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学・第五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小儿推拿手法第一节小儿推拿手法源流小儿推拿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刮法、搔法和摩法。其后,小儿推拿手法伴随成人手法发展。《内经》将手法称为“按跷”。王冰注解为“按者仰按肌肤,跷者捷举手足”,可见,当时按法和导引法较为普遍。后来“按跷”改称“按摩”,并衍生出许多手法。《厘正按摩要术》谓:“揉法,推、运、搓、摇等法,均从摩法出也”;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介绍了掐法、捏脊法和抄腹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以膏摩见长。明清以《小儿按摩经》为标志,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小儿推拿手法体系,该书记载了18种手法。《厘正按摩要术》首次将小儿推拿手法归纳为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八法。今天略有扩展。第二节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小儿推拿以按抑类手法为主。其基本要求为轻快、柔和、平稳、着实。一、轻快“轻”指手法力度,“快”指手法频率。小儿肌肤柔弱,脏腑娇嫩,不耐重力,必须轻。因为轻,要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有效刺激,就必须快。成人推拿要求蓄力于掌、指、肘等部位,甚至借助体重,频率多为120次/分左右,小儿推法要求轻而不浮,频率多在200次/分左右。轻手法虽然刺激弱,但频率快,连续作用于经穴,最终达到阈上刺激,发挥治疗作用。二、柔和“柔和”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状态。这种境界和状态寓于各种手法之中,只有当熟练掌握了某种手法,并长期运用之后才会在不自觉间流露出来。柔和与力度轻有关,但柔和不等于轻手法。重手法同样可以柔和。小儿最喜柔和,手法柔和是小儿推拿得以进行的基本保证,是在反复演练、理解、感悟及长期功法训练中逐步获得的。三、平稳其一,指单一手法操作时,力度、频率、幅度基本保持一致;其二,指手法和手法之间转换不能太突然。机体的反应性常随刺激形式和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平稳是保证某种刺激尽快达到并恒定在某一阈上值水平的基本要求。传统小儿推拿常常运用揉3按(点、掐)1、振按法、捏脊法等。不同形式的手法及力度固定组合,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形成较为复杂的定式,它们比单一手法刺激机体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但整体上仍然是平稳的。四、着实“着”为吸附;“实”即实在。着实才能有效激活经络与穴位。具体要求为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手法是否着实,可以根据推拿时局部皮肤温度、皮肤柔软度、皮肤色泽及指下感觉等综合判断。第三节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一、推法(一)直推法直推为从某一点起,沿直线推向另一点,即单方向直线运动。【技术要领】1.拇指,并拢的食中指或食中无名三指紧贴皮肤。沉肩、垂肘,轻快推动。2.频率多在200次/分钟左右。3.要求顺穴位、顺经络、顺纤维、顺趋势。【临床运用】1.用于线性穴位。如开天门、推坎宫、清天河水、推箕门等。2.上推为补、为升、为温,如推上三关;下推为泻、为降、为清,如退六腑。3.顺纤维直推为重要理筋整复手法,多用于小儿筋伤。要求力度稍重,频率较缓。(二)旋推法旋是回旋,推有位移。旋推法为表面有摩擦,同时带动深层组织回旋运动。【技术要领】1.前臂摆动,手腕放松,蓄力于指,力度稍重,“皮动肉也动”。2.频率较快,可达160~260次/分。旋推轨迹多为圆形。3.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临床运用】只用于手指螺纹面。如补脾经、补肾经,清肺平肝、心肝同清等。(三)分推与合推法同时从中央向两边推,如“←·→”,或·为分推,又称分法;从两边同时向中央推动称合推,又称合法。【技术要领】1.