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杰-公司治理1(第四版)(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张银杰第一单元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联系与区别•一、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联系•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经验和常识到一门职业教育学科和研究性学科,再到科学的转变。•管理学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技艺,是对常识的一种精炼。同时管理学也是一门研究性和学术性的科学。•经济学是在18世纪70年代形成,管理•学是在20世纪初期产生的。经济学的历史要比管理学的历史长得多,管理学是在吸收其它学科,特别是经济学的营养的基础上建立的。学科借鉴构成了管理学的基本知识来源。•管理的对象既包括了人,也包括了物。由于对个体的人的问题,我们必然要依赖于心理学,对于群体人的问题我们又要诉诸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甚至政治学等相关的知识;而对于“物”的问题有可能应用物理、机械、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的知识。跨学科研究是管理学科的固有属性。管理学知识最为重要的理论来源是经济学。经济学为充分理解现实管理问题和管理行为提供标尺,为衡量管理的效果和效率提供度量标准,以及为最优管理决策提供基本的分析结构。同时经济学从现实管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很多具体的管理科学都是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具体学问。比照管理学操作导向和具体学科,经济学具有相当的基础性和指导性。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1、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不同。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是理想的制度和为什么是理想的制度;管理学则更多地研究怎样实现理想的制度,管理学一般要考虑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上和操作上是否可行;二是经济上是否合理;三是法律上是否允许;四是进度上是否可实现;五是政治上是否能为各方所接受。2、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经济学主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资源的利用和配置问题;管理学主要从组织激励的角度来分析组织资源的利用问题。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管理学研究人的组织行为。3、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假设条件不同,尤其是对人的假设条件不同。经济学假设人是同质的,人都是“经济人”;管理学假定人是异质的,人都是社会人和现实人,承认每个人因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异。经济学的假设还有:一是资源是稀缺的;二是人是“有限理性”(早期是完全理性);三是“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早期是完全信息);四是“不完全竞争”(早期是完全竞争)等。管理学的基本假设条件还有:一是企业都有各自十分清晰的边界;二是产业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三是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用途是特定的,因而可以预测未来的市场;四是与某个产业相关的技术是特定的。4、经济学和管理学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界定不同。作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人是独立的不依附任何组织的行为主体,即平等自由的市场交易主体;作为管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人则是依附于组织而存在的不平等行为主体。5、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逻辑有差异。从分析逻辑上,经济学倾向于演绎推理,即从高度抽象到具体实事、现象的推理;管理学更倾向于归纳推理,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积累和总结过程。6、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工具不同。经济学有自己十分独特的分析工具;管理学基本没有独特的分析工具,则更多地依靠不同学科研究工具的移植和综合,如运用经济学、数学、运筹学、工程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系统工程、控制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工具和研究成果,对管理活动进行描述和定性或定量分析。7、经济学有理论性强,而实用性差的特点,管理学则有实用性强,而理论性差的特点。管理学需要经济学的理论支撑和方法的借鉴;经济学需要管理实践的检验和发展空间。8、经济学是科学,科学主要讲因果关系,科学具有逻辑理性的结构和确定的内容的,科学是经验的、可以验证的、综合性的,科学的特性除了“理性”和“实证”之外,就是要有“确定性”;管理学虽然有科学的因素,但管理学更多是包含艺术和技巧的成份。艺术讲感动和洞察力,技巧讲经验,因为熟能生巧。科学的本质是为了创造出关于研究对象新的规律性知识,以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所不断生发出来的新现象,而不是推广某一具体理论或者学科。如果一项研究仅仅解释现象而不能预测趋势,这个研究很可能仅仅停留在讲故事的层次;而如果一项研究不能解释现象而只是做预测,这个研究最多不过是运用科学研究的结果而不是推进科学研究。管理既包括对财、物和信息的管理,又包括对人的管理。财、物和信息这个层面的管理是科学和技术层面的管理,要讲国际化;人这个层面的管理是文化层面的管理,讲艺术,要讲本土化。科学和艺术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的内容可以通过系统而富有逻辑的方式来学习,而策略艺术的修炼则只有依靠例子、经验和实践来进行。艺术与科学不是对立的。艺术可以跟科学结合,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艺术去找到并实现它潜在的价值。•西方管理理论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竞争机制作用,讲究管理活动的效率,注重管理创新,重视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和专长,注重发挥法律和契约的作用,强调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形成以制度为主体的商业环境。但过份重视传统造成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对管理的某一要素进行科学的逻辑分析总结出某一方面规律后,却往往把这局部规律当作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弊端。。中国的商业社会有自己的特色,其商业管理思想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这与西方管理理论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情况截然不同。可以说,中国一旦产生了管理理论,对后发的、非基督教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只有根植在本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才是真正有实践意义的管理思想。”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管理学者意识到,创新中国式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才是长久之道。与之相对应,国内对于建立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呼声也日益增高。