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德育(上)•【教学目标】•1.理解德育的概念、德育的功能、德育过程、各种德育方法的概念;•2.掌握德育的任务和内容、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的主要内容;•3.能运用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解释、说明有关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重点难点】•重点是德育的概念、德育的原则;德育的途径和方法;难点是德育的功能、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德育的概述•一、德育的概念•二、德育的历史发展•三、德育的功能•四、德育的任务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1、含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习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通过学习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活动。•2、德育的组成部分•1)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2)思想观点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3)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习惯。•道德品质教育是基础,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是导向。•“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为非做恶愈大。”——陶行知•本教材定义:•德育也就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校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3、道德与品德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道德与法不同:两者同样能起到调节人们行为的作用。•从道德外化的角度来讲,其本质是“利他”,而非“利己”;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道德和法律互补•道德是依靠教育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内在的自律•“将然之前”•“扬善抑恶”•能养“廉”•可以治本•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强制执行的。•外在的他律•合法的都是合乎道德的。法律是一种强制性道德。•“以然之后”•“惩恶扬善”•能惩“贪”•只能治标•道德是制定法律的依据,道德教化是法律建设的基础,两者犹如社会正常运行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和法律有冲突的现象。•2)品德(思想品德,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的道德。具体的说就是每一个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表现。•不是一时一事的表现,而是经常性、稳定性的表现。•3)关系•道德属于一定阶级、一定集团、一定集体。•品德是个体现象。是个体思想方面的稳固性特征。•4、德育实质•每一个时代都必须用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道德去教育影响年轻一代,使之转化为他们的品德。•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活动,就是德育。二、德育的历史发展•中国德育的历史发展•西方德育的历史发展三、德育的功能•1、培养学生品德,制约其发展方向。•品德是个性结构中核心部分,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HQ(HappinessQuotient);•IQ(IntelligenceQuotient);•EQ(EmotionalQuotient);•MQ(MoralIntelligenceQuotient);•AQ(AdversityQuotient)•FQ,CQ,SQ,PQ•品格胜于知识。•亨利·詹姆斯•“我认为在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今世就都得不到幸福。”“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因此,只有“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洛克•“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所以我把这个原则成为良心。”——卢梭•“良心是人类和动物间一切差异中最重要的差异,是人类所有属性中最为高尚的一种属性。”——达尔文•“即使在法纪最松弛的国度里,一个有良心的人也不会胡作非为的;他会替自己订出立法者所忘记的法律。”——菲尔丁•衡量MQ两个的砝码,一是正义感,二是同情心。•实践证明,同情心弱化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根源。•个体的品德在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能否进入大学应取决于本人的品行,而不是优越的社会地位。”•注意:正确认识学校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学校德育应有所为•第二,学校德育作为有限•2、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制度的国家里,无不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我国古代学校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六艺”《论语》•孟子:“设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西方学校教育虽然一贯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但是对德育的重视和强化却未改变。如:•中世纪教会教育•“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的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德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小人有才无德就要为非作歹,君子有才无德就要犯上作乱。”•李开复“诚信是学生首要的品质。”•“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不能补。”——但丁•“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美育不好是副品,劳动不好是样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廖仲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德与才。而且以德为先,德之将失,才由何而来?——蔡元培•3、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历史上各个时代和国家的统治者都意识到德育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董仲舒说:“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法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应该注意的是:德育不仅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所谓德育的负功能,是指由于德育方向不对或方法不对,甚至方向、方法都不对,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阻碍了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阶级社会学校德育的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负功能•现代社会学校德育——正功能•如:以官为本;金钱崇拜•拜金主义价值倾向;•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改革开放20年来,国民生活状况”•生活水平提高了——95.34%•受教育水平提高了——96.18%•道德水平提高了——1.27%•道德水平降低了——96.61%•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四、德育的任务和内容•一、任务•德育的任务就是指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或规格。(德育要实现的目标,是对德育活动结果的期望)•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p286-287•二、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是指用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培养学生。•1、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和法律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A热爱社会主义祖国•B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C国情教育•D国防教育•E国际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当代高中生,人生目标在哪里?”•“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1)知识•2)健康•3)友谊•4)理想信念•“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1)温暖的家•2)知心朋友•3)事业成功•4)为社会多做贡献“理想、动机和兴趣”•立交桥上站着一个年轻的男的临时清洁工,他手里拿着个大扫帚,两眼远视着前方,在思考着问题。请问,他此刻在想着什么?•“他在想,当初不好好学习,今天落的扫马路的下场。”•“他在想,多扫地多挣钱。”“临时工该转正了,改变一下工种吧。”•“如果我能进城当清洁工,我也就知足了。”集体主义教育•什么是集体?•教育内容:•1)热爱集体,关心集体•2)用集体主义精神调节自己的言行•3)养成尊重群众的观点劳动教育•“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具体教育内容:•观念上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行为上要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日本的吃苦教育——“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森林学校”•忆苦饭•“培养责任心,学会依赖自己”•“中日学生草原夏令营中的较量”民主、纪律和法律教育•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校内普法刻不容缓。•具体教育内容和要求:•培养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对纪律的认识,加强纪律性•掌握法律常识,严格遵纪守法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青少年社会公德状况令人担忧。•“在食堂买饭是否排队?”——40%不排•“上课迟到早退是常事。”——38.3%•“在公共场所喧哗不值得大惊小怪。”——54.2%•“每年自行车纳税,你如何做?”•“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弱病残是否会让座?”武汉一78岁老人上公交车无人让座•《美丽人生》•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李镇西)•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成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卢梭•“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以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的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帕甫雷什中学》•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培养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什么是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的要求:•1)提高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2)随时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3)逐步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看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我国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低,进行心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2、德育内容的层次结构•1)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广泛性和先进性•2)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古今中外”问题•3)学生生活与德育内容•4)学校德育内容的“主旋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第二节品德发展规律•一、品德诸要素的发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二、品德发展的规律•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活动和交往不仅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源泉,而且是检验道德发展水平的标准•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即个体思想品德是其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1)矛盾的类型•内部矛盾•认识性质的矛盾知与不知的矛盾•能力性质的矛盾自觉与不自觉的矛盾•思想性质的矛盾正确与错误的矛盾•外部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不一致•学校内部各种教育人员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2)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个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自觉到自觉的过程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德育过程是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过程,是教育的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个体自我发展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特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