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中国近代建筑第八讲中国近代建筑一、中国近代社会背景及简史二、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分期三、中国近代建筑成就四、中国近代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五、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与机构一、中国近代社会背景及简史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开放广州、上海、厦门、福州、宁波;1860年洋务运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1898年维新运动,1905年新政1911年国民政府成立1919年五四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49年新中国成立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二、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分期中国近代建筑史上限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下限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建筑史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1.萌芽期(1840年-19世纪末)2.初始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3.繁盛期(20世纪初-1937年)4.衰落期(1937年-1949年)1.萌芽期(1840年-19世纪末)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国门,从1842年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港口岸,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全国开放商埠达到34处,外国人在中国租地建教堂、领事馆、银行、医院、学校等,其风格涵盖了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哥特建筑等几乎全部西方建筑,并多以西方结构、材料、技术,这些建筑施工精良,被国人冠以“洋房”。此间,清王朝修建了颐和园等最后一批皇室建筑。中国开始出现受西方影响的洋式建筑,其中以西方的巴罗克和殖民地式,影响最盛。建筑发展特征: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早期,在一些开放城市出现了新城区(租界),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建筑不断出现,但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还是在数量规模上都还十分有限。2.初始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戌变法(1898年)后,中国加速了近代化进程。近代教育1923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设立建筑科,开启了中国的建筑教育。与此同时,早期赴欧美日的留学生陆续回国,出现了中国专业建筑师队伍。西方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中国式建筑,以后被冠以中国固有形式建筑。如美国圣工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所建的怀施堂(1894)、格致楼(1898)、思颜堂(1903)等。而美国建筑师墨菲(H·K·Murphy)规划的长沙雅礼大学、金陵大学、燕京大学校园,影响最大。3.繁盛期(20世纪初——1937年)中国近代少有的繁盛期,经济迅速发展,近代化进程加快,中国近代建筑也随之达到鼎盛。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1)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大门完全向西方打开,西方建筑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2)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中国建筑赢得短暂繁荣发展期。4.衰落期(1937年-1949年)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建筑。中国近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的,它的发展与每一阶段的社会体制、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有直接的联系,主要表现为:1.传统建筑在数量上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出现了新的审美趣味,致使建筑风格和某些艺术手法有所变化。2.近代工业生产和以公共活动为主的社会生活,促使产生了新类型的建筑。3.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也要求相应的新形式。4.封建等级制度的废除、社会体制的变革,使得传统建筑艺术赖以存在的许多重要审美价值发生了根本动摇。5.传统的审美心理与新的审美价值、新的社会功能产生了新的矛盾,在新建筑中能否体现和怎样体现传统形式,成为近代建筑美学和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三、近代中国建筑成就(1)居住建筑(2)公共建筑(3)工业建筑1.建筑类型2.建筑技术(1)居住建筑一是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二是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近的新型住宅;三是由传统住宅适应城市近代生活演进的新住宅类型,如上海石库门建筑,广州骑楼等。骑楼石库门建筑(2)公共建筑大型商业建筑,金融建筑,文化教育建筑,交通建筑,行政会堂建筑等。(3)工业建筑单层工业建筑和多层工业建筑。2.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水泥(1889年),玻璃(1904年),机制砖瓦(20世纪初),钢铁等。•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施工等。上海汇丰银行上海和平饭店(沙逊大厦)四、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2.传统复兴----中国固有形式1.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1)早期殖民地式(2)欧式古典建筑3.西方现代建筑1.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洋式建筑在近代中国建筑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它的出现有两个途径:被动输入主动引进上海汇丰银行天津劝业场(1)三种表现特征:•宫殿式;混合式;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2)中国固有形式思潮形成的原因•西方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思潮;•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质;•建筑师的素质。(3)中国固有形式思潮代表建筑——南京中山陵2.传统复兴----中国固有形式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设计方案是1925年通过设计竞赛而采用获头奖的吕彦直方案,于1926年奠基,1929年建成。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设计非常成功,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南京中山陵•南京中山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中山陵祭堂3.西方现代建筑19世纪下半叶,欧洲兴起探求新建筑运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相继出现新艺术运动和青年风格派等探求新建筑的学派。20世纪初在哈尔滨、青岛、上海等城市,开始出现了一批新艺术运动和少量青年风格派的建筑。上海和平饭店(沙逊大厦)上海国际饭店五、建筑教育与机构1.建筑教育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留学,二是自办。在时间上来说,留学在前,自办教育在后。(1)留学:始于1905年。(2)自办:1923年9月,柳士英创办苏州工专建筑科,开我国自办建筑教育先河。我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建筑系于1927年在东南大学诞生,它的前身是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设建筑科。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在1923年设建筑科,学制3年,主要课程有建筑意匠、建筑结构、中西营造法、测量学、建筑力学、中外建筑史和美术等。1927年6月,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转至南京,在东南大学新创建筑系。东南大学后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又改名为中央大学。在东南大学创办建筑系以后,1928年东北大学工学院设建筑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设建筑系(这是在我国艺术学院首个设置的建筑系),1932年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设建筑系,1936年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设建筑科,1937年天津工商学院设建筑系、重庆大学设建筑科,1938年处于沦陷区的北京大学设建筑系、杭州之江大学在土木系办建筑班,1939年之江大学设建筑系,1940年重庆大学设建筑系,1942年上海圣约翰大学设建筑系,1946年清华大学设建筑系。中国建筑师学会(1927年)上海市建筑协会(1931年)中国营造学社(1930年)2.建筑机构中国营造学社是朱启钤先生在1930年创办于北京的一个民间学术团体。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学社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6年停止活动。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中国营造学社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石,即涌现了梁思成、刘敦桢这样的第一代建筑史学的创业者,也培育了刘致平、罗哲文等一批优秀的第二代建筑史学专家。中国营造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