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学AgriculturalPolicy考核方式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与课后作业本书的框架上篇农业政策性总论包括:导论;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政策的执行;农业政策的评估与调整。下篇农业政策性各论包括: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农业人力资源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财政与金融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政策、世界贸易组织(WTO)与中国农业政策。第一章导论课程内容:第一节政策与政策科学第二节农业政策学的本质与内涵第三节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第一节政策与政策科学一、政策的涵义与要素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目标的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是在一定信念、价值观和目标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工作。它是政策背景、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的统一体。认识一项政策,从这三大维度去加以把握,就能得到一个比较深入、贴切而全面的理解。这三大维度,就是政策的三要素。政策背景是起点政策目标的终点政策手段是起点到终点的桥梁理论——政策——实践政府政策划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与层次,例如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技术政策、外交政策、农业政策等,经济政策中又有金融政策、贸易政策等,农业政策中有农业土地政策、农业市场政策等等。第二节农业政策学的本质与内涵一、农业的概念、地位、作用什么是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生长发育机能以获取劳动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为生物体,劳动成果是动植物产品。农业一般包括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目前我国习惯上把农业分为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农业最根本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同时还具有一些独具的特点,例如,土地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力;生产周期往往较长且季节性明显;农产品体积大、价值低、易腐烂、难储运,等等。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既面临着难以预测的自然风险,又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加上生产周期长导致的农业科技进步缓慢、农业生产中要素的投入数量受到限制等原因,决定了农业是一门弱质产业。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其他一切国民经济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满足了人类生存的第—需要。农业剩余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的先决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世界历史说明,农业发展停滞,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的作用:为社会存续和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为经济发展提供要素贡献;为其他经济部门提供市场;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二、农业政策的涵义及其重要性什么政策属于农业政策?狭义广义狭义的农业政策就是指农业部门政策,其主要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广义的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方面的重要方面和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广义的农业政策涉及农业、农民、农村的其他领域,如农村环境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等。农业是弱质产业,而农产品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品,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有必要通过制定适当的农业政策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农产品的供给以及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活水平,以维护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农业政策不仅事关国计民生,也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第三节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一、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市场机制无法提供公共产品–自然垄断的存在也会导致“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是市场机制的天敌–市场机制调节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二、政府政策干预的缺陷由于市场失灵存在,需要政府介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需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政策为什么并非完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政治与行政行为,政策的效果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具体的人,而抱有良好愿望的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是充当市场竞争的裁判,而不直接参与市场经济主体的活。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的目标这些干预措施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和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第二章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略)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第二节农业政策目标第三节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第四节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第一节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一、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问题。具体:1.农业政策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2.农业政策问题能够被多数人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3.农业政策问题必须依赖政府加以解决。二、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1.农业政策问题具有相互依赖性2.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客观性3.农业政策问题具有人为性性4.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动态性5.