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北邻西安,区总面积1583平方公里,区内有山有塬有川,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山地与川塬界限分明,山区面积755.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7%。台塬自东向西有炮里塬、八里塬、少陵塬、神禾塬,塬面积为24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2%。川道平原有浐河、潏河、滈河、沣河等河川地区及西部平原,面积为53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4.1%。南部沿山冲积洪积扇地带面积4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0%。区内有较大流域数10处,小流域众多,植被资源丰富,土壤、水质与空气质量无污染超标现象,生态环境优越,流域资源丰富。目前,小流域治理面达到47%,重点治理区达到70%以上,推进了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近年来长安区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充分发挥山区水域与植被资源的开发,为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滋养水源、净化水质,长安区将坚持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并举,通过生态恢复治理探索在秦岭北麓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技术路线、管理机制和实际效果,全面监测水土流失动态因子,为加快该区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构建新的整治模式。[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对策]2长安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现状与对策为推进山区经济发展,对有条件的区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中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运用价值规律、供求关系治理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优化配置的规划原则,把农业产业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的布局结构,形成了有效水土综合防护体系,有效地减轻当地环境水土流失、山地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袭,确保了山体与河道的安全,提高了流域抗灾减灾能力、改善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产业经济开发与提升。目前,治理面达到40%,重点治理区达到70%以上,推进了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北邻西安,区内有四江七溪,较大流域数10处,小流域众多,植被资源丰富,土壤、水质与空气质量无污染超标现象,生态环境优越,流域资源丰富。第一章、小流域治理的作用与前景1.1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目标途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有效保护和高效集约利用水土资源,改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和坡面水系工程建设,增强对土壤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提高土地资源利3用率、土地生产力和农作物产量,通过大面积发展经济林果,可直接增加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贫困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1.2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农村农业农民是个弱势群体,尤其是山区“三农”问题,虽然有着资源丰富、生态优越的优势,但由于地势环境复杂,基础条件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经济的提升和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山区小流域治理,使资源与环境优势得到开发利用,可明显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科技进步和综合生产能力。1.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小流域治理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有效减轻不确定因素的灾害危袭,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实施中采取植树种草,封山禁牧、保护植被等措施,是山区农业最直接的建设生态、恢复生态、改善生态的重要举措。经过治理的小流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功能发挥效应作用,促进山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我区小流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1区域内防灾避灾能力差我区总面积1583平方公里,区内有山有塬有川,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山地与川塬界限分明,山区面积755.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7%。台塬自东向西有炮里塬、八里塬、少陵塬、神禾塬,塬面积为24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2%。川道平原有浐河、潏河、滈河、沣河等河川地区及西部平原,面积为53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4.1%。南部沿山冲积洪积扇地带面积47.9平方公里,4占总面积的3.0%。山外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我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年平均气温13.3℃。降水量由北向南随地势升高而增大,西北部最少,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25毫米。山丘地带,山区群山重叠、丘陵地貌起伏、地形较为复杂。主要江河干流防洪标准可达五十年一遇,但大部分乡村整体防洪能力不足10年一遇。再者,小流域多数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丘陵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御灾能力则低,致使小流域内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灾害时有发生。2.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山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地区分布差异性大,这些地带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年内降水量较为集中,年变幅大分配不匀,小流域水利工程设施薄弱,缺少有效控制拦蓄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造成了山区地带工程性缺水,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局部地区生活用水无源,旱季经常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和以小麦、玉米为主农作物受灾减产。2.3综合治理规划较为滞后我区小流域主要位于江河中上游,人与自然之间协调空间相对狭小,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相矛盾,应在操作实施中加强可行性综合规划。