与此同时,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对国内企业管理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建立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过程中,如何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相融合,是管理界不可规避的课题。东西方管理是“道”与“术”的关系,东方管理思想、理念是“道”,所谓“道”,就是客观规律、基本原则和正义,就是精神,就是原则,就是境界。西方管理思想、理念是“术”或“器”。“术”是实施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无“术”者很容易无“道”,大“道”无“术”,但是做到大“道”很不容易。求“道”容易走空,求“术”容易“凿”,但“术”与“道”并不是两个截然对立的概念。“术”是达到“道”的手段,“道”通过机制变成“术”。在中国经商,只掌握西方管理规则远远不够,只有那些将西方规则与本土智慧融会贯通的企业家,才有基业长青的可能性。“管理学本土化”,是指在当今的管理学研究中,在不忽略西方管理学方法的前提下,避免不加批判、食洋不化地套用国外的理论、概念、方法及工具,并且从本国的管理现实出发,逐渐建立起中国本土的管理学理论及相关方法,使管理科学能更符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文化和历史传统,并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管理实践。9、经济学和管理学虽然都强调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但经济学相对多地强调规范分析,管理学相对多地强调实证分析。实证研究是一种归纳的方法,它根据研究对象在现实中的变化,确定与其变化相关的因素及其相关度。与规范研究不同,实证研究不预设假设条件,由此可能因信息噪音而失真,也可能发现了规范性研究中假设条件或结论的偏差,在这种条件下,可以把它看成是对规范性研究的补充和修正。如因影响因素太多,难以界定和取舍,不能建立规范性的分析框架,则要借助实证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看作是对规范性研究的替代。实证分析方法基本有两大类:一类是对事实的调查,也称案例分析;二是数据调查,这是从数量维度来把握经济现象,并通过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来揭示经济过程的内在机理和变化。实证分析方法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证分析方法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经验实证原则和客观主义原则。按照管理学理论要求,在主观的概念和理论与外在客体之间必须有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否则,所形成的概念和理论就不是科学的知识。实证分析方法的缺陷是,很容易混淆管理问题中因果关系和相关性的错误。在实证领域(对事实的描述与确认“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有相当的一致);但在规范领域(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即应该怎么做),则分歧与普通人一样大。世界上所有的管理学理论和学科,几乎都产生自美国,而日本对管理学科的贡献为2.5门。其中道理很清楚:只有经济发展了,有了前沿的管理实践,才会产生新的管理问题,并通过总结概括形成管理学理论。经济学思维对企业的运作非常有用。宏观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企业运行的环境。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企业是如何相互竞争的以及什么是最优对策。金融经济学帮助我们解决公司的财务与投资问题。经济学思维本身对于商务决策是非常有用的。公司治理和管理,是从公司对管理者的要求出发,以企业整体长远发展的系统要求为目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不仅涉及公司治理原则中惯用的财务制度、法律和金融条例和规则,而且在内容上涉及到公司的战略规划、市场地位、创新能力、生产力、管理水平等问题;涉及公司领导者的指导思想、思维方式、逻辑视野和战略意识等问题。公司治理必须同公司战略和公司的政策措施构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企业领导正确决策的基础。第一节经济学方法及其特点1、经济学分析问题的方法是三段式框架假定条件逻辑推理结论案例1:政府不用干预经济,还是政府要干预经济;案例2: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还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商品的生产成本。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都是有前提条件或适用范围的,读懂一个理论的标志,就是发现了它的前提条件或适用范围。经济理论能否适用于某个具体国家、地区或企业,就取决于是否具有这种假设条件、历史经验、价值取向、文化背景和逻辑结构。不从实际出发,照搬现成理论------尽管这些理论已被其他国家或企业证明是正确的,或者套用别国或别的企业已有的经验------尽管这种经验在别国或别的企业也是成功的,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视角基准点和参照系分析工具一个经济现象可以从多个视角去观察,去分析。不同的视角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以不同的思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利益链去审视同样的经济现象,判断往往南辕北辙。也就是说,同样的客观存在,在不同人眼里,因方法、角度、立场、信仰、知识结构、经验等不同,得出的判断也会大相径庭。研究经济问题,既要从微小视角(用显微镜),又要从宏大视角(用望远镜)看问题。从微小视角,用显微镜看问题的优势是观察入微,条分缕析,可以用它看病理,查病因;从宏大视角,用望远镜看问题的优势是系统全面,高瞻远瞩,可以用它观全局、知未来。单纯用微小视角(用显微镜)看问题,可能会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单纯用宏大视角(用望远镜)看问题,可能会脱离具体实际,放言高论,眼空无物。案例1:中国经济是过热,是衰退,还是正常?案例2:目前我国经济是“反弹”,还是反转?案例1:中国经济是过热,是衰退,还是正常?经济过热:就是由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短缺导致的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缺口超过5%。经济过热是指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经济衰退就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大于的部分超过5%。经济学把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定义为经济衰退。经济萧条:“经济萧条”的定义很复杂。一般将其定义为:长期持续的经济衰退。经济正常:指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即总供给与总需求正负误差在5%以内。衡量一国经济是过热,是衰退或萧条,还是正常的主要指标(视角):•一是物价上涨率指标: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率在1%-3%区间经济是正常的;物价上涨率低于1%是经济衰退或萧条;物价上涨率高于3%是经济过热。•反映物价水平的主要指标,一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二是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三是GDP缩(平)减指数。•我国目前CPI和PPI的调控目标定为4%左右。因为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新兴经济体的最优通胀率高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属于经济增速较高的类型,由于后发优势、人口红利、资源丰富等固有的高增速因素,新兴经济体的潜在经济增速本身就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1 / 2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