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县20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州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在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在省、州、县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扶贫工作目标,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整合资金、统筹政策、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共投入资金6999.53万元(其中省级财政770万元,州级财政100万元,上海帮扶资金410万元,县、镇、群众筹资2950.53万元,小额信贷资金1500万元,县级各部门613万元、其它资金656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社会帮扶、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小额信贷等扶贫项目,切实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培植了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为构建和谐石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工作情况(一)整村推进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资金、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并开展“整合资金、统筹政策、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全年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3个,其中省级整村推进项目28个、州级整村推进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1167.94万元,其中省级财政420万元,州级财政75万元,县、镇(乡)及群众投资672.94万元(含群众投工投劳折资)。项目使9个乡镇,17个村委会,33个自然村,2085户,8057人受益。一是省级整村推进项目。共实施省级整村推进项目28个,投入资金1023.12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420万元,县、镇(乡)及群众投入603.12万元(含群众投工投劳折资)。新修入村公路15条27.67公里;硬化卫生街道33条35.18公里,新建道路挡墙3918.3立方米;对320户房屋外墙进行了粉刷;完成人畜饮水管网铺设3条18.5公里,建水池3个130立方米。建设科技文化活动场200平方米;建设公厕14个,球场1个;发展经济作物3170亩,经济林果5630亩;举办科技培训157期13575人次。二是州级整村推进项目。共实施州级整村推进项目5个,投入资金144.82万元,其中州级财政资金75万元,县、镇(乡)及群众投入69.82万元(含群众投工投劳折资)。新修入村公路2条3.8公里;硬化卫生街道5条4.3公里;公厕5所,公共活动场3块1500平方米,修缮科技文化活动室1间250平方米;发展经济作物450亩,经济林果250亩;举办科技培训24期2400人次。(二)易地搬迁扶贫项目。2007年至2010年共实施易地搬迁项目2个,即:异龙镇大塘村委会甘龙潭(迁出区是密桶树村),龙武镇柏木租村委会龙峨公路旁(迁出区是柏木租村)。总投资528.95万元,其中省级易地搬迁专项资金200万元,县、镇及群众自筹328.95万元(含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个自然村共转移安置94户400人。项目于2007年底启动实施,现已完成安居房88套,挡墙2870立方米;建设基本农田150亩,种植农作物180亩;入村公路1条0.9公里;10KV输电线路0.6公里,0.4KV输电线路1.81公里,变压器1台;科技培训24期1133人次,“三配套”沼气池67口;人畜引水主管2.06公里,入户分管2.4公里。(三)上海帮扶项目。2010年实施上海帮扶项目12个(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6个、希望小学2所、白玉兰村级卫生室2个、经济发展项目2个),总投资2358.64万元,其中:上海市援助资金410万元,县、镇、群众及其它资金1948.64万元(含群众投工投劳折资)。一是6个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龙武镇大练庄村、龙武镇小练庄下寨村、龙武镇耶则租村、龙武镇柏木租村、龙武镇新寨村、牛街镇贝堵村)。项目总投资346.64万元,其中:上海市援助资金240万元,县、乡及群众自筹106.64万元。项目覆盖626户,2511人,涉及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安居房改造、社会公益事业等子项目。硬化入村公路800米,村内卫生路2730米;新建村民活动室5个、修缮村民活动室1个、新建室外文体活动场地2块;安装自来水工程主管网11860米;建蓄水池8个;建三配套沼气池50口;房屋外墙立面改造404户77259.94平方米;建盖卫生公厕4所;推广种植小铁头(白菜)450亩、辣椒200亩;发展烤烟150亩。二是2所希望小学(龙武镇大练庄希望小学、龙武镇柏木租希望小学)。项目总投资86万元,其中:上海市援助资金40万元,县、乡及群众自筹46万元。新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教学楼1幢,受益师生达90人;新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教师学生宿舍1幢,受益师生达141人。三是2个白玉兰村级卫生室(龙武镇大练庄卫生室、龙武镇柏木租卫生室)。项目总投资16万元,其中:上海市援助资金10万元,县、乡及群众自筹6万元。新建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9平方米的卫生室2个,并配备医疗器械。受益人数达2944人。四是2个经济发展项目(龙武镇露水草加工厂、龙武镇露水草种植基地)。项目总投资1910万元,其中:上海市援助露水草加工厂建设资金50万元,上海市援助露水草种植基地资金70万元,县、乡及群众自筹1790万元。建盖厂房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年可产蜕皮激素5吨;种植露水草15000亩,其中规范化种植10000亩,分散种植5000亩,并举办科技带头人培训3期450人。其中对龙武镇宜其达村委会宜其达村10人(10户农户)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与扶持,科学连片种植优质露水草1000亩,为北部高寒山区露水草生产起示范带头作用,促进露水草产业向高产、高效、优质迈进,实现山区经济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富行业、富民的目标。(四)县级各部门给予贫困地区大力扶持。通过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引导,县级78个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对全县78个村委会进行了强有力的帮扶,做了许多好事实事。累计投入资金1269万元,其中县级单位直接投入613万元(含物资折价540.59万元),帮助引进资金656万元。下派扶贫蹲点干部106人,780人次;党员结对帮扶315户共728人;党员干部共272人次对269名学生进行了资助;进行各类科技培训64期5712人次,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已经全面形成。(五)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与转移项目。