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门德尔松钢琴作品《威尼斯船歌》的艺术特点分析作者:赵一洁来源:《大观》2014年第07期摘要:门德尔松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在门德尔松首创的《无词歌》中,有三首标题为《威尼斯船歌》的乐曲。本文从门德尔松及《无词歌》体裁、《无词歌》的风格特征与音乐特点、《船歌》的起源、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创作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威尼斯船歌;音乐分析;特点一、作曲家概况门德尔松全名雅各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2月3日生于德国汉堡一个犹太人家庭,是著名哲学家和学者摩西?门德尔松的孙子。费利克斯的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母亲有相当的钢琴造诣,是儿女们的音乐启蒙老师。殷实的家境和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会,也造就了门德尔松与大部分音乐天才迥然不同的气质。门德尔松从小显示出超人的音乐天赋:九岁登台公演,十一岁开始作曲,十六岁到巴黎闯荡,开始与音乐界名流交往。门德尔松十七岁回德国主持《仲夏夜之梦》序曲的演出,同年4月去英国,这是他十次大不列颠之行的首次。1832年,他在杜塞尔多夫下莱茵音乐节显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三年后应邀担任莱比锡布业会堂音乐会常任指挥。他在短哲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二、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创作背景及其特点(一)创作背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不仅以其明丽的风光令人神往,而且以其优美的音乐拨动人们的心弦。门德尔松1830年去意大利旅行期间,倾听到运河上飘来船夫们深情而略带忧伤的船歌,由此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并在这里写下了他的第一首威尼斯船歌(作品19之6)。随后,他又在1833年和1842年完成两首威尼斯船歌(作品30之6、作品62之5)。这三首船歌内容和节拍调式相同,节奏和速度也较为接近,伴奏织体都由左手担当,都采用带有和声音程的分散和弦。作者通过优美而略带忧伤的旋律,展示了高超的创作技巧,从而使作品极具情感色彩与地方风格。(二)特点分析龙源期刊网三首《威尼斯船歌》音乐风格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旋律音调。门德尔松的三首威尼斯船歌均采用小调,旋律具有多愁善感的悲歌式音调,乐句平衡对称,绵长的气息感,表现出一种缓慢而又忧郁的情绪,使人联想到船夫的歌声。三首船歌的主题旋律均以级进为主,偶有跳进(四、六度)后马上与反方向的级进进行相平衡,形成了“拱形”结构,体现了浪漫主义早期器乐声乐化的倾向。第二,节奏型态。门德尔松三首船歌均采用6/8拍典型的船歌节奏型态,展示了船在水中左右摇摆、栩栩如生的画面,体现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如绘画般描述性的特点。第三,结构与织体。门德尔松在三首威尼斯船歌中采用的是他最常用的半分解和弦的织体,琶音分解和弦与节奏型分解和弦相结合,不仅使伴奏音型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具有纵向的和声效果。三、三首《威尼斯船歌》音乐技法特点及比较研究(一)结构分析1.《威尼斯船歌》NO.1(作品Op.19.N0.6)这是一首淳朴柔美,惆怅的歌声和着秋光水色别有一番秋思情趣的乐曲。作品采用g小调,稍慢的行板,6/8拍,为有引子尾声的并列单三部曲式,以三段性为主体、无再现单三部曲式,但它仍有再现原则的体现(曲式如图1)。从35小节至结尾,以A为材料兼具有一定再现的功能意义,写法上是补充;coda与引子相呼应,有逐渐消逝的感觉。调性上,A和B都为转调开放乐段,A为gm-cm,B为cm-gm,它们的调性都是纯五度音程距离。从材料和调性布局上看,音乐以局部的再现体现了前后呼应的原则,这样就可以使结构上并不显得零散,乐曲仍旧总在起、开、合功能运动中发展。作品中与旋律对应的伴奏音型以及6/8拍的处理,让人感到就是坐在船上,悠闲的边欣赏美丽的威尼斯风光边听着船夫哼唱的歌儿的场面。在演奏上,要注意左手的二连音的奏法,不要出重音;右手要注意旋律声部和内声部同时进行,既要突出旋律线条,也要注意和声效果。2.《威尼斯船歌》NO.2(作品Op.30.N0.6)这是一首内在深情,似有诉之不尽的情思,甘甜中夹着难言的苦涩,流传较广的、著名的佳作。作品采用升f小调,小快板,6/8拍,为有引子连接、尾声展开中部、静止再现单二部曲式(曲式如图2)。再现单二部曲式,与古典风格中再现单二部曲式相比,它改变了各部分严格的比例关系:A部分就是由两个不相等的乐句所构成的。B段对比乐句是8小节,再现只再现了A段中后7小节;左手的伴奏织体把间断连接起来,使之连贯发展。单独反复了第二部分,给整体乐曲带来了循环原则的发展。这首乐曲曲调优美、抒情,是一首典型的“如歌的”钢琴小品。开始左手两小节分解和弦组成的伴奏音型,用以模仿湖水荡漾的声音。右手在第三、四小节奏出两个长音,好似小船在微波中荡漾。第六至七小节处标出的“cantabile”,明确要求“如歌的”弹出曲中委婉宁静、优美动听的主旋律。演奏者注意手指触键的部位及手指力度的巧妙调节,尽量使右手的旋律线连贯,并力求做到一气呵成。龙源期刊网四、结语门德尔松的时代,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合流的时代,其最高和最终的目的在于谋求古典形式与新的浪漫精神之间的协调。舒曼把门德尔松看成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折衷者,是一位解决了时代的不协调的大艺术家。面对一部优秀的作品,如何深人理解,将它充分的表现出来,准确揭示作者的内心情感,引起听者的共鸣,把握作品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可从其速度、节奏的变化,力度均衡的把握,触键手法的运用,音乐情绪的转变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要把握住这部作品的精髓,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把它放到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浪漫主义早期中去。它所处的时代也就决定了其风格特点和技巧的运用,它的音乐内容,没有多余的装饰,也竭力避免走毫无意义的炫技的极端。每首小品都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弹奏者可以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联想音乐所带给你的意境和情景,去感受它用绘画般的色彩所塑造出的动人音乐形象。只有真正的融入到音乐中去,才会更好地诠释作品。【参考文献】[1]代洋.谈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创作手法与演奏技巧[J].辽宁高职学报,2008(05):27-29[2]于倩.门德尔松《船歌》与柴可夫斯基《船歌》的比较分析[J].艺术教育,2008(05):96-97[3]连苹.钢琴曲《威尼斯船歌》的声乐化倾向[J].乐府新声,2005(03):65-67[4]刘颍.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之演奏[J].黄钟,2004增刊:160-163[5]杨玮.论门德尔松的_无言歌_体及其艺术意义[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