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失衡与矛盾主讲人:刘伟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副校长我们今天很简单讲第二单元,中国经济增长目前面临着哪些主要的问题?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两大类,一大类是总量的矛盾,一类是结构性的矛盾,今天我们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这两个方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现在那一些主要的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持续、均衡、有效的增长。我们首先看第一个方面,就是总量的矛盾,总量主要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总供给就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一年生产能力能够用于使用投资品、消费品和各种服务的总和,总需求呢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年时间内在市场上、在流通当中可以用于支付手段的购买力,这就是所谓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这种总量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最典型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什么?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大到一定程度,严重到一定程度,流通中的购买力,大于你可以用于销售、投入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大到一定程度下,就拉动物价大幅度的上升,形成我们所说的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看起来是一个货币现象,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太多了,比供给超出了,所以拉动物价上涨,所以看起来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但是实际上本质通货膨胀是一种税,是政府利用发行钞票的权力,向社会强行征收的一种税,这个税是一种坏税,不是好税,是一个掠夺和坑害老百姓的税。任何一个政府只要是负责任的,它的宏观经济目标里面都有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反通胀。当总需求过热、过大,拉动物价涨幅过高的时候,要采取办法。例如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宏观政策、货币政策,使这个过程均衡,不要使失衡过于严重,使得物价上涨率得到控制,至少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为什么我们说通货膨胀是一个税,是对百姓的一个掠夺呢?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我们今年国民经济生产了100个产品,这就是总供给,可以提供的产品是100个,我今年准备发行钞票是100块钱,这个流通当中,经济主体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人,一个是政府,中央和地区各级政府。还有一个是企业,包括银行和非银行工商类企业,这是第二类。第三类就是居民,我们讲的千家万户。经济当中的主体就是这三个,不同的主体和社会之间有不同的联系的方式。我们叫做信用通道,就是和社会有一个交换,交往的机制。政府和社会的交往通道是税收,政府给大家提供服务,从这里收税,维持它运转。企业和社会联系是市场,企业生产经营,在市场上经营产品,获得收入。老百姓和社会的联系就是工作,你做工挣工资。我现在发行100块钱,通过不同的信用通道发下去,政府通过税收从这里收的30块钱,企业通过市场从这里赚了30块钱,老百姓通过打工从这里挣了40块钱。这样的话,在整个经济当中,是100个产品,对应着100块钱钞票。我们假定没有存款,也没有相互的借款,这个票子下去就流通一次,全部投入流通,流通一次就回来,100块钱对应100个产品,对应一次回去。产品的单价是1块钱一个,现在政府收了30块钱,一块钱1个对应,按道理可以买30个东西回去,但是政府发现,这30个不够用,他那的钱已经给了老百姓,不能抢呀,但是不抢怎么办?政府怎么办?他有印钞权,他再印100块钱,不管怎么样?就直接交给财政部,这个时候的财政收入是30块钱,但是财政支出是多少?130块钱。这就有了100块钱的财政赤字,这就是所谓的财政赤字,在这个时候流通中的产品还是100个,因为流通当中的产品没有因为你多印的票子而增加,但是现在流通的票子是多少个?200。原来1块钱的东西现在2块钱一个,原来老百姓辛辛苦苦挣了40块钱,按照1块钱一个,可以买40个东西,现在可以买20个,有一半本来是老百姓的东西,现在被别人抢跑了,被谁抢跑了?政府。怎么抢跑的。多印了100块钱,他要多印200,300块钱,你更麻烦。现在经济学还在讨论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东西都贵,就是钱便宜就是通货膨胀。