以培训为切入点,通过扶贫办、职业中学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整合培训资源,在全县9个乡镇实施了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与转移项目(引导性培训4000人、技能培训400人),省级财政投入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资金20万元,引导性培训80万元,共100万元。规范化培训27期4000人,输出劳动力3800人,全年将新增外出劳务收入4560万元,提高了县农村劳动力的竞争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六)信贷扶贫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有重大突破,发放小额信贷1500万元(省级财政贴息50万元,州级财政贴息25万元),资金覆盖了9个乡镇71村委会633户贫困户2359人。贷款主要扶持投向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特优稀经济产业。在大麻、露水草、大闸蟹、肉牛、白萝卜、青枣、火龙果、大杨梅、和豆制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使贫困农户增加收入760万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七)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派工作队员1名到异龙镇弥太柏村委会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间,帮助弥太柏村委会引进上海帮扶资金50万元,建设弥上寨白玉兰重点村项目,硬化入村主干道550米,入户卫生路3.4公里、修缮科技文化活动室1幢;直接投资1万元,帮助村委会添置了党员电教设备。投入资金13.44万元,帮助牛街镇尼腊村委会贝堵村硬化村内卫生路2.4公里。(八)完成县委、县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做好扶贫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按照综合目标考核的各项指标要求,全面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二、取得的成效一是减少了贫困人口。州扶贫办要求我县2010年完成整村推进项目33个,解决2000人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温饱不稳定人口3000人。通过努力,实际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3个,共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2000人,巩固温饱不稳定人口3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2677元,农民人均有粮预计达389公斤,全面完成了州扶贫办下达的任务。二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实施各类扶贫项目,新修入村公路17条28.77公里,卫生街道39条39.35公里,解决39个自然村行路困难;新建安居房88户,改造安居房94户,对724户房屋外墙进行了立面改造;新架设人畜饮水管9条29.53公里,建小水池9个,解决39个自然村人畜饮水问题;架高压输电线0.6公里,解决144人的通电困难;建沼气池249口;新建小学2所,修缮小学6所;卫生室2间。为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五小水利工程完成9件;新开垦农田910亩;发展良种大牲畜1682头;种植农作物4600亩,种植经济林果11279亩。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了产业布局,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培植了优势产业、发展了特色经济,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增强了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建设科技文化活动室1个150平方米,科技文化活动场4块650平方米,邀请农科、兽医等科技人员对农民进行了87期18000人次的农村实用技术、精神文明建设培训,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种养业水平;充分利用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对全县贫困地区劳动力进行了培训与输出,共输出劳动力3800人,全年将新增外出劳务收入4560万元。三、主要经验和做法(一)强化领导,机构健全是做好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并成立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财政、扶贫、农业、教育、卫生、林业、水务、建设等部门领导为成员。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为做好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二)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原有扶贫开发规划基础上,进一步搞好调查研究,及时调整和充实规划的内容。规划坚持自下而上,广泛动员群众酝酿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找准影响贫困村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制定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群众满意的扶贫开发建设规划,为项目的实施打下基础。(三)创新扶贫工作新方法,整合资金、统筹政策、连片推进。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渠道不变,投向不乱,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部门各种扶贫资源投入到重点村的建设中,同时在工作中勇于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大力推进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例如:坝心镇新海资村委会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就采用了一些新点子,新办法:一是整治“空心村”。将一大批无人居住、破旧不堪的,有安全隐患的老房子进行集体拆出,重新布局规划,将其规划成村庄道路,村民活动室、绿化用地等公共设施。通过重新规划,有效利用了土地,强化了集中连片理念,突出统筹规划,使村民之间住房错落有致,视野更开阔,村内道路更宽敞。二是土地积零成整,归并土地资源。把农户原先承包的相当分散的土地进行一次归并调整,把一户多块土地调整为一户1至2块,变分散经营归并为集中经营,目前,新海资村共“积零成整”土地850亩,为新海资村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基础。三是发展新产业。为改善村子的贫困面貌,从2005年开始,村“两委”班子带领村组干部、部分党员到成都龙泉学习枇杷种植技术,并聘请当地技术人员到新海资村进行实地考察,教授种植技术。如今的新海资从一个没有支柱产业的村委会变成一个远近闻名枇杷村,全村共种植枇杷1600亩,人均1.3亩。村民收入从种植前的9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1556元,村民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枇杷种植成为了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四)严格程序,跟踪督查,严把质量关。为保证扶贫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让干部群众放心明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