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四项基本能力纵观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考试大纲》,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特点:①命题指导思想始终强调“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考核目标和要求仍然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地理四项基本技能。只有把握住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熟练掌握地理答题四项基本技能,才能从容应对高考。能力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1.从文字表述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文字表述承载着解答试题的重要信息,是考生获取答题信息的重要途径,审题时要特别关注文字中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高考题中的综合题往往提供了很多材料(如材料一、材料二等等),并且往往每一个材料都设有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直接来自材料,有的需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并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来获取。解题时要认真、细致地阅读材料,注意从中提取关键词语,找到其可能包含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与图示及设问相结合。举例如下:(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mm,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m。该地降水少该地有冰雪融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种植芦笋需水量大的芦笋出口区。(2)从试题题干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题干是地理问题设置的关键,要明确题干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并对信息加以整合归纳。设问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设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指向性”,即问的问题是什么,为解答问题提供具有限制性的词语,如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等限制性要求,这是设问信息最重要的表现,切不可掉以轻心。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和设问,从题干设问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举例如下:2.从图示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解答从图示获取信息的题目必须过好地图关,遵循各种地图的解读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解读图表信息时可以按照:明确“图名”——关注“图例”——分析“图中”的步骤。上面的例子3.从地理表格数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地理表格数据种类较多,大致有以下几类:(1)时间型:即展示某一地理事象的时间变化(如气候资料、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数据),它主要反映出某地理事象的时间变化规律。(2)结构型:即展示某一地理事象内部的结构数据,如农业产值结构构成,三大产业结构构成等。如某地三大产业构成变化表。47%43%10%201020%15%65%1980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年份←←由横向可获取三大产业结构信息↑↑↑由纵向可获取三大产业的变化信息(3)区域型:即对不同地区的地理数据进行对比等等。4.从试题答案或选项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的获取是多种多样的,在组合型选择题或综合题中,前一题的答案也往往是下一题的设问,可以为下一题的解答提供答案。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也往往能为我们的正确选择提供信息。如:读世界某区域风向示意图,下列所示季节与下图相符的是A.天山山脉的雪线海拔最低B.北极冰川范围最广C.地中海地区温和多雨D.图中海洋北部海区洋流为顺时针流向从图中风向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从选项中可知A、B、C描述的都是北半球冬季发生的现象,只有D选项描述的是北半球夏季的现象,故D选项正确。因此在答题过程中,一是要充分获取选项所提供的信息;二是要结合题目要求,在充分调用与此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找出正确选项。[典例1](2013·江苏高考)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当海轮途经下图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读图回答(1)~(2)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A.15°N,135°EB.15°S,135°WC.23°26′N,0°D.23°26′S,180°(2)下列现象发生时间与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相近的是()A.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C.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获取和解读信息]1.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由题干“当海轮途经图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可获取EF为晨线,南半球大部分地区处在昼半球,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所有的地区昼长夜短,为夏半年等信息。2.从图中获取信息[答案](1)B(2)A[练习1](2013·南昌模拟)红绿灯的时间分配主要根据路口交通流量的大小、各种车辆车道行车的比例、车行的路面状况等决定的。人流量很大的地方,红绿灯时间设置还要充分考虑到车让人。读某城区四个路口,甲、乙、丙、丁的红绿灯时间长度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20605040绿灯时间(秒)58203040红灯时间(秒)丁丙乙甲(1)甲、乙、丙、丁四个路口距市中心最近的是()A.甲B.乙C.丙D.丁(2)丙地最有可能位于()A.工业区B.中心商务区C.居住区D.行政区[解析]从表中我们可获取丙处红灯时间最短、绿灯时间最长,丁处红灯时间最长、绿灯时间最短的信息。人流量大的市中心地区,因为行人行走速度较慢,为了方便行人过马路,将红灯时间适当延长。而在人流量较小,车流量较大的工业区,为了保证车辆通行顺畅,将红灯时间缩短,绿灯时间延长。[答案](1)D(2)A能力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该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已有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为此在复习备考时要做到: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整理和储备以常考知识为依托构建考点知识答题模板以热点问题为中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准确调动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技能、答题模板和新的知识体系解决具体地理问题[典例2](2013·安徽高考)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2)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一、获取和解读信息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植被等,一般气温高,降水多,植被茂密的地区风化壳的厚度较大。如刚果盆地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植被高大茂密,而格陵兰岛为终年寒冷干燥的苔原带和冰原带,故刚果盆地的风化壳厚度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植被以半荒漠草原和荒漠为主,而恒河平原为热量、降水丰富的热带季风气候区,故恒河平原的风化壳厚度大于伊朗高原。[答案](1)B(2)C[练习2](2013·北京丰台区一模)2013年,将建成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北京市地质灾害点实现全覆盖。下图为北京市泥石流多发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读图文资料,回答(1)~(2)题。(1)甲、乙两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可达()A.49mmB.99mmC.149mmD.199mm(2)北京市的泥石流灾害()A.发生频率随降水量的增多而增加B.多分布于西部和北部的高山高原C.强度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有关D.可通过加强监测和预报避免损失[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需要调动和运用有关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第(1)题,从图中可知甲地降水量在700~750mm,乙地降水量在800~850mm,两地降水量差在50~150mm,故C选项正确。第(2)题,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形崎岖、降水多的山区,从图中可知北京市泥石流多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的高山高原地区。[答案](1)C(2)B能力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所谓描述事物,一般是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等特征,阐释事物则是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考查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同时用准确简炼的地理学科语言表达出来。为此在复习备考期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图1[典例3](2013·四川高考)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2(1)选择图1和图2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2)据图1和图2,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一、获取和解读信息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1.读图分析能力。从读图名、图例入手,结合图例判读不同图例在图中的分布状况,归纳分布规律。2.春季洪涝多与冬季积雪量、地形和春季气温回升有关。3.气温一般影响农作物熟制,降水量影响耕地类型。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1)描述气温距平和降水距平百分率,要从不同图例在图中的分布入手,归纳出其空间分布大势。(2)冬季气温低,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快,融水多且集中,再加上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极容易造成春季洪涝。(3)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会影响春播时间;降水多会造成土壤积水严重,会形成土壤渍涝,不利于作物生长。[答案](1)图1: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图2: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练习3](2013·高考临考押题密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7月份美国本土24℃等温线分布图。材料二加利福尼亚州年降水量北部约1250mm,南部不足200mm。1973年,加州北水南调主体工程完工,1990年达到设计输水能力。后来,加州又继续兴建大大小小的调水工程。得益于这些长距离调水工程,加州的干旱河谷地区出现了灌溉面积2000多万亩的良田。(1)描述图中24℃等温线的走向,并简述西部沿海地区等温线走向的成因。(2)加利福尼亚州的干旱河谷变成良田,其农业区位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析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4℃等温线在西部沿海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结合西部沿海的地理事物分布可知等温线的延伸方向与沿岸的洋流和海岸山脉的走向有关。第(2)题,从材料二中可知加州南部地区降水稀少,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加州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的农业,大力兴建了北水南调等许多水利工程,同时,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第(3)题,加州北水南调工程一方面可以为南方地区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同时也使得北方地区因入海水量减少导致海水入侵,南方地区因灌溉面积增大,加上气候干旱蒸发旺而出现次生盐碱化。[答案](1)走向:西部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呈南北走向,中部平原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东部和西部山区向南凸出。成因:南部沿岸受寒流影响,多雾天气,日照不强,气温较低,北部受暖流影响,气温相对较高;受沿岸山脉影响。(2)灌溉水源的保障(北水南调);交通运输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