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3日中午11时30分,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Ohsumi)因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荣获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前,大隅良典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成功探明了细胞自噬的启动机制。本次研究对预防和治疗由细胞自噬引发的癌症及神经类疾病有重要意义。大隅良典教授在1992年发现,在缺乏营养的情况下,酵母细胞出现了大量的自噬现象,这也是人类首次在酵母中看到自噬现象。大隅良典教授决定进行突变株的筛选,他筛选了上千个酵母的突变株,并在1993年找到了一批和自噬有关的酵母突变体,鉴定了15个和自噬有关的基因。4年后,大隅良典教授的团队成功克隆出了ATG1基因(即autophagyrelatedgene)。之后,又有30多个ATG基因被人类找到。之后,和自噬有关的信号通路才得以被阐明。研究简述其他科学家的贡献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的DanielKlionsky教授。1996年,DanielKlionsky在研究蛋白从细胞质到溶酶体的定位过程中,发现这一过程和细胞自嗜用了同样的基因,进而发现了一系列调节autopahgy的基因。西南医学中心的BethLevine教授,她可以说是最早将细胞自噬的过程与人类疾病联系起来的科学家,她发现了Beclin1这个抑癌基因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的过程来实现其功能的。什么是细胞自噬?自噬(autophagy)表示“将自己吃掉”。1963年,比利时科学家克里斯蒂安·德·迪夫发明了“自噬”一词。当时研究人员发现细胞能够将自身成分用膜包起来,形成囊泡并运送到溶酶体降解掉。1990年代大隅良典用一系列精妙的实验在酿酒酵母中发现了自噬的关键基因。他随后阐明了酵母中自噬的机制,并展示了在人的细胞中也有相似的复杂机制。大隅良典的发现引导我们对细胞内容物的回收机制有了新的理解。自噬是细胞吞噬自身细胞质蛋白或细胞器的过程,细胞借此分解无用蛋白,实现细胞自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生命现象,是生物在其发育、老化过程中都存在的一个净化自身多余或受损细胞器的共同机制。生命体籍此维持蛋白代谢平衡及细胞环境稳定,这一过程在细胞清除废物、结构重建、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