目前,少数乡(镇)村只顾及本地实际粗略加以治理,缺乏长远规划目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得以长足发展,山区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如环山路与子午水厂建设;矿产资源和旅5游山庄开发等,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实情。2.4投资额度高治理不到位区域内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需要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而山区基础条件差、经济欠发达、建设较滞后,地方财政扶持能力有限,住地村民贫困无力筹资,治理中投入资金只能应急烧眉之际,难易承担综合治理项目高额投资,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内治理项目的进展,致使局部地域灾情时有发生。第三章、小流域治理所取得的效应3.1以符合区域优势为目标,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小流域治理已成为山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在治理开发过程中,发挥区域优势与特色产业开发紧密结合,围绕水果、蔬菜、畜牧等产业,建成一批名特优商品基地。如崔家河与蛟峪山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的思路,针对该区域地处小麦、玉米种植带,由于机械、水利与交通等设施相对滞后,把小流域治理资金与农机、交通、农业、水利等部门资金统筹结合,改造优化经果林1500亩,土地平整治理面积0.5万亩,扩建加固山塘水库4座,增加库容28万立方米,修筑防洪堤1.7公里,衬砌“三面光”排灌渠道22公里,修建机耕路6公里等农业基础实施。通过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了农业基础设施制约产业发展,形成了优质果蔬林,农民年收入超过4000元,已经成为山区地方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63.2以改善农业生产,提高产业规模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坡地改造为梯田,水土流失区的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治理和保护,为农业稳产优质创造了条件。如白道峪小流域治理项目,平整土地800亩,修筑梯田700亩,衬砌排灌渠道4.8公里,新建机耕路4.2公里,维修机耕路3.8公里等一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0.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4万亩,新增耕地102亩,新增防护林130亩,农田得到保护和开发面积达3000余亩。由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吸引了当地众多知名企业投资发展,建立良种基地1400亩,有6个行政村的1469户农户直接受益。3.3以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提高区域抗灾能力小流域治理层层设防,在实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进行防洪堤坝修筑和河道疏通,可避免河床下游的淤积,减轻下游地区洪涝灾害,有效提高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如小峪河流域,自2008年开展治理,形成了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2010年的防汛中发挥了良好的防洪效应,保护区内无农田被冲毁,实现了沿岸地带近年无灾害的现象。3.4以自然生态环境,提高群众饮水质量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针对治理区供水主动脉防洪岸堤、引水堰坝不配套的现状,重点规划新建引水堰坝,配建渠道和机耕路,开展植树造林,培植草坪,修建便民休闲道。如上王村、沣峪口等地在小流域治理中结合农家乐配套建设,使治理区形成了基础设施7完善,路边垂柳依依,小桥流水清澈,四周洁净石板路的优美环境。实现表明治理区就地拦蓄水土,涵养水源,把生活污水与垃圾对下游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控制了面源污染问题。尤其是因地制宜推广的“猪—沼—果”治理开发模式,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和牲畜粪便排泄量等污染,体现出生态良性循环的效益。第四章、建议与对策4.1与水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充分利用山区坡度降幅大、雨量充沛、水利资源丰富的特点,结合“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项目,在修建防洪堤坝、蓄水水库,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同时,配建乡(镇)村供水站(厂),提供优质饮用水水源,解决山区群众饮用水困难,为下游乡(镇)及城市提供饮用水。条件允许可科学开发小水电,不仅解决山区生产生活用电难,也美化了流域设施与生态环境。以“大水大绿”工程为契机,以区内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为重点,我区先后组织有关专家技术组,对沣河、浐河、潏河流域进行了10余次的实际考察,按照防洪安全与生态水利相融合,保护与开展并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指导思想,从河道建设、修筑堤防、疏浚河床、加强护堤地的管护和管理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总体科学规划,并提出了“三轴一洲三片区五节点”的河道治理规划构思。4.2与砂石资源开发相结合小流域上游大多为陡坡山地,土层瘠薄、岩石凸露,植被较差,狭谷山溪纵坡大;中下游为河谷小盆地和河口平原,河床纵面平坦8缓坡,多年洪水冲刷淤积,砂石料极为丰富,在流域治理中进行河床疏通,要把砂石开采与修路筑堤相结合,既解决了当地土建工程所需建材,富足砂石料出售是一笔可观经济收入。4.3与产业基地开发相结合根据区域地形地貌与小流域分布现状,以及气候与土壤条件,实行治理、开发、管理、经营一体化。要因地制宜发展水果、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实行统一规划,连片种植,规模经营,体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注重优良品种引进推广,提升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建立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区领导及有关专家进行座谈,旨在围绕王莽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这一主线,针对小峪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收集采纳各界的建议和意见,完善规划治理方案,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为改善长安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供支撑和保障。4.4与区域移民安居相结合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条件改善,一些居住偏僻小山村群众,越来越注重自身安全,为避免地质灾害出现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愿意迁居平原地带。因此,治理中要把异地脱贫结合起来,将这些群众移居下来,改善他们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生活质量。4.5与“四荒”治理开发相结合根据区域“十二五”治理计划目标和小流域治理规划,结合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土地整理规划要求,逐步对山区地域与溪边的荒9山荒地等进行综合治理,使不规则不成形的山地改造成标准耕地,以此增加山村耕地与用地紧张的格局。参考文选:《长安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长安区小流域治理方案总汇》2006长安区水保站《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