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国际比较国内调研培养目标课程基本框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利用能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公民的信息素养•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能力评价指标国家信息能力排名•第一层次:美国、日本•第二层次的国家和地区:加拿大、新加坡、荷兰、英国、德国、新西兰、法国•第三层次:东欧为主的一些国家,得分在20-50分之间,这些国家的信息能力相当于美国的30-56%•第四层次:拉丁美洲为主的一些国家,得分在10-20分之间,这些国家的信息能力相当于美国的15-25%。•第五层次:亚洲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国家信息能力排名世界主要国家信息能力分为五个层次:•中国的信息能力很低,得分为6.17,仅为美国的8.6%,•——数字鸿沟•——后殖民信息时代中国面临的压力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各国普遍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表现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发展趋势。国际比较信息时代信息素养英国、日本、澳大利亚……2000年,摄于英国一所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国际比较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信息时代信息素养美国《教育技术标准》IT/ICT课程IT/ICT整合国际比较•Programming:TheSecondLiteracy•ComputerLiteracyvsComputerCulture•Informationliteracy•networkliteracy•multimedialiteracy•informationliteracyfluency追述过去计算机文化(literacy)刘赫曼1981•吩咐计算机做你希望它做的事情•正确理解你希望做的事情的思维技能–设想、设计–实验验证与排除错误历史沿革计算机文化(culture)佩珀特1981•对于一个程序,不会去问它是对还是错,而是问它是否可以改好。•有助于纠正人们看待事物非黑即白的观念•人们生活在“设想—验证—查错—认识”的反复过程中历史沿革程序设计—第二文化,叶尔肖夫1981•人类生活在程序之中:一切都按照程序进行•文化与程序设计的技巧相辅相成,形成人类思想的一种新的融洽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的提出和对其的系统研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后,不同国家(空间)的不同学者和研究团体(人),在不同时期(时间),服务于不同需要(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界定。信息素养的渊源1、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1974)Zurkowski,PaulG.TheInformationServiceEnvironmentRelationshipsandPriorities.WashingtonD.C.:NationalCommissiononLibrariesandInformationSciences,1974.p.6在信息资源应用到工作方面得到良好训练的人,方可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经习得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技术和能力,以形成信息方案来解决问题保罗·泽考斯基(1974)2、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报告中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能力。”3、1992年Doyle(多伊尔)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的定义:Aninformationliteratepersonisonewho:•recognizesthataccurateandcompleteinformationisthebasisforintelligentdecisionmaking;•recognizestheneedforinformation;•formulatesquestionsbasedoninformationneeds;•identifiespotentialsourcesofinformation;•developssuccessfulsearchstrategies;•accessessourcesofinformationincludingcomputer-basedandothertechnologies;•evaluatesinformation;•organizesinformationforpracticalapplications;•integratesnewinformationintoanexistingbodyofknowledge;•usesinformationincriticalthinkingandproblemsolving.1992年Doyle(多伊尔)多伊尔的定义1.能认识到准确、完整的信息是明智决策的基础。2.能识别信息需求。3.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阐明问题。4.能确定潜在的信息来源。5.能形成成功的(信息)查询策略。6.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或其他技术访问信息源7.能评估信息。8.能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组织信息。9.能将新信息整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10.能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4、美国中小学图书管理员协会和教育通讯与教育技术协会在1998年的《信息的力量:建设学习伙伴》中提出的概念:A.InformationLiteracyStandard1:Thestudentwhoisinformationliterateaccessesinformationefficientlyandeffectively.Standard2:Thestudentwhoisinformationliterateevaluatesinformationcriticallyandcompetently.Standard3:Thestudentwhoisinformationliterateusesinformationaccuratelyandcreatively.B.IndependentLearningStandard4:Thestudentwhoisanindependentlearnerisinformationliterateandpursuesinformationrelatedtopersonalinterests.Standard5:Thestudentwhoisanindependentlearnerisinformationliterateandappreciatesliteratureandothercreativeexpressionsofinformation.Standard6:Thestudentwhoisanindependentlearnerisinformationliterateandstrivesforexcellenceininformationseekingandknowledgegeneration.C.SocialResponsibilityStandard7:Thestudentwhocontributespositivelytothelearningcommunityandtosocietyisinformationliterateandrecognizestheimportanceofinformationtoademocraticsociety.Standard8:Thestudentwhocontributespositivelytothelearningcommunityandtosocietyisinformationliterateandpracticesethicalbehaviorinregardtoinformationandinformationtechnology.Standard9:Thestudentwhocontributespositivelytothelearningcommunityandtosocietyisinformationliterateandparticipateseffectivelyingroupstopursueandgenerateinformation.图书管理员协会的定义A、信息素养:•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B、独立学习•标准四: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标准五: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标准六: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C、社会责任•标准七: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标准八: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道德的行为;•标准九: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能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国际比较国内调研培养目标课程基本框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改革和“两大工程”——政策导向背景自2001年起,用5-10年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中和大中城市的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初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10年,“校校通”工程国内调研课程名称:“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教学内容:模块制教学和评价方式:“任务驱动”《中小学IT课程指导纲要》——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国内调研截至到2001年底——国内调研高中1.2519万92.15%初中1.2511万65.32%小学4.4190万10.32%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加大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和推进“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力度。…….国内调研第二期“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算机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养信息素养主要内容计算机基本原理计算机基本构造计算机基本操作信息科学(S)信息技术(T)信息社会(S)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技能操作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课程面临的转向对比•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结构比较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3、考核与评价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案例教学大纲的弊端:•要求过高:规定的教学内容偏难、偏深•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操作性低:课程目标描述过于概括化、抽象化•范围偏窄: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忽略了情感与价值;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如评价国际比较国内调研培养目标课程基本框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培养目标总目标——提升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培养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知识技能方面——理解、熟练操作、适应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目标知识技能方面——理解、熟练操作、适应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