两侧用力对称,部位对称,速度均一。2.轻快而不滞,频率120~200次/分。3.头面、手腕、背部多用拇指,腹部可用拇指、多指或大鱼际。【临床运用】分推即“分阴阳”,合推即“合阴阳”,有调节阴阳、气血、寒热之功。分推法多用于起式,能分别阴阳,分理气血,激活经络与穴位,还能消积导滞,化痰行气。合推与之同功。二、摩法较轻的环形运动为摩法。可分为单指摩法、多指摩法和掌摩法。【技术要领】1.要求轻贴皮肤,轨迹为圆形运动。2.圆周各处操作力度、速度均匀。食中无名三指摩时,手指应并拢。3.力度较轻,不带动深层组织运动,古人谓“皮动肉不动”。【临床运用】1.摩法力度很轻,患儿感觉舒适。摩囟门、摩中脘、摩关元、摩神阙等为温补,用于体虚。摩中脘、摩腹又能消食化积行气,用于脘腹胀满、肠鸣腹痛等。2.古人谓缓摩为补,急摩为泻。3.摩法方向古有“左转补兮右转泻”之说。后人多采用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临床上应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方向。三、运法由此往彼的弧形或环形运动。有拇指运或食中无名三指运。【技术要领】1.弧形或圆形轨迹要流畅,不要突然转折、中断、停止。2.弧形运作可始终沿一个方向,也可来回运作。3.古人谓“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频率为80~120次/分钟。【临床运用】1.用于弧形和圆形穴位。2.运者,运输,有转运、输送之意。能平衡起点与终点关系,如运土入水和运水入土;也是祛邪导滞的重要方法,如运中脘,运太阳,运腹等。3.因其摩擦产热而适用于虚寒证,如运丹田。四、揉法吸定基础上的回旋运动称为揉法。临床有拇指揉、多指揉、掌根揉和鱼际揉等。【技术要领】1.指下吸定,不得移动,揉法轨迹见图5-3。古人谓“肉动皮不动”。2.沉肩、垂肘、腕部放松。【临床运用】1.揉法柔和舒适,最能放松。2.因其力度、部位、频率、方向和深浅随证而变,最大限度满足个体病情,针对性强,古人谓“揉以和之”言其调和阴阳与气血。3.指揉法多用于点状穴位,常与点、按、振等法结合,形成3或5揉1点(按、振)定式。掌揉法多用于腹部,消散力强,是治疗小儿腹痛、腹胀、食积、便秘等的重要方法。鱼际揉多用在面部。五、按法稍大面积的垂直下压为按法。【技术要领】1.接触面积比点大,多用指腹和掌根。2.指、掌着力,先轻渐重,由浅入深,得气为度。每按压至患儿最大忍受度时,可适当停留数秒,放松,再按。【临床运用】1.指按法接触面积小,刺激强,适用于穴位及痛点。掌按法接触面积大,压力亦大,适用于腰背、脊柱和腹部。2.按之则热气至。按法是温补法代表。如按肾俞、按小腹可聚元气、散寒邪,适用于虚寒证。3.按而散之。按法向下用力,长于消散,可用于脘腹痛、便秘、腹胀、厌食等六、掐法掐以甲入。甲是指甲,人为刺入,即以指甲刺入皮肤,又称“切法”、“爪法”、“指针法”。【技术要领】快进快出;垂直施力。【临床运用】1.急救醒神。如掐人中、掐攒竹、掐合谷、掐涌泉、掐老龙、掐精威、掐五指节等。借其强刺激发汗祛邪,用于外感。如掐耳背高骨。2.中病即止,严格控制次数,不宜作为常规手法,不要指破皮肤。古时多以掐后儿不做声为“不治”。七、捏法特指捏脊疗法。临床有两种术式。其一为以两手拇指置于脊柱两侧,从下向上推进;边推边以指与食中二指捏拿起脊旁皮肤;另一法详见“冯氏捏脊流派”手法。【技术要领】1.均从龟尾向上推进,直至大椎。2.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力度要恰当。捏得太紧,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捏得太松则不易提起皮肤。推进与捏拿要流利。3.一般捏脊法多捏3遍以上,冯氏捏脊为6遍。最后1遍操作时,每捏3提1,提时力度深重,多有皮肤与筋膜剥离声响。【临床运用】1.攻补兼施,能明显增强小儿体质。2.两种捏脊疗法操作方法和作用部位有别。由于手的惯常定式使第一种术式主要刺激脊旁,第二种术式(冯氏捏脊)主要刺激脊柱。脊旁多与夹脊穴和背俞穴有关,正中则偏重督脉。故普通捏脊术长于调理五脏,冯氏捏脊术温补功著。3.消积化行气。尤长于治疗疳积,临床又称为“捏积”。4.传统为从下向上捏,今有从上向下捏之说,可供参考。5.捏3提1强度大,小儿多哭闹,应最后操作。且不强求弹响。八、捣法节秦性敲击穴位的方法称为捣法。可用屈曲的中指端或食中指指间关节髁击打。【技术要领】1.瞬间作用,快落快起,节奏感强。2.小儿穴区太小,应注意部位的固定和击打的准确性。【临床运用】1.用于点状穴区,特别是四肢关节处,能活络通关、镇惊定志,如捣小天心。2.用于头部、额部,嘣嘣声响,与弹法同功,能醒脑开窍。用于小儿遗尿、抽动症、多动症及鼻炎、鼻窦炎、耳鸣耳聋等。