谁能使钱便宜?谁能印钱,谁才能使钱便宜?所以抑制通货膨胀没有别的,就是中央政府。或者指责企业,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其实通货膨胀的原因就一个,谁能印票子?就是政府。你政府先发动的强大的通胀,老百姓有一个预期,估计要涨价了,开始做出一种对抗和调整。实际上这样的。通货膨胀你看起来是一个货币现象,其实本质是一个税,是政府利用印钞权把老百姓拿到口袋里的钱抢回来,抢回来政府再花一回。所以我们说通货膨胀是一个税,是政府利用发钞票的权利对老百姓的掠夺。所以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能这样做。这是一种典型的总量失衡,需求大于供给带来的问题。还有一种总量失衡,和这个刚好方向相反,是需求小于供给,如果国民经济当中这个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意味着市场消费不足,流动性银根偏紧,大家都不买东西,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企业的销路就有问题,不好卖。企业就要促销,促销就要把物价降下来,甩卖。当另一种经济出现这个情况的时候,他价格上会表现出另一种情况,就是通货紧缩,物价不涨,反而缩水,通货紧缩听起来应该是好事。因为通货膨胀让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你通货紧缩,这似乎对老百姓是一个福音,但是我们说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可怕。它绝不是商家的良心发现,因为需求疲软,没有人买,为了甩卖,为了促销才降价。降价本身意味着市场需求不足,意味着产品成为压库的比例增大,意味着求资金流动速度放慢,意味着会计上一笔帐企业应收款越来越多,企业应收未收帐款越来越多,到最后欠银行的帐就越多。银行要求还钱,没有钱还怎么做?就依法正常破产,同时意味着失业率越高,我们说通缩比通胀更可怕。通货膨胀它坏,让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通货紧缩更坏,让更多老百姓越没有钱,是这个威胁。像中国这个劳动力大国,一旦产生这种失衡,它的危险比通胀的危险还要大,这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经济萧条,经济衰退。一个国家如果在当代物价上涨率低于2%,在2%以下,不要说负增长,一般在2%以下,我们通常说,这个社会经济出现了什么?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所以现在呢?任何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也有另一个目标,叫做反萧条、反衰退、反失业,就是需求不足的时候,要采取办法,把这个需求刺激起来,使得供求恢复均衡,使失业率降下来。这是我们讲的两种最基本的总量失衡,宏观经济你说总量失衡,最基本的是这两种总量失衡的情况。现在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中国在1998年5月份之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失衡,大都是需求大于供给,所以当时困扰中国经济失衡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通货膨胀,都是发生在1998年之前,并且都是由于需求大于供给,然后在一些其他的因素激发、诱导下,一下就爆发了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4年年底到1985年年初,那个时候老百姓的购买力非常可怜,但是那个时候的物产供应更可怜,所以相对于老百姓的需求来说,还是一个短缺经济的时代,老百姓只要把钱拿出来去抢购,马上就形成了通货膨胀的现象。84年的那次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是秋天,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其中一个就是关于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从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这个决议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城市开始全面改革,这个时候老百姓觉得这个改革会不会触动价格,所以老百姓就抢购,那个时候老百姓手持现金,拼库存。那个时候的抢购水平很低。当时北京是冬天,抢煤球,酱油、醋,日常的日用品,当时对老百姓来说,那个时候的供给更可怜,生产的东西也不多,所以物价开始上涨。以我这个年龄,解放以后出生的,第一次经历通货膨胀,以前没有说物价上涨,我记得小时候最典型用的邮票,在本省是4分钱一张,跨省是8分钱一张,从来没有听说过涨价。就是84年那次教会了中国人一个道理,物价是可以涨的,就是因为当时需求大于供给。第二次物价比较大的增长是88年夏秋之际,在北戴河召开了一个会议,决定价格改革,当时我们提出叫价格闯关。说苏联东欧的价格闯关失败了,这个决定一做出来,老百姓就反映了,当时是短缺经济,你一旦放松价格管制,这个时候很可能引起物价大幅度的上升,这个时候老百姓就开始抢购,大概三个月,中央宣布价格闯关失败,这样便慢慢平息了。