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第一部分观点与概述一、基本观点“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一)改革的含义在含义上看,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改革的实质应该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那么,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人类不断完善社会机制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与疾风暴雨般的革命有区别。具体含义:从程度上看,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而革命是对旧的事物或思想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一种形式。从内容上看,改革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革命是对这些方面的彻底变更。从性质上看,改革有奴隶主阶级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当然,革命也包括这些。从背景上看,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阶级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走向激化,社会相对动荡。从方式、力量上看,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渐进的变革方式;而革命一般是自下而上的、社会阶层广泛参加的暴力方式。从根本目上看,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革命往往是疾风暴雨、剧烈的社会变革。(二)改革的历史反思(导读)(1)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才成功的改革,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这里的时代潮流是指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代表的发展需要。(2)成功的改革是全社会的互动。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3)历史经验表明:改革既是一场伟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4)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所以,改革的征途会障碍重重,甚至发生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改革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5)历史上的改革呈现了人类文明演进中多元化的特征,但是都在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总的趋势。专题1:梭伦改革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1.梭伦改革:(1)梭伦改革背景:①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②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提出改革呼声。(2)梭伦改革的措施和特点:(3)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4)梭伦改革的影响:积极:①经济:部分地减轻了平民负担,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②政治: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主要表现在:A.“解负令”的颁布,使广大平民成为世代享有人身自由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所必需具备的公民群体。B.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工商奴隶主阶层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曾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以财产资格来取代血缘资格,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对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革命性意义。C.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不仅从制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特权的世袭和对国家政权的垄断,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物的政治权利,并形成了某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为以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提供了基本框架。局限:①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②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③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①背景:梭伦改革未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②措施:A.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B.改造国家政治机构。C.陶片放逐法。③意义:雅典牢固地确立了民主体制。思考: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陶片放逐法的认识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人在民主探索中的成功创举。它对于捍卫民主政体和平民利益、反对民主之敌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原始、粗糙的民主制度,其投票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投票公民群体素质、个人好恶的影响,有时的判决结果也不公正、不理智的。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仍有着很大不同。(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①完善的表现:A.取消了高级职官的财产限制;B.发放津贴;C.抽签或举手表决方式;D.进一步改革国家政权机构。②意义:进一步完善雅典的民主制度。(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积极性: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局限性:①男性公民的民主,其他的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民主。②选举的不科学性导致民主制的最终夭折和衰落。选举的不科学性(1)选举表决方式的原始性。抽签选举和举手表决在雅典民主中占有绝对的地位,许多政府官员都是由此产生。其随意性与幸运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盖过民主的实际意义。我们不能抹去举手法在直接民主中的实际作用,但选举人的正当权益,尤其是不受干扰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2)选举不能尽才为用。在抽签选举中公民不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自己胜任的职业,忽视了不同公职之间的特殊要求,也不利于公民特长的发挥,这不仅不能有益工作效力,甚至适得其反。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3.雅典民主制的内容和特征(1)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的根本在于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是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达和集中的最高形式。(2)官吏产生的途径。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官职,这种选举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没有财产的限制,任期时间比较短。(3)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总结:专题2:商鞅变法1.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经济: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程度加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2)政治: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②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③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自耕农出现。(3)军事: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4)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5)应对与转型:为了在争霸战争中求生存,进而成为霸主,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由于变法都围绕着富国强兵进行,要富国就要增加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就要广开税源,广开税源就要承认私田,这就在客观上适应了新的生产力的要求。而政治上的改革多围绕着强兵进行,军队的实力一是要有经济保障,二是要有政治保障。加强政治保障就必须淡化和破坏宗法制,实行没有血缘关系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度,以强化国君的权力。这就是所说的社会转型。2.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1)背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2)内容:“相地而衰征”(3)影响:①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②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4)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维护奴隶制统治春秋时期,其他各国也进行了改革。从整体看,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因此,战国时期变法的根本任务在于上层建筑领域,要废除世卿世禄制。3.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1)内容(尽地力、制定法经)(2)影响:①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②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③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3)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战国时期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的以强化,为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1.商鞅变法的背景(1)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必然性)(2)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3)商鞅个人条件:商鞅来秦,并阐述法家富国强兵、变革政治的主张,体现了改革的精神。2.改革的内容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3.商鞅变法的结果(1)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2)结果:①不但沉重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②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变法主要是因为:A.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B.“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C.商鞅坚定的变法精神。4.对商鞅变法的认识(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发展,就必须根据现实的需要适时地进行改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改革就会丧失活力,不改革就会落后,不改革就会灭亡。(2)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这就要求改革者有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甚至不怕牺牲的大无谓精神;要求改革者始终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引导改革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将取得成功。(4)即使今天我们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都只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介绍朝代更替:1.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基础)(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3)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①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③人民起义不断由此看,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1)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①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意义:Ⅰ.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Ⅱ.它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Ⅲ.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②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