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玉溪函授站文山教学点2007级学员王恩凤【内容摘要】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从课程典范的重构、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体制的发展、课程文化的再生等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回顾,并从合理基础、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新课程自身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出其发展的走向,以图能更好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顾;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四年多,即将进入一个全面推广的阶段。我们作为农村一线教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提高,特别是表现在教师的角色转变及课堂教学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进一步的提高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与反思。本文从课程典范的重构、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体制的发展、课程文化的再生等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面临的问题与走向,以图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示。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指出,如果从课程变革的复杂性来看,课程改革通常有五种类型。一是“替代”,即一种要素可能被另一种现成的要素所替代。比如,用新的教科书代替旧的教科书。二2是“交替”,即当变革被引进到现行的材料中,并有希望成为选修科目而容易被采纳时,交替就产生了。这种方式常常表现为在现行课程内容和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对其进行充实、改进等。三是“紊乱”,这种变革是破坏性的,对课程改革往往起反作用。四是“重建性变革”,这种变革导致对体系本身的修改,即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改造,而是要更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观,因为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分不开的。五是“价值观变革”,它强调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变革,是与课程有关的人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革。[1]通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实践后,我体会到,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我们不仅对课程在结构、内容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改革,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课程内容的整合(如艺术课、信息技术课、科学课的设置)等等,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对人们所持有的一些价值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如对学校,不再是认为学校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把学校视为是课程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课程发展的中心;对课程,课程不仅仅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是超越文本的课程形式;对教材,认为教材是范例,是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是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等等。因此,我们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也正是这场变革,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发展。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3在一场价值变革的引领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典范、课程理念、课程体制、课程文化等等各方面都有所创新与发展。(一)课程典范的重构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我们的校本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具体说来,有着这样几点:(1)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2)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3)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4)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4习、合作学习。这改变了传统学校只重视“学业智力”,而对其他诸如“社会智力”、“实际生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生存智力”均有所忽视的现象,强调对学生进行多元智力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念。(5)推崇“档案袋评价”“真实评价”等质性评价手段,体现了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6)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育注入生命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2]2.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发展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坚持“学科本位”,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各个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全面发展学生,就要在实践教学中逐一贯穿落实新课程的整合性。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鸟的天堂》一课时,小鸟和树木对于我们农村孩子一点也不陌生,但是要体会到作者的所描述的鸟多、树大这点内容学生却是很难深入的体会,我是通过利用课件来诱导学生体会的,在学生观看了课件后都发出了深深的赞叹,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对此做个比较,很轻松的就掌握了这个重难点知识,可以看出学科之间的整体效应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很有促进作用的。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深刻分析了以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我校一贯坚持素质教育,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严格按课表上课,毕业班也不利外。在数学教学上,我们5不仅仅关注升学问题,更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上,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造融洽的育人环境。1、从需要出发,安排好教师配置。对毕业班任课教师的安排,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每一年,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的能力等情况,作深入研究,通盘考虑,力求达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形成最佳组合2、加强家校联系,全方位地关心孩子。每位教师都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在六年级这一年中,学校和家庭始终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态度,关注孩子的身体、心理、思想与情绪。每位教师都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引导每位家长正确对待“小升初”,不让他们焦虑的情绪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状态。3、做好六年级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经过整理和完善,建设好六年级的数学资源库,并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用好资源库。这一重要的转变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课程目标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二)课程理念的创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理念的创新。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正是这6些理念的创新,推动了课程研究,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了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1.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监狱,不是附属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这意味着教育改革将走向每一个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走向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以便使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率。学校应该成为联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前沿阵地,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加强与社区、科研机构等的联系,通过合作交流、反思和探索,形成合作团队,拓展对学校教育与学校课程的认知,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2.创新的课程观。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这种文本的课程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序性;单向性,课程知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以往的教学我们教师只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就能完成,这样的教学模式早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狭窄的知识面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课程知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所以新的课程观则来强调了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这一特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个教师、学生在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总要融入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形成不同的意义生长7域,从而对课程作出某些生产性或创造性的改变。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生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课程之间是要互动的、交流对话的,他们才能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课程、创造课程。3.创新的教材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文化,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是师生之间进行交往的桥梁。另外,我们认为,教师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教材,他的学识、人品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4.创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视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教师的教学途径也是很单一的,把学生视为了装知识的容器,利用“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方式来看教学。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把学生当成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容纳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活力和灵性。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之间要注重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同时,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必须具备批判意识,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8力。教师要尽量的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总之,教学不再重教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它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动。5.创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此外,教师还应是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批判者”和“反思者”。教师应利用个人的课程意识和教育理性为依据对其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思。如在课堂教学后要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学生能获取更多的知识点。教师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自己的观点,投入到实际操作教学中:(1)是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学洋思经验,首先要改变观念,教师要协调好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从正面教育,引导学生爱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乐意学习。洋思中学的经验是创新,它启迪我们思考与探究,更启迪着我们去研究自己的实践,开辟自己的教学创新之路。作为老师,要认真学习洋思经验,总结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新课改的发展。(2)是要结合实际,学习洋思,加强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洋思”的教育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能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这样做是对事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满怀信心地9追求进步,追求成功。要充分认识每一名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要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有着一种良好的态度,乐意学。(3)是要立足课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