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吴忠市人民医院骨II科梁攀简单的说,高弓足就是足弓异常增高。•足弓增高通常伴有一系列畸形:1、跖趾关节过伸及趾间关节过屈2、前足旋前并内收(外翻)3、中足背侧“骨性”增高且足底内侧皮肤皱褶4、足外侧缘延长而内侧缩短5、跖骨头下胼胝6、不同程度的距下关节僵直或强直7、固定或柔韧性足跟内翻8、伴有或不伴有马蹄足挛缩畸形的跟腱挛缩病因学•这种复合畸形的原因是什么?•足内侧纵弓轻度升高又是如何发展为僵硬的马蹄内翻足及爪形趾的?神经肌肉性病变引起(80%)•致使足弓降低的动力性因素如胫前肌或/和小腿三头肌肌力减弱,以及足跖侧内在肌挛缩,从而造成足纵弓增高,这些神经肌肉性疾病可发生在大脑锥体系,脊髓皮质束,脊髓前角细胞,周围神经和肌肉等不同水平。常见的疾病包括:脊髓皮质炎大脑性瘫痪脑脊髓脊膜膨出神经管闭合不全脊髓纵裂脊髓栓系综合症Charcot-Marie-Tooth病等。先天性因素(10%)•某些病例有明确的家庭史。•患者一出生就有的病是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接触环境有害因素有关。•农药、有机溶剂、重金属等化学品,或过量暴露在各种射线下•服用某些药物•染上某些病菌创伤性高弓足•胫、腓骨骨折后小腿后侧筋膜室综合征•中足畸形愈合或骨折脱位无明确病因临床表现•典型症状:•马蹄内翻足(70%)•足不能跖屈和内翻(65%)•足底溃疡(60%)•第1跖趾关节疼痛和肿大(50%)•足畸形(45%)•爪状趾(30%)单纯性高弓足:•主要是前足有固定性跖屈畸形,第一和第五跖骨均匀负重,足内外侧纵弓呈一致性增高,足跟仍保持中立位,或者有轻度的外翻。内翻型高弓足:•此型只有前足内侧列即第一,二跖骨的跖屈畸形,使足内纵弓增高,而外纵弓仍正常,在不负重时第五跖骨很容易被抬高至中立位,而第一跖骨因固定性跖屈,则不能被动背伸至中立位,并有20~30°的内旋畸形,初期后足多正常,站立和行走时,第一跖骨头所承受的压力明显增加,为减轻第一跖骨头的压力,病人往往采取足内翻姿势负重,晚期出现后足固定性内翻畸形,病人多有爪形趾,第一跖骨头向足底突出,足底负重区软组织增厚,胼胝体形成和疼痛。继发于马蹄足的后足畸形跟行型高弓足:•常见于脊髓灰质炎,脊膜脊髓膨出,主要是小腿三头肌麻痹所致,其特点是跟骨处于背伸状态,前足固定在跖屈位。跖屈型高弓足:•多继发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治疗之后,此型除前足呈固定性跖屈畸形外,其后足,踝关节也有明显的跖屈畸形,各型高弓足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前足均有固定性跖屈畸形,足趾早期多正常,随着病程的发展,则逐渐出现足趾向后退缩,趾间关节跖屈,跖趾关节过度背伸,呈爪状趾畸形,严重者足趾不能触及地面,由于跖趾关节背伸畸形引起跖趾关节半脱位,使近节趾骨基底压在跖骨头的背侧,将加重跖骨的跖屈畸形,导致负重处皮肤增厚,胼胝体形成,甚则形成溃疡。放射学表现•1940年Bruckway指出:只有拍摄了患者站立位X线片后,才能对高弓足进行手术治疗。•通过站立位置的足侧位X线片,我们可以了解踝关节的位置,中、前足的位置,尤其是第1跖骨的跖屈程度。X线片的表现:•跖骨内收及1、2跖骨的跖屈。•胫距关节、距下关节或跗跖关节的退行性改变。•踝穴处距骨旋转。•斜位片在软组织内出现营养障碍性骨化常提示肌腱或韧带的损伤。非手术治疗•早期轻型高弓足可采取被动牵拉足底挛缩的跖筋膜、短缩的足底内在肌。为缓解跖骨头受压,使体重呈均匀性分布,在鞋内相当跖骨头处加一厚1cm毡垫,并在鞋底后外侧加厚0.3~0.5cm,以减轻走路时后足出现的内翻倾向。但是,这些措施只能减轻症状,既不能矫正高弓足畸形,也不能防止畸形加重。手术治疗•当高弓足已妨碍负重行走、穿鞋,或进行性加重时,则应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可分为软组织松解和骨性手术。一般根据病人年龄、畸形类型及严重程度、原发性疾病所处的状态等因素,选择手术方法。原则上先作软组织手术,如足跖侧软组织松解、胫前胫后肌腱移位及趾长伸肌后移等。若软组织手术仍未能矫正畸形,抑或年长儿童有固定性高弓足畸形,可选择骨性矫形手术。•骨性矫形手术包括第一楔骨开放性截骨、跗骨背侧楔形、V形截骨,以及跟骨后移截骨。足背侧跗骨V形截骨具有较多的优点,它不损伤跗骨骨骺,故适用于6岁以上的儿童。它不使足缩短,并可矫正前足内收、内旋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