九、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分为拇指与食中二指的三指拿,拇指与其余四指的五指拿。【技术要领】1.沉肩、垂肘,朝后上方拿起。2.同时或交替拿起,快拿快放,节奏感强。【临床运用】1.重要的放松手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功,用于肢体疼痛、强直,肩背酸楚等,如拿颈肩部。2.方向为向上向外,有升提气机,发散外邪的作用,如拿风池。3.腹部拿法减肥助消化。提拿肚角,镇痛良效。拿肩井为常用收势。十、捏挤法以双手拇、食二指对称置于穴位四周,同时用力向穴位中央推挤称捏挤法。【技术要领】两手四指对称。穴位在中央,四指在穴位周围正方形四个角上。捏挤时,四指沿正方形对角线同时向中央发力。手指在皮肤表面并无摩擦,而是推挤皮下组织。【临床运用】1.强利激手法,其刺激量比常规推拿手法强,比取痧法(刮痧、拧痧、扯痧)轻。与取痧同功理大,用于儿发热、神昏、感冒等。2.消导之力强,用于食积、痰浊、流涎、肥胖等证。十一、取痧法运用特殊手法快速作用于人体皮肤,使其潮红,并出现细小如沙(痧之名源于此)粒状的深红色斑点称推拿取痧法。【技术要领】1.主要有揪痧、扯痧、拧痧、刮痧(器械)等。取痧部位有前额、人迎、前胸、大椎、七节骨、肘窝、腘窝等。2.手法从重从快,取痧器具要光滑、整洁,多用冷水、酒精或植物油为介质。见痧则止。小儿皮肤细嫩,应控制力度。3.不宜作为常规治疗方法。【临床运用】1.适用于痧证。痧为传统中医病名。指因气候影响,患儿身热不扬、汗出不畅,邪不得解而表现为以心慌、头昏、脘痞腹胀、转筋吐泻,甚至昏厥等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传统医籍有转筋痧、绞肠痧、痧气病、痧胀病等。2.取痧能清解暑热,发散外邪,透营转气,可用于外感、高热等。十二、搓法夹持基础上来回运动为搓法。其法为用双手掌夹持患儿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快速接揉,并做上下往返移动【技术要领】夹持松繁适度;双手用力均衡;搓动快,移动慢。【临床应用】1.运用于柱状部位,如上肢、下肢、胸廓和胁肋等。2.用于四肢活血化瘀,放松肢体。用于胸廓和胁肋顺气、化积、化痰、消痞、散结。十三、捻法夹持搓揉谓之捻【技术要领】拇食指对称着力夹持肢体,快速搓揉,缓慢移动,动作自然连贯。【临床运用】1.适用于手指、足趾。能舒筋活络,调畅气血。用于指、趾损伤、疼痛等。2.捻耳与依次捻手指与脚趾,是重要的调节心神,健脑益智之法,用于小儿脑瘫、语言障碍、耳鸣耳聋、多动等。十四、摇法被动环转运动肢体的方法称摇法。【技术要领】1.以一手托住或握住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双手协调,做相反方向的环转运动。2.环转的轨迹为一圆锥体。顶点在关节处,底为关节远端肢体所成的圆形。固定顶点,圆形轨迹为其基本要点。3.摇动范围由小至大,频率由慢渐快。【临床运用】1.用于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能增强运动范围。适应于伤筋及各种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如臂丛神经损伤、脑瘫、五迟、五软、五硬等。2.动摇肢体,活气血、通经络、消积滞。能导引阳气,用于阳虚倦怠等。十五、振法以高频率振颤肢体或穴位的方法称振法。有掌振法和指振法。【技术要领】指或掌吸定于某一部位或穴位,前臂强直性收缩,细微振颤。要求蓄力于掌或指,形神合一。【临床运用】1.先有点按,后行振颤。有了振颤,产生机械波,有利于点按刺激纵向深透和横向扩散。2.振颤使原有刺激变得柔和。3.频率很高,有消散之功。于肢体可通经活络,镇痛消炎;于脘腹能消积导滞,消痞散结;于小腹和腰骶可导引元气;以温补见长。第四节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复式操作手法指具有特定手势、步骤、名称和特定主治功用的一类手法。最早的复式操作手法见于明代徐用宣《袖珍小儿方·秘传看惊掐惊口授手法》,称为“大手法”;稍后《按摩经》称为“手诀”,《推拿指南》以“大手术”命名。单式手法仅一招式,复式手法乃多法联合;单式手法穴位单一,复式手法同时运用多个穴位;单式手法可用于多个穴位和部位,如推攒竹、七节骨、板门、箕门等,而复式手法既定成俗,只用于特定部位和穴位;单式手法以按抑类为主,如推、拿、揉、按、摩、运、掐、捣等,复式手法以关节运动为特色,如苍龙摆尾等。复式操作手法命名原则:依据操作时的动作形象,如“苍龙摆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