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14(目录、版本、校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目录、版本、校勘三门学科之建立,标志着传统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之奠定与形成。目录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是指图书的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录书。把书名、篇名之目,与其内容提要之录编在一起,就是目录。图书目录,通称目录书,又叫书目。专门研究图书分类、书目的编纂,以及目录书史的源流的理论叫目录学。目录和目录学都是起源于图书整理,因此目录学又是文献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录的编制过程,亦即图书的分类整理过程,也就是文献工作。1、目录的起源及发展:目录首先有一书的目录,史称单典目录;而后有群书的目录,史称群籍目录。当图书萌兴之时,古人即兴发表他的思想见解,并不是先立篇目后写文章。那时由于图书以简策为载体,多是单篇流传,所以有无篇目,关系不大。后来图书增多,没有书名、篇名,无法分类整理,也就产生了书名和篇名。孔子整理六经,第一次给图书分类整序,产生了目录。西汉司马迁作《史记》,书末为《太史公自序》,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自述家世、学问、仕途、思想及编纂旨趣、编纂经过等内容,实即全书之大序;第二部分为《史记》一百三十篇之序目,是为小序。每一条小序概述一篇的内容和要旨,然后列出篇名,即有录有目。《太史公自序》就是《史记》一书的完整目录,它把一书目录推向顶峰,并为群书目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近似群书目录的分类。汉武帝时,典籍骤增,有值对匈奴用兵,急用军事典籍,故而军政杨仆,奉汉武帝之诏整理兵书,并于元光六年(前129)前后编成专科书目《兵录》一书上奏。“史记序录”和“兵录”的产生,直接启迪了刘向、刘歆创制群书目录,在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光禄大夫刘向受诏主持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校勘,整理国家藏书,每校完一书,在书末写一篇“录”,说明校书的经过和所用的本子以及内容提要,“每一书已,向则条其篇目,撮其旨意”,“论其旨归,辨其讹谬,撰为一录”而成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群籍提要目录《别录》。刘向之子刘歆,把《别录》进行删削,并按图书性质和学派分类编次,写成简明的书目叫《七略》,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所藏典籍目录。东汉明、章二帝时由班固主持典籍整理,促成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的形成,班固居兰台令史二十余年,一直参与整校国家典籍,他以《七略》校检,并删其要而成我国现存最早的群籍目录《汉书·艺文志》。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开我国史志目录之先河,创史志目录之体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传统。史志目录因史而传,得以长存,后世据此可以考见前代著述之盛和藏书之盛,2、四部分类目录的形成和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目录学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目录书数量大增,而且完成了目录分部从《七略》的六分法向《隋书·经籍志》的四部分类法的过渡。《七略》、《汉志》是学术史目录,分部细密而有系统性,六略,三十八种,纲举目张,条理清晰,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图书增多,显然七分法的纲目不能包举全部图书,到魏晋时期产生了以图书性质为部类的四分法。四部目录的优点在于,每部之下,可分许多门类,包容更大数量的书目全面地反映社会文化学术的成果,适应了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入的趋势。现存的古代目录,《汉书·艺文志》是七分法的代表,《隋书·经籍志》是四分法的代表。从目录的发展史来看,两汉是七分法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七分法和四分法互相争竞时期,隋唐以后四分法完全取代了七分法,索引式的图书馆目录成为书目的主流。传统的七分法、四分法目录,就是古典目录。四分法目录确立以后,目录学继续向前发展。宋代目录工作显著的成绩有两项:一是产生了郑樵的《通志·校雠略》,开展了目录学理论工作的研究;二是产生了尤袤的《遂初堂书目》,这是一部新体制书目,即版本书目。古典目录学至清达于顶峰。体系分类完备的《四库全书总目》是其标志。此外,在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上,还有九分、十二分、十八分、三十三分等分类方法。四分法的分部,所谓经部,专指儒家的经典和解释这些经典的儒家著作;史部,编次各类历史书;子部,编次诸子百家即哲学类图书;集部,编次文学类图书。古代自然科学不发达,归附于子部。每一部下面又分若干小类。清代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类细密,堪称四分法目录的典范之作。3、古典目最书的体制:所谓体制,即目录所著录的内容、事项、以及总体编纂的布局,即体例。汪辟疆的《目录学研究》提出了四种体制的界说,余嘉镉的《目录学发微》归纳为三类,即:有小序和解题之目录,有小序和无解题之目录,小序和解题并无,只著书名之目录。余氏过分偏重形制,不如汪氏着重内容与功用提出之说为优。(1).图书馆目录。这一类是索引式的简明目录,它通过分类和编次的顺序来揭示图书内容,为近代图书馆听采用。它只简单地著录书名、作者,便于寻检。(2).学术史目录。这一类目录将图书按学派分类,反映当时的学术思想体系和流派,是学术思想史、科学技术史相结合的形式,研究作者学术思想,评定一部书的价值,是目录学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高要求。这种目录都有提要,一览而知各书的大概内容,其便于研究工作。(3).解题目录。这一类目录“提要钩元,治学涉径”,是介绍图书,指导阅读的书目。每一书目下有解题,或评述作者,或提要内容,或叙述学派源流,或辨驳异说,或考证书籍真伪。(4).版本书目。“鉴别旧椠,雠校异同”,即标举不同版本并加以鉴定,为校勘提供方便。这一类书目多为藏书家所作。现存南京图书馆的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是已知最早的版本书目,它开了后来目录兼载版本的先河。4、目录书的功用:目录学发展到了清代,受到学术的高度重视,视为治学之门径。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才能得其门而入。”目录的功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①利用书目簿录群籍,了解图书基本情况,查找所需图书;②利用书目的分部类别和提要,分辨图书学术源流;③利用各朝代书目著录的变化考证伪书,余嘉锅在《目录学发微)中具体条列了运用书目辨伪有六条标准;④利用书目提供阅读或整理古籍较好的版本;⑤利用书目熟悉史部群籍,有利于校勘。