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区域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特征: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可变性、q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点○1都是平原;○2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30°N附近,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位于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差土地条件○1水稻土○2水田○3土地分散○4人均耕地少○1黑土○2旱地○3土地集中○4人均耕地多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贫乏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人类活动差异农业生产活动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粮食作物水稻为主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油菜、棉花为主甜菜、大豆为主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发达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他生产活动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商业商业贸易发达区域二、生态建设四、资源利用区域地理环境五、联系与协调发展三、经济发展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一、区域二、地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影响结果开发早期○1水系稠密阻隔交通;○2土质黏重开垦困难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农业社会科学技术提高:○1稠密水系扩大交通;○2土质条件改善;○3人口迁移劳动力丰富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转为有利因素)工业社会工商业发展:○1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破碎○2不利于机器化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三、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基本过程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三、地理信息技术1.遥感RS2.全球定位系统GPS3.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地球: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进行立体动态的显示。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概念: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特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定位、测速、授时;野外调查,导航服务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关系:遥感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空间定位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分析、查询信息3二、以西北地区为例的荒漠化纺织地区概况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自然特征气候干旱——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荒漠化原因自然原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温带大陆性气候)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影响花馍花进程人为因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次生盐渍化西北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三项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两条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五条对策1.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节水农业,牧区-减少水井,干旱区-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外-封沙育草,前沿-防沙林带,内部-农田防护林)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生活能源问题(沼气池、薪炭林、省柴灶)5.控制人口增长(控制数量,提高素质)经验成果宁夏草方格沙障(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植被存活)补充石质荒漠化分布地区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广西、贵州等。原因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南方夏季高温多雨,自然植被遭破坏,大面积陡坡开荒。次生盐渍化分布地区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在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原因1)不合理灌溉措施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2)超采地下水或河流枯水期,导致海水倒灌。防治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水土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暴雨集中,对地面冲刷力强②地形:地形起伏大,地势陡,流水侵蚀力强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4土壤:土质疏松或薄,易被侵蚀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造成对环境的压力4流失②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3不合理的耕作、灌溉方式,露天采矿等不合理的活动方式危害○1植被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2冲毁土地,破坏良田○3养分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4河流含沙量增加,淤积河道、湖泊,引发洪涝灾害措施○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退耕还林、还草○2通过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植被,提高水土保持能力○3通过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护坡护土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热带雨林概述森林的作用1)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大自然的总调度室”热带雨林分布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10°内,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地区分布:东南亚马来群岛、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生态效应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3)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的优越性和脆弱性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脆弱性1)易破坏——养分几乎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这部分最易遭人类破坏2)难恢复——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很快丧失,雨林系统则很难恢复二、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雨林被毁原因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直接原因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亚马孙开发计划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2)移民亚马孙平原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雨林前途开发或保护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措施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2)加强雨林管理和宝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4)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5)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6)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补充湿地——地球之肾作用1)生态效益: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蓄水防洪○3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4维持生物多样性2)社会、经济效益:①提供丰富的农产品。②提供矿物资源。③航运。○4旅游观光。○5教育与科研价值。成因①气候:多雨、蒸发弱②地形:平缓、低洼、排水不畅。5③土质、土层:冻土层或透水性差。(或多滩涂)④水文、水系:河网密布、经常发生凌汛、河流泛滥。保护措施①退田还湿地;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③防治水污染;④禁止滥捕滥猎保护野生动植物;⑤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⑥建立湿地保护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能源概述能源分类可再生与非再生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常规与新能源常规能源: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核能二、山西省的能源资源开发资源开发条件1.资源——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1)储量丰富;2)分布范围广;3)煤种齐全;4)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5)开采条件好,中厚煤层,埋藏浅;2.市场——广阔1)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2)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暂时不会改变3.交通——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为晋外运煤提供便利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发展炼焦业。提高能源输出结构水平能源综合利用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措施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建设,构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三条产业链结果1)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2)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3)发挥了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促进了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治理1.提高煤的综合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2.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原有重化工业,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降低重工业比重,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3.治理“三废”回收再利用、营造防风林带、沉淀净化4.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植物种草6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流域开发概述流域的自然背景(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矿产资源)——决定流域的利用方式和开发方向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自然背景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水文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矿产资源煤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早期开发及后果开发掠夺式开发后果土地退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综合开发开发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修建水坝: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旅游、养殖等。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影响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1)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2)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补充-流域中修建大坝积极影响保证农业灌溉,促进农业发展;水库养鱼,发展养殖业;改善通航条件;防旱防洪;发电,提供电力;发展旅游。消极影响○1下游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2泥沙被拦截,下游三角洲萎缩;海水倒灌,三角洲盐渍化加重○3破坏水生生物洄游路线,影响生物多样性○4淹没耕地、村镇,引发移民问题补充-洪涝灾害成因洪水来源:气候气象---暴雨集中,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流域特征---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汛期集中泄洪能力:河床特点---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湖泊作用---湖泊面积减少,调蓄功能减弱人为作用---水利工程设施、城市基础建设、预警系统不完善等治理措施○1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