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历史性三、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与论证认定与论证标准:问题是否存在;问题的严重性;问题的紧迫性;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过程一般包括问题觉察、问题界定、问题陈述三个阶段。影响政策认定问题的因素:利益集团、政党、民意机关、政治领袖、选举、抗议活动、危机或特殊事件、大众传播媒介,等等。四、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方法边界分析法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常通过饱和抽样,诱导性地提出问题等边界分析的步骤来实现。层次分析法认定政策问题产生原因的方法。通过可能、合理、可控三个层次的原因分析,逐渐深入探寻政策问题产生的根源。类比分析法通过对类似问题的确认,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所谓以史为鉴,可以明智。假设分析法对政策问题相互冲突的立论进行假设,然后进行创造性综合的一种方法。假设分析法的基本特征:①从解决方案出发,而非从问题出发②分析过程中始终使用相同的资料③系统地提出主要问题,创造性地处理各种假设与方法之间的冲突假设分析法的步骤:①确定相关人群②假设的呈现(理清基本假设)③假设的论证(比较评估假设)④汇集优选假设⑤假设的合成(综合研究,提出方案)第二节农业政策目标的确定一、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点农业政策目标是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农业政策目标的选择一方面需要反映大部分民众的意愿与理想,另一方面应该与农业发展的经济与政治环境条件相吻合。常见的农业政策目标有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改善农村环境等。农业政策目标具有的特点:农业政策目标的具体性农业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农业政策目标的规范性农业政策目标的协调性不同的农业政策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独立、补充、冲突。农业政策目标的层次性农业政策目标是由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所构成的一个目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二、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可行性和合理性相结合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三、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与要求基本思路:1.固定目标法:根据现实需要而确定农业政策目标2.引申目标法:根据实际可能而确定农业政策目标基本要求:1.关键性与全面性相结合2.可行性与挑战性相结合3.具体化与定量化相结合4.灵活性与一致性相结合四、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农业政策目标中国的农业政策目标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目标美国农业政策的目标(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欧盟农业政策的目标(赵昌文:《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研究》)第三节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可供选择的农业政策手段:农业政策手段经济手段,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政手段,如生产管制、价格管制和信用管制法制手段,包括制定和实施一般法律以及农业法律、法规选择农业手段时应遵循哪些原则?整体着眼确保协调合理有效效率最优主要的农业政策工具农业政策的两大类基本目标:价格与收入、区域与结构。为实现这两类目标,可使用的政策有价格与收入政策、农业发展与结构政策。发达国家的常用农业政策工具美国基于价格的反周期补贴如何设计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结果是一个政策方案的集合––确保全部方案的完全备择––确保方案之间的彼此互斥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参与者1.政府系统内部的农业政策方案设计人员2.政府系统外部的农业政策方案设计人员可以采用哪些设计方法?渐进式方法:震动小、易平衡,稳步实现目标延伸式方法:立足以往政策,类推、引申、借鉴创新式方法:激进、突破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初步设计:确定目标、方案轮廓的构思精心设计:具体途径、措施选择、手段选择第四节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一、农业政策方案的比较论证农业政策方案比较论证应遵循哪些原则?1.科学性原则2.协调性原则3.可控性原则农业政策方案比较论证的基本要素:1.农业政策信息2.农业政策主张3.立论的理由4.立论依据5.驳论6.可行性农业政策方案论证的理性标准1.完整性2.一致性3.内聚性4.简明性二、农业政策方案的决策农业政策方案选择的价值标准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下,农业政策方案的选择标准通常只能服从于满意标准,而不可能达到最佳标准。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化与选择1.否决政策目标不正确的方案2.否决政策手段与政策目标不相匹配的方案3.否决政策手段利小弊大的方案三、农业政策方案的修正与完善即根据农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及时纠正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补充、调整、完善农业政策方案。四、农业政策方案的采纳与合法化农业政策的采纳决策机关或执政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定采取某项农业政策的行动。影响因素:(1)政策采纳者的地位、素质以及对政策的态度;(2)政策方案本身的质量;(3)政策实施的环境条件农业政策的合法化制定和执行农业政策的全过程必须符合法律规范或者传统规范。第一节农业政策执行的内涵、特点和作用第二节农业政策执行模型第三节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第四节农业政策的具体执行1.纲领发展阶段2.资源分配阶段3.监督阶段每一阶段奉行的政策执行三原则:合法理性共识第三节影响农业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一、农业政策方案优劣农业政策问题性质农业政策目标的正确、明确与具体性农业政策理论依据的科学性农业政策方案规划的科学性二、农业政策资源1.资金资源2.物质资源3.人力资源4.信息资源5.权威资源三、农业政策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四、农业政策执行机构与人员农业政策的执行机构1.组织机构的布局2.组织机构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3.组织机构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农业政策的执行人员1.执行者的农业政策水平2.意向与工作态度3.知识结构与组织能力五、农业政策对象1.农业政策对象的接受程度2.农业政策对象的数量第四节农业政策的具体执行执行的基本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整体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农业政策执行的要求–明确农业政策执行的对象与范围–执行农业政策要有科学的态度执行的方式方法:–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明确指导思想:以实现政策目标为中心、结合客观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制定执行计划:留有余地,制定短、中、长三种计划–进行政策试验–认真组织实施–开展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执行督察:专门机构、上下级间、同级间、群众、社会舆论第五章农业政策的评估与调整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政策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