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的综合治理-太行之路网站-欢迎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和方法第一节害虫管理策略及其发展历史人类对害虫的管理策略大致分初期防治阶段、化学防治阶段、害虫综合管理阶段、森林保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4个主要的发展历程。一、初期防治阶段: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40年代。提出综合防治(integratedcontrol)的原则。农业技术防治(灌溉、轮作、选用抗性品种等)+农药(植物性或矿物性农药)或引用天敌(1888,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配合人工捕捉等机械方法。此阶段强调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的研究。二、化学防治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1946年开始大面积使用DDT,相继六六六、氯丹、毒杀芬等一系列高效、持久的有机氯杀虫剂在害虫防治上发挥巨大作用。62年美国生物学家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农药合并症”。虫害损失并未因大量使用农药而下降。三、害虫综合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很多害虫防治的新策略,主要包括害虫综合管理、全部种群管理、大面积种群管理等。(一)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Stern等于1959年最早提出害虫综合防治(integratedpestcontrol,IPC),1972年将IPC改为IPM。定义: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指导下,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因地因时制宜,合理使用生物的、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防治方法,坚持安全、经济、有效、简易的原则,把害虫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以达到保护人畜健康、增加生产的目的(马世骏,1979年)。特点:1、生态学观点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经济利益和防治效果,立足于整个生态系统。2、经济学观点不要求彻底消灭害虫,只要求将害虫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净活动收益=挽救资源的价值-活动费用。3、容忍哲学允许一定数量的害虫存在。强调各种防治措施的协调,强调自然控制因子,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力求少用或不用农药,不造成环境污染。IPM中营林措施占首位,生物防治其次,化学防治占第三位。IPM的局限性:3点(1)综合管理着重强调多种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包括生物的、化学的及经营管理措施,对如何提高系统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强调不够,主要是考虑害虫发生时如何防治,而不是强调如何使其不发生或少发生.(2)综合管理中的经济阈值是基于害虫发生危害引起经济损失时的虫口密度,没有考虑害虫的发生趋势。相当于火燃起来了才救火,而不是消灭每一个火星.(3)注重短期效益综合管理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着重压低虫口密度于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没有考虑这些措施的长期作用,没有把每一个措施都作为增加系统稳定性的一个因子,所以出现年年防治,年年有虫灾的现象.一些生物剂或天敌被当成农药一样使用,Tshernyshev(1995)认为大量释放天敌,对系统稳定性是有害的.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上述局限性,使它不能满足森林有害生物持续控制的需要.(二)全部种群管理(totalpopulationmanagement,TPM)意大利的Knippling提出,其哲学基础是消灭哲学。化学防治对控制高密度种群最有效,而不育技术是以低密度种群下最为有效。二者结合可彻底消灭害虫。昆虫学家张宗炳(1988)曾比较IPM和TPM:5点⒈TPM主要针对卫生害虫,也针对少数危害严重的大害虫,如光肩星天牛,杨干象。对多数农林害虫实行IPM。⒉对化学防治的态度。都反对单纯使用化学农药,TPM主张化学防治为主先行压低虫口,辅以不育技术;IPM则考虑尽量避免使用化学防治。⒊对生物防治的态度。IPM强调自然控制,生物防治助增自然控制。TPM不反对生物防治,但怀疑态度。⒋费用和收益上,TPM更注重长期效益,IPM多考虑短期效益。⒌TPM注重消灭技术,而IPM着重于生态学原则。四、森林保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90年代以来提出的主要策略有森林保健FHP、害虫生态管理EPM、害虫可持续控制SPM、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SPFM等。(一)有害生物生态管理(EPM):为了满足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1995)需要,Tshernyshev提出了有害生物的生态管理(EPM).定义:EPM在充分吸收IPM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不断地收集有关信息,随时对系统进行监测、预测的基础上,以系统失去平衡时的虫口密度为阈值,于害虫暴发的初期虫口密度较低时采取措施,以生物防治措施为主进行防治.EPM与IPM的区别主要在于:由于EPM不采用昂贵的化学农药和大规模释放天敌,将会比IPM更经济;能提高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如农林技术措施、抗性利用技术等)得到加强和发展,对那些能在害虫暴发初期起作用的捕食性天敌和多食性寄生天敌的应用将得到更多的重视.(二)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SPMF):SPMF以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结构和稳定性为基础,强调森林生态系统对生物灾害的自然调控功能的发挥,协调运用与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相和谐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可持续控制的效果.简言之,SPMF是融技术、生态、社会和经济因素于一体的有关森林有害生物的协同御灾策略。(三)森林保健就是要保持森林健康,恢复森林健康,建立和发展健康的森林。一个理想的健康森林应该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森林的影响(如病虫害、空气污染、营林措施、木材采伐等)不会威胁到现在或将来森林资源经营的目标。森林保健的实质就是要使森林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并保持其系统稳定性的能力,从而使其最大、最充分的持续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作用。不以杀死害虫为防治目标,着重实施森林保健,降低害虫种群的增长率。途径:1、监测系统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2、重点研究易于或潜在成灾种群与天敌的动态机制。