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职业教育概论》《中外职业教育概论》课程结业论文:我的职业教育观——观《大国重器》有感【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革新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其次是经济的全球化;再次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飞速的发展,技术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矛盾却日趋突出。然而这矛盾突出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和社会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职业教育关系到未来职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中国职业的振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观念差异;职业教育的发展1建国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1.1前三十年(1949-1979)新中国建立后,对旧教育进行了改造,旧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体制遭到否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秩序的全面恢复和经济建设的大力开展,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也得到蓬勃发展,其速度之快是旧时无法相比的。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职业教育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双轨制”教育,遭到毁灭性摧残,中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调,城镇劳动就业无法正常运转,导致毕业生大部分上山下乡。1.2后二十年(1979—2001)这一时期以往的从业体制已无法维持下去,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采取了措施如:进行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支持兴办职业学校;1982年,中专技校正式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1.3本世纪以来的职业教育世纪之交出现了“大滑坡”,而后在政策的推动下持续攀升,而随着生产工艺技术的提高,原来不要求业务技术的低位就业,必然将提升为中等技术层次的就业。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高职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二是人才培养特征逐步明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其人才培养基本特征进行了归纳,为高职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三是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占高等教育的一半,高职教育成为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2我国职业教育相较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异2.1教育背景的差异在当今中国,很多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只有北大、清华或复旦、交大,大都把博士学位当作追求目标。今天,我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数量(310个)已超过美国(253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7年毕业的博士生数量也超过了美国。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1168所)却远少于美国(超过2000所)。在任何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都是高等院校的主体。美国有近4000所高等院校,大部分学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其中40%多是两年制社区学院,两年后一部分毕业生可转到本科院校,学分照算;大部分毕业生以他们学以致用的知识和技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20%是专科类型,两者相加超过美国大学总数的60%。只有18%可授予学士学位,15%可授予硕士学位,6%可授予博士学位,其中能授予博士学位大学的一半(3%)才是所谓的研究型大学。2006年,全瑞士有23200名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有78100名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职业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大约80%—85%就业,15%—20%进入高等职业学院或应用科技大学深造。高等院校的结构必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从小学开始就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习课本知识、应付各种考试上,而应鼓励学生多动手,敢于挑战权威,善于提问,学会与人相处,做好公民。这是国际上已有的教育强国的成功经验。2.2思想观念的差异现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达到了大众型水平,可是精英教育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甚至还是我国教育系统当前的主流思潮。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持续时间特别长久,传统教育思想中许多精华被束之高阁,而某些陈腐思想却影响犹深,这也许是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步履之艰难,远甚于普通教育”的历史原因。职业教育是“行行出状元”的基础,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可是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却把考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考生有可能进北大、清华、复旦等研究型大学,第二层次的进一般大学,第三层次的只能进高职院校。美国学生很少有名校情结,他们大都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学校,家长也会顺其自然。他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与我国目前的情况很不相同。在我国恐怕很难想象,家长们会同意他们的子女能进北大、清华或复旦而不进,却选读高等职业学校。世界上很多名校一再告诫学生:适合你的学校,对你来说,才是最好的学校。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有火种,但各人的火种不尽相同。家长、老师应当努力帮助学生找到个性化的火种,把他们脑海中的火种点燃,而不是扑灭。总之,发展职业教育决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的事,它的发展不仅有赖于职业教育自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同时有待普通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3发展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3.1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高级技术工短缺现象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中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改革而产生了大量的失业工人急需再就业;同时,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出现了严重的短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观看纪录片《大国重器》,其中《智慧转型》这一集使我印象深刻,与其他专辑表现手法不同的是,在对山推股份公司的讲述中,重点展现了一个富有激情、勇于创新的山推团队力量,从装配技师、焊接技师、质量检查员、设计工程师等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工作的一个个场景。让观众如同置身于忙碌、有序的生产现场,融入到了山推的精益生产和严谨的研发团队,奔赴在飞沙走石、机器轰鸣的新品验证施工现场。在“焊神”的话语中、在质检员的眼神里、在翻滚的三维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对产品制造的精益求精,看到了对产品检验的全程跟踪,看到了对产品设计的尽善尽美。正是这一群人,在持续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中执着坚韧、创新奋进,使得山推在治理结果、战略决策、运行机制、经营绩效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打造了中国典范的制造产业链,成为支撑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坚挺的脊梁。所以,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十分必要的。3.2利于劳动力资源的转移与配置,缓解就业压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08年3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168所,占普通高校的60%,有近880万的在校生,700多种专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教育思路普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在新型工业化、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3技术强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过去十年,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也随之快速壮大。然而,中国机械制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中国部分中低端产品,国内需求趋向饱和,产能过剩成为各家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智慧转型》专辑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一句话点中要害,让我感受颇深——“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所以整个产品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现在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行。”在镜头中,我们不但欣喜地看到了独领风骚的山推系列主机产品,也看到了占据优势的关键零部件的身影。其关键零部件涵盖了底盘件,传动部件、结构件、铸造件、驾驶室等,这里生产的履带全球闻名,包括小松、沃尔沃在内的众多国际巨头,都为自己的工程机械配上了中国生产的履带底盘,在行业内也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所以,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对于我国整体制造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从而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繁荣。4关于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4.1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改革‰‰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的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吴福生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他认为挑战主要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及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针对这些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在新世纪再铸我国职业教育的辉煌?吴先生认为,在世纪之交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的特点。为此,在宏观上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充分利用知识经济为职业教育提供的机遇,着重提高学生素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协同、沟通;充分显示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微观上要全面改革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及招生分配制度等。刘春生教授也指出:21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应本着平等、民主的原则,形成其初中高难度体系完整、相互衔接,又能与普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沟通、协调发展的新的体系。针对人们滞后的思想观念,海淀走读大学陈宝瑜教授呼吁人们要树立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的观念,建立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应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层次配套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积极发展民办高职教育,拓宽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天津职业大学校长李宗尧谈了自己办好高职教育的经验体会:坚持转变教育观念的发展前提;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方向;坚持深化改革办出特色的根本要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途径;坚持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同济大学凌培亮教授通过同济大学作为普通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实践,指出普通高校将使中国的高职教育走向真正的辉煌。4.2农村的职业教育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人口大国。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农民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农村的职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来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做法,既是一种理论创新,也是一种产业结构创新。美国学者熊彼特说:“只有新技术被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形成新的生产力时,才能称为创新。”未来学家托夫勒也指出:“知识是影响社会力量转移的决定力量。”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必须大力发展以扩张知识为核心的农村职业教育,而政策的创新则成为普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先导。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普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低收费或“自力求学”,办学经费自筹等形式灵活多样的方式。农民迫切需要“上得起用得上”的学校,政府必须对这样的民办学校,提供办学和校办企业政策优惠,制订鼓励企业与学校互利合作的办法。农村职业学校可以通过采取订单式培养、与劳动力输入大省的合作协调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中国人力资源的一些问题。职业学校与公司签订“订单式”劳动合同,可以有效转移劳动力。参考文献:【1】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浅谈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教育导刊.2013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