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估算的应用》说课设计设计: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中心学校葛明星评析:湖州市安吉县递铺小学陈亚娟一、说教材《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70页例7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在人教版新、老教材对比中发现,原人教版在“三上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例2”出现了题目原型,而新人教版在例3、例5先教学估算的方法后,将估算的应用调整至例7做为单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出现,这样的编排使学生能根据现实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即突出算用结合,又凸显估算的价值。二、说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估算方法;2.引导学生经历各种估算方法的过程,选择适合的估算策略;3.培养估算意识,感受估算价值。三、说重、难点重点:体验估算过程,培养估算意识难点:根据不同情境,选择适合的估算策略四、说教法学法通过“250元够不够”情境创设,使学生产生任务驱动,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估算全过程。发展学生灵活运用不同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说教学过程(一)尝试探究,感受估算价值1.自主尝试例7,不同计算方法对比。(1)自由读题,尝试解决问题;(2)师收集各种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比交流得出结论。方法一:精算29×8=232(元)方法二:估算【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主尝试,与此同时,师巡视不同学生的解决办法,并有意识地收集各种解决方案,按照精算、估算进行分类,并有意识地“屏蔽“估算方案,展示学生的精算方案,在对精算结果的反思中得出结论:在许多实际情境中,可以不需要精算,直接估算就可以解决问题,从而破解学生在学习估算过程中出现为估而估、先精算后估算的尴尬情景,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2.不同估算方法对比呈现收集的各种估算策略,请学生说说你会选择哪种估算策略?并说说理由。估算策略一:29×829×8≈30×8=240估算策略二:29×829×8≈29×10=290估算策略三:29×829×8≈30×10=300【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三种估算的方法都对,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方法二与方法三都是将某数估大,但结果大于250,无法正确判断。方法一将因数29估大成30,但结果240还比250小,实际一定够。所以选择方法一是最佳估算策略。】3.小结揭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不需要知道精算的结果,或不可能知道精算结果,都只要用估算的方法就可以了。但不同的情境,选择的估算策略各不相同,今天这节课,就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估算的过程,感受估算的价值。板书:《估算的应用》。(二)独立练习,建立估算模型1.出示: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够吗?(1)独立练习。(2)小组交流估算方法。(3)全班展示92×8策略一:92接近90,将92估小了,还需720元,所以700元不够。策略二:将92估成100,估大了结果是800元,所以92人参观800元够了。【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不同生活问题,让学生充分经历估算的过程,在不同估算策略的对比上,感受“估大都够,实际一定够;估小都不够,实际一定不够”估算模型。并通过对策略二的追问:为什么把92估做100,而不估作90,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这一估算模型的概念外延的认识。】(三)拓展提升,培养估算意识出示影院座位图,每个小长方形代表可以放一张座位,现在有三年级的350位同学来看电影,能坐下吗?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无数据的影院座位图,组织学生创造数据来估算影院的座位数,经历多种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的应用意识和估算能力。】(四)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给你留下些什么?六、说效果本节课通过“尝试探究-独立练习-拓展提升”三个环节的设计,从精算到估算的对比,估算方法策略的寻找,和产生估算的需求。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历估算的过程,感受估算的价值,真正构建学生的估算意识。1.创设情境,尝试探究中发现估算的价值。本课一开始就出示主题图,以“250元够吗?”为任务驱动,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尝试。2.解决问题,独立练习中选择估算的策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探索适合题意的估算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抱自己的思想,主动地、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中掌握估算的策略。3.提出问题,拓展提升中培养估算意识。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体验估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而促进估算意识的发展。板书设计:估算的应用方法一:精算方法二:估算策略大估小估(看具体情况而定)总评:估算是对运算过程和运算结果进行的一种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能力,生活中用得较多。但在教学中学生经常被一个问题困扰:“估”着“算”还是“算”着“估”?而且,学生利用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表现在不知道什么问题情境选择什么估算策略更合适,而且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本案中,葛老师对教材、对课堂、对教育的理解深刻、精准,能从建构主义观出发,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从“精算与估算的对比——建立估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层层递进。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心中对估算的渴望和理解愈渐递进。具体如下:1.教学目标和难点定位准确。在估算学习中,纯算式的估算和问题情境中的估算要求有所不同。在纯算式的估算中,我们常常遇到估大、估小、调整估、四舍五入估等多种方法,不求学生达到所谓的最优化,因为估数是一个区间的数,只要在适当的范围内,只要方法合理都是正确的。而对于问题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却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适合的估算策略”,葛老师在本案的设计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以“250元够吗?”这一情景为任务驱动展开教学,特别是建立估算模型时“带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够吗”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切身体会到选择哪种估算策略还要根据问题情境的需要而定。2.体现“估”为“算”服务的意识。在教材前两个例题的学习时,已经渗透了估算的意识,到本例的学习,学生自然而然会随着老师的要求呈现不同的想法。但学生的估算意识普遍比较差,常常是题目中明确要求估才估,即“让我估,我才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葛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情境:“29人买门票”“92人买门票”“电影院的座位”等,在第一次买门票中感受精算、估算的价值,发现不同的估算策略,培养学生数感;在第二次买门票中提升元认知水平,感受不同的估算方法能解决不同的问题,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在解决电影院的座位问题时,更是“逼着”学生产生估算的内需。而当学生经历的这个过程后,才恍然大悟:同样能解决问题,用估算更方便、更快捷!真正落实了估为算服务的意识。另外有一点和葛老师商榷:教学中,如果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精算,有估算,是否可以放开让学生呈现不同的想法,然后进行分类、梳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或进行这项能力的培养。课堂是实践的过程,也是思考、研究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有价值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