3、应用各种林业措施,使系统抗病虫害能力增强。第二节害虫管理的原理及技术方法一、森林害虫种群数量调节的基本原理1、生物潜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生物间的繁殖达到相对稳定,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生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力量称之为生物潜能。充分利用生物潜能可避免害虫猖獗。2、反馈和负反馈机制: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间自我调控机制是由于能流、物流、信息流中的负反馈机制。如天敌和寄主的关系。3、森林昆虫的生态对策:是昆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生物有机体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K对策和R对策生态对策的一般特征:K对策-K有机体:体型较大,寿命和世代较长,内禀增长能力小。有较好的保护后代的机制。优点:种群数量稳定保持在K值附近,数量K值以上,有可能导致生境退化;数量K值以下,迅速恢复的可能性小,有可能灭绝。R对策-R有机体:体型较小,寿命和世代较短,内禀增长能力大。后代死亡率高,扩散能力强。种群不稳定。优点:在微小的生态空间即可建立种群,填补生态真空间;内禀增长力高可随时调节种群数量以适应环境;所处的环境临时、多变和不稳定,有更多的机会发生变异,为新种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4、经济阈值(ET)和经济危害水平(EIL)Stern等人于1959年对经济阈值的定义为:“经济阈值是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时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种群达到经济危害水平”。而对经济危害水平的定义则是,“将会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种群密度”。一般平衡水平(EP):是指害虫在长时间内没有受到干扰影响时的平均种群密度。害虫数量总是在一般平衡水平(EP)上下,可将昆虫分为4大类:非害虫、偶发性害虫、周期性害虫、主要害虫。非害虫:由于自身的繁殖力及自然控制等作用,种群密度永远达不到经济危害的程度。如灰蝶等。偶发性害虫:当环境适宜、天敌减少、食物增多、气候异常或杀虫剂使用不当时,会超过经济危害水平,如美国白蛾。周期性害虫:一般平衡水平较高,仅略低于经济危害水平,当种群数量增加时,需要认为干预,如舞毒蛾、松毛虫等主要害虫:一般平衡水平高于经济危害水平,永远需要防治,自然因子不能控制其危害,如苹果蠹蛾、美洲棉铃虫等。二、害虫种群数量调节的技术方法(一)森林植物检疫森林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是根据国家法令设立专门机构,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实行检验和处理,严禁危险性病虫、杂草的输入、传出和传播,严格封锁和就地消灭新发现的检疫性病虫、杂草。植物检疫是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或延缓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检疫机构依法强制执行的政府行为。人为传播的主要载体为种子、苗木、农产品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人为引种传播病害范围广、种类多、数量大、几率高。分为对内检疫(国内检疫)和对外检疫(国际检疫)。又可分为产地检疫、调运检疫。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是否有人为传带的可能;本地区是否有该虫的分布,或具备适于该虫分布的自然条件;危险性害虫的危害性质及防治的简易程度;根据国家或有关地区的规定。凡危害严重,防治不易,主要由人为传播的国外危险性森林害虫应列为对外检疫对象。如欧洲榆大小蠹、欧洲榆小小蠹、美国榆小蠹。凡已传入国内的对外检疫对象或国内原有的危险性害虫,当其在国内的发生地还非常有限时应列为对内检疫对象。划定疫区和保护区是封锁、扑灭和防范植物检疫对象的前提。检疫对象的除治方法主要包括药剂熏蒸处理、高热或低温处理、喷洒药剂处理以及退回或销毁处理。国家林业局日前发布公告,公布了19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其中昆虫11种、病原微生物6种,线虫1种,植物1种,并自2005年3月1日开始生效.新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昆虫(11种)1、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valensLeConte)2、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Gestro))3、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aTakagi)4、杨干象(CryptorrhynchuslapathiLinne)5、苹果蠹蛾(Laspeyresiapomonella(Linnaeus))6、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aequalis(Waterhouse))7、蔗扁蛾(Opogonasacchari(Bojer))8、枣大球蚧(Eulecaniumgigantean(shinji))9、红棕象甲(Rhyncnophorusferrugineusoliu.)10、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rusticus(Linnaeus))11、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ury))病原微生物(6种)1、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Pseudomonassyringaepv.ActinidieaTakikawaetal.)2、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ribicolaJ.C.FischerexRabenhorst)3、落叶松枯梢病菌(Guignardialaricina(sawada)YamamotoetK.Ito)4、冠瘿病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SmithandTownsend)Conn.)5、杨树花叶病毒(PoplarMosaicVirus)6、草坪草褐斑病菌(Rhizoctoniasolani)线虫(1种)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etBurher)Nickle)植物(1种)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二)林业技术:运用林业技术措施,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不利于害虫大量发生繁衍的条件,或直接消灭、减少虫源,避免害虫发生或减轻危害。主要包括:选育抗虫树种和品种、加强经营管理、合理采伐、运输、储藏等。选育抗虫树种和品种:行道树选用抗虫性强的银杏、樟树、女贞、广玉兰等。光肩星天牛选用新疆杨等抗性树种。加强经营管理:造林前对土壤昆虫、立地等的调查;营造混交林,增加植物群落多样性,创造复杂的生态条件;适地适树,树种的合理配置;采取封山育林、合理抚育,及时修枝、间伐,组织透光伐、卫生伐等,改善林分通风透光条件;清除林内杂草、灌木、粗糙树

1 / 7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