低温、抗滑中面层——高温下面层——疲劳开裂,密水。欢迎交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