在校勘中使用他校法,如不熟悉古籍便无法进行。中国古典目录书的数量,根据汪辟疆《目录学研究》的统计,从汉至明,各种类型目录书总计151种;再据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正续编中著录的清以来目录书,有155种。两项合计306种。当然,实际数量比这要多。根据著录内容,即所收群书范围来分,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综合性目录,著录百科群书;二是专科目录,著录某一学科的群籍,如“史部目录”。在古典目录中,综合书目是主体。群书目录,从成书过程的编制体制来分,有三大流别,即官书书目、史志书目、私家书目。版本我国丰富的古籍历史文献,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多次抄写刻印,编辑注释,形成了众多的版本。往往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由于历史条件,人为因素和地区版刻风格种种原因,其篇卷编次、文字内容以及印刷装帧等都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历代治学者都十分重视版本。今天,为了更好地整理和利用历史文献,确保所有资料的准确性,所有研究、整理历史文献和以历史文献为主要资料的工作者都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版本知识。(一)版本源流:“版本”一词,古今含义不同。说到版本,就要弄清何为“版”,何为“本”连用为何含义。书之称版,称本,始于先秦,西汉已成通名,其间已有漫长的历史发展。古人称书为版,为本,与其书写工具和载体密切相关。版,指竹木简牍,书版也。版的本义,就是写字的木板,又称方版。写了字的木板就称牍。版牍就是木板书。竹制书写材料称“简”,竹简可拼连可随意延展,比木板更灵活,其后木板也改制成简,于是竹木简牍成了通称。竹木简书卷收成束,称卷。书写很长的书用缣帛代替,古人称为卷轴。这木轴就是“本”。《说文):“木下曰本”。汉代,本已成为书的通称。到了南北朝,书之称本已很普通,而且已经有了后世版本的概念。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后,这时便称刻字的木板为版,所印的书为本。经过五代到宋,雕版印刷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印刷了大量的书籍,于是“版本”两字连用,专称雕版印刷的书籍。北宋初,版本已作为雕版书的名称,以与手抄写本和金石拓本书籍相区别。这便是“版本”一词的原始意义。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云:“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从中可以看出,版本之称是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也说:“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板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书》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板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误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由此可见,宋人所云板本是指与“写本”相对的雕版印刷的书本。关于“版本”、“藏本”,叶德辉说:“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本二字合为一名。”综上所说,版本的定义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所以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稿本在内。”今天,版本一词的涵义更为广泛,包括古今所有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书本,总称为图书的各种版本。而宋代人所称的版本,今天则称之为刻本或刊本。历代版本名称很多,就其产生的方式和本身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型:一是雕版印刷的刻本;二是各种活字本;三是非雕版及活字的图书。古书的版本,特别是宋元版本流传下来的很少,多收藏在北京图书馆,其次是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总计有近千种。一般图书馆难以看到。(二)版本学与文献工作:专门研究各种版本的刊印质量、格式、版本之间的关系、源流、鉴别,并追溯书籍传播的历史的学问叫版本学。版本学与目录学是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有人认为“版本学是目录学的一部分”。版本学和目录学产生同源,都是刘向大规模整理图书奠定的基础。目录包容版本是说得通的,但学术的发展,日益精密,各有侧重,分为两种学科是学术发展的必然。版本学始于汉,兴于宋而盛于清,在学术发展上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今天,我们研究版本学,对读书治学,对整理古籍仍然有重要的意义。版本学,就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和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问题的一门科学。版本学的核心,就是通过甄别、考证、比勘、分辨,最后得到真的善本,以便学者利用。1.版本学的知识是顺利地读书治学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地说,用于校勘整理出版占书,以旧刻、旧抄本为善。以时代论,宋本最善,元本次之,明本最差。2.版本学是探讨图书制度情况和发展演变过程,从而探求文化发展状况的一种途径。从各种不同版本的本身可以了解到某一时期图书印行流布的大概情况。要研究版本学,首先必须准确把握版本学的基础知识。例如版本的类别。书籍文献因其物质载体不同而有甲骨、金石、简牍、帛书、纸书以及电子图书的区别。不过,就版本而言,甲骨、金石、简牍、帛书因其制作困难或难于保存,一般流传不广,也较少异本。电子图书还处于发展阶段,版本形势还有待于进一步成熟,因此,我们一般所说的版本,只涉及纸质版本。纸质版本按其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写本,一为刻本。(1)写本,写本又称手写本,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甚至在印刷术相当成熟的明、清时期,写本仍然有其存在的空间,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刻印本面世之前,几乎所有的书籍都会有一个写本阶段,另一方面,有些大型类书或需求量极少的书,因无力刻印或不值得刻印而只能以写本流传,如明朝《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一些个人文集便是写本。写本因其性质和作用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A、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B、稿本。非作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