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songbie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学设计----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21课《古诗四首》怀柔三小缐亚平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新课标的实施建议: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2.《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5.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二、教学背景分析(1)正确理解把握教材。《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21课《古诗四首》.共安排了四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2)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既有经验进行分析,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对策。1.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六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学生善于想象,在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2.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表现欲较弱,上课气氛不够活跃。3.学生对于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方式非常感兴趣。4.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学前教学状况、问题、对策:于节奏感强,富于音律,读来朗朗上口,大多数小学生喜爱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在学生的已知已能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篇、介绍、渗透、拓展古诗文的相关知识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3)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1.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入手,辅以对古诗写作方法的引导理解,以古诗的朗读、背诵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古诗的学习方法。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引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主体,以学定教的原则。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诗意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体会古诗天、地、水、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感悟朋友间的深厚友谊。3.以“读”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学习知识,感悟内容,激发情感。4.通过个性化的评价设计,帮助学生记忆古诗。5.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一个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找到不足。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准确表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2热身活动:分两队,小队长领着赛背李白的诗。(启用哪种背景音乐,确定什么课前活动内容,是经过了考虑和挑选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李白诗篇万古传。——“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一切准备都只为了让学生进入和谐的感性氛围。)(二)、读懂诗题。1、读准题目送/孟浩然/之/广陵①指名读②齐读[设计意图读懂题目第一层要求:读准音,断好句。)[设计意图:先个体后整体,六年级的语基训练既不放松也不刻意。不放松是要让正音要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不刻意是因为不能因技能训练而影响了情感熏陶。]2、个性读题①题目共有七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同学们。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是一首送别诗。☆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之”是什么意思?②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只要是自己的思考,就大胆地说出来,大声地读出来。不怕重复,也不怕与别人不同。]③同学们,你读懂了题目了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设计意图:读懂题目第二层要求: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理解诗题字面上的意思。]3、感性读题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读懂题目第三层要求:体会诗人的感受,读出诗题背后的故事。有必要时,老师范读。)总结学古诗的步骤: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设计意图:读准题目——个性读题——感性读题,三个小环节层层递进,感情不断升华。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了解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有了充分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才称得上真正“读懂诗题”。题目为文眼,“读题目”的环节是要舍得花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真正“读懂诗题”,才能自如走进诗境。](三)、读诗文,求正确读过《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学生都读过了。)会背的请举手。(学生几乎会背了。)要真正学会一首诗,会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谁来读一读,要读得字正腔圆。[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学生会背但不一定读得正确,而读正确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1、自由读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同学们能做到吗?带着要求,读一读诗句。2、指名读(强调“倾听”,教师也要专心与学生一起倾听,一起评价。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随时随地培养。)3、读出诗的节奏感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设计意图初读诗歌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面向全体,提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基本要求。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初步感受诗韵律美。两个目标简单易行,增加读诗学诗的兴味。]4名家师范读,再读。[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同学们,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等一下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呀!2、抽查对重点词的理解,借助重点词说说诗句大意。[设计意图强调“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本环节目的在于方法指导,切忌吹毛求疵,要求过严。学生能说出大意就行,学习时间不宜长,应有重感悟,轻理解的诗歌学习意识。学习方式是生生合作交流后指名发言,这样能充分兼顾到每一个个体。](五)、多元感悟,升华感情1.多元解读●是什么样的三月?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是百花齐放的三月。☆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孤帆当时的长江是水上交通要道,江上是“百舸争流千帆竞”,而李白却“过尽千帆皆不是”,因为他心中只有孟浩然,眼中只有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碧空尽水天相接的地方,天连水来水连天。李白一直望到船消失在天的尽头。●唯见此时正值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春光无限。☆他不见春风又绿——江南岸;☆他不见千里莺啼——绿映红;☆他不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他不见沙鸥点点,帆船片片……☆所有的一切,他都看不见。只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天际流李白望着船,望着船消失的方向,望着望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李白大概望了多长时间?请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3)他可能会站在什么地方望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可能会站在江边望,想多呆一会儿,多说一些话。☆可能会站在楼的最高层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设计意图: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对古诗的理解。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2、多元感悟。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设计意图: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这两句诗中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却表达了何其深挚的友情。不合常理的“孤”与“唯”,充满主观感觉的“流”——依依惜别的深情巧妙地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回味,值得再三品读!]3、感情升华。(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音乐“高山流水”)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音乐停)(六)、回首题目,融会贯通。1.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设计意图: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2.精彩回顾,深情吟诵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七)、创写诗文,传达友情(读写结合)1、写诗文,赠友人“同学们,我国古代文人常将诗词书画赠与友人,以示友谊。请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下来,送给好朋友。我国古代文人还常常写诗赠答,可是老师找了好多书也没找到孟浩然回赠给李白的诗,备感遗憾,你能否当一回大诗人孟浩然,写诗回赠李白。你还可以自由创作诗歌,话不在多,有情则诚。”出示:2、交流诗文,适时点评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