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课件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⑴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敬德保民”的思想影响了早期的中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雏形。秦朝统一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汉代儒学确立至尊地位。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代。宋元明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产生宋明理学。明清时期,中华文化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衰微)今天,中华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古代:辉煌近代:衰微当代:再新辉煌速记口诀:殷周影响、春战雏形、秦划时代、汉儒至尊、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明清衰微。⑵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保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11年高考广东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博大精深⑴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①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博大精深⑵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2009•福建)在《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两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五缘”突出反映了闽台文化之间的同根性和交融性,①②当选;文旨在于说明二者的联系,而非区别,③④与题意相悖,因此答案为A。(2012年高考天津卷)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013•安徽卷)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博大精深⑶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考点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民族性)1、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考点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民族性)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考点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民族性)(2010年高考•江苏卷19)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关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侧重点不同侧重于从纵向和动态,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时间久远;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侧重于从横向和静态,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内涵丰富、精湛,形式多样、范围广阔表现不同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具体表现在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联系(1)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特别示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2.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在关系【考点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兼容性)(2013•江苏卷)近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是该剧在翻译成斯瓦希里语时,“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为“哥哥、姐姐”。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文化传承: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2)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文化创新: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4)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文化的力量。深化整合: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2010年高考•安徽卷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答案】(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2)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3)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