第三次是94年,主要是92之后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大开发的浪潮,高峰的时候到94年时候,物价达到24%,95年达到17%,这三次比较大的通胀,84年、88年、94年,它的背景都是什么?需求大于供给这种失衡,然后在一个偶然的因素刺激下一下子就激起来了。从95年以后,中国经济的失衡不是需求大于供给,发生了一次质的方向性的改变。从98年以后,中国开始出现需求不足,需求小于供给,这种失衡。原因很简单,第一,工业化的深入。从78年到98年,20年的技术发展,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改变,物质资料的生产,使得我们有可能改变短缺的局面,生产发展了,供应多了。但是这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从1978年到98年,20年中国经济发生的改革,过去很多资源是无偿分配。现在伴随着经济,进行了分配,通过市场机制分配就是要钱的,不要钱的东西永远短缺,所以短缺还是过剩。既是一个生产现象,更是一个体制现象。透过市场体制看代价的时候,我要这个东西,我要拿钱,这个我可能不买了,这样构成生产或需求的不足。当时我有一个很深的印象,98天夏天我们发了一个大水灾,据说动用了30万部队,江泽民指挥了非军事的大规模行动。我当时看电视报告这个报道的时候,灾民救出来之后,我们送的水是成箱成箱的矿泉水。你想想,90年代,别说灾民,就是市民,有多少饮用矿泉水呢?我当时觉得我们真的富起来了,经过20年改革开放市场化,我们富起来了。在98年之前,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目标是防通胀,98年下半年以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总体是扩大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扩大内需,拉动增长,反失业。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选择。大家可以回想1997年,中共召开十五大,讲第九个五年计划,整个“九五计划”期间,适度紧缩保持不变,因为那个时候是需求大于供给,主要问题是反通胀。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讲第十个五年计划,整个“十五计划”期间,扩大内需,保持不变。因为98年之后是需求不足,供给过剩,要扩大内需。在之前,以98年为限,之前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宏观总量政策的基本政策是紧缩性。从9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宏观经济的失衡转变了方向,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所以增长比较乏力,失业率比较大,因此宏观经济的目标是反萧条、反失业,是刺激需求,扩大内需。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什么?现在我们的宏观经济总量问题,实际上是比过去前所未有的复杂。我们是两方面的压力都有,现在是既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又有经济衰退的威胁,我们面临着经济学上所说的滞胀的危险。滞是停滞,胀就是通货膨胀。我们很可能这两个问题同时发生,如果这两个问题同时发生,总量政策的效用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我们说老实话,如果单纯出一个问题,我们就不怕,通货膨胀大,我们经历起来有办法,像94年24%,第二年我们就降了17%,96年降到8%,97年降到3%,当时的物价上涨率3%,所以我们叫低通胀。我们对外宣布中国经济以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通货膨胀一路下来,我们有这个经验。如果是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过来,我们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三次经济衰退,而且是比较严重的衰退。第一次是1988年到1991年,失业率非常高,困难非常大,我们经历了三年调整。第二次是1998年到2001年,也是三年,国有企业大量下岗工人,待转移的工人,整个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那个时候经济不叫过热,叫通缩。我们当时做了一个测量,那个时候城乡的失业率至少在14%以上,失业率的红灯线是7%。我们当时是成倍的超过这个警戒线,但是我们也扛过来了。第三次经济衰退就是08年春天到09年春天,我们连续5个季度,连续15个月经济增长速度下滑,2007年我们经济增长速度13%,到了08年第一季度是10.6%,一下子比07年低了2.4个百分点。当时我们分析,大家认为,很可能是和08年春天我们有一场暴风雪,那个暴风雪时很多地方的输电电网受到影响,如果受到这个影响,第二季度春暖花开应该有所改变,结果第二季度更糟糕,是10.1%,第三季度是9%,第四季度是6.8%,现在中国经济跌破7%是非常困难的,结果到了09年第一季度到了6.2%,连续15个月,经济衰退,失业的压力非常大,但是说老实话,我们也扛过来了,现在全球看来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