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Word---运动生理学教案-高教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绪论教学目的:掌握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重点与难点:生理功能的调节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本章教学内容: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2、运动生理学的任务二、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依据实验对象①人体实验:(1)现场实验(2)实验室实验②动物实验:(1)急性实验:Ⅰ在体实验Ⅱ离体实验(2)慢性实验2、依据损伤性:①有创实验②无创实验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2、兴奋性3、适应性四、生理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通过反射活动来实现。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应特点:迅速,精确。2、体液调节:指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特定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引起特殊的反应。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内分泌腺)→激素→靶器官→反应大多数激素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位发挥作用,而血液是体液最活跃的部分,故将这种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指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不依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调节特点:调节幅度较小,灵敏度较差。小结:1、运动生理学的概念、任务、学习方法;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理功能的调节。思考题:术语解释:运动生理学、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2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教学目的:1、掌握:能量供应的直接物质ATP的概念,ATP放能和再合成的过程;糖、脂肪、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2、掌握:人体运动时的能量来源和供应;供能系统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3、熟悉: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重点与难点:1、ATP放能和再合成的过程2、糖、脂肪、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3、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4、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5、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6、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应用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本章教学内容:一、ATP放能和再合成的过程1、ATP的分解放能2、ATP的再合成-吸能3、ATP的分解与再合成的关系二、糖、脂肪、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2、吸收(经消化的食物透过小肠壁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三、主要能源物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1、糖代谢有氧:糖原、葡萄糖—三羧酸循环—能量+二氧化碳+水无氧酵解:肌糖原—乳酸+能量2、运动与糖代谢3、运动与补糖四、脂肪代谢1、脂肪的生理作用脂肪代谢特点:含热量高,每克脂肪完全氧化释放9、3千卡热量2、脂肪的分解代谢脂肪:脂肪+氧气—β氧化—三羧酸循环—能量+二氧化碳+水3、运动与减脂五、蛋白质代谢1、蛋白质的生理作用[可供能,但主要用于组织生长、构成、更新、修补。每克蛋白质完全氧化可释放4、3千卡热量。2、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氨基酸+氧—三羧酸循环—能量+二氧化碳+水六、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一)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特点:不需氧,直接分解,供能速率快但产生能量较少,CP来源有限,维持运动6—8秒。ATP→ADP+Pi+E;ADP+CP→ATP+C(二)糖酵解能系统底物:肌糖原、葡萄糖3特点:不需氧,供能速度较快,生成ATP较少,有乳酸产生,运动30秒供能速率最大,维持2—3分钟运动。糖原+ADP+Pi→ATP+乳酸(三)三大能源物质有氧氧化能系统特点:有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速度较慢,产生能量多,最大速率=2、6毫摩尔/公斤/秒,贮量丰富,维持1小时以上运动的能量供应。(四)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应用1、概念: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整体,称为能量统一体。①以有氧和无氧供能百分比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运动项目无氧和有氧供能比例,确定各类运动在能量统一体中的相对位置,并能了解该运动项目无氧和有氧供能的百分比。②以运动时间为区分标准的表现形式。2、能量统一体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①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②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3、肌肉活动时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分析①最大强度的短时间运动最大强度的运动必须启动能量输出功率最快的磷酸原系统。②中低强度的长时间运动运动的前期以启动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后期随着糖的消耗程度增加而逐渐过渡到以脂肪氧化供能为主。③递增速度的力竭性运动运动开始阶段,由于运动强度小,能耗速率低,有氧氧化系统能量输出能满足其需要,故启动有氧氧化系统(主要是糖氧化分解)。随着运动负荷的逐渐增大,当有氧供能达到最大输出功率,仍不能满足因负荷增大而对ATP的消耗时,必然导致ATP与ADP比值明显下降,此时必然动用输出功率更大的无氧供能系统。④强度变换的持续性运动以有氧供能为基础的混合性一类运动。其特点是:以CP供能快速完成技战术的配合,间歇时靠有氧能力及时恢复的持续性运动,运动中乳酸能参与的比例较小。小结:1、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特点;2、运动与糖代谢;3、运动减肥;思考题:1、食物在体内是怎样被消化的?2、试述糖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过程的特点?4第二章肌肉收缩教学目的:1、掌握: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的特性;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它们的产生机制;阈电位的概念;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2、熟悉:肌细胞的微细结构:运动单位的概念;局部兴奋及其特性。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运动单位的动员;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3、掌握: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4、熟悉: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5、了解:肌肉中结缔组织及功能。重点与难点:1、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它们的产生机制;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2、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运动单位的动员过程;肌肉的收缩形式.3、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4、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5、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终板电位的产生;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肌丝滑行学说及其主要内容;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本章教学内容:一、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粗肌丝:肌球蛋白1、肌原纤维肌动蛋白细肌丝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2、肌管系统横管系统(T管)纵管系统(L管)二、肌肉的特性1、肌肉的物理特性①伸展性:肌肉在外力作用下可被拉长,为肌肉的伸展性。②弹性:当外力消失时,肌肉又恢复到原来形状,为肌肉的弹性。③粘滞性:肌肉活动时由于肌肉内部各蛋白分子相互摩擦产生的内部阻力为肌肉的粘滞性。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粘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加。2、肌肉的生理特性①兴奋性:肌肉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兴奋的能力。②收缩性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细胞的兴奋性;兴奋2、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①静息电位:(1)概念:(内负外正)(2)极化、超极化、去极化(除极化)及复极化的概念5②动作电位:(1)概念:(跨膜出现短暂可逆的电位变化)(2)产生时的电变化;(3)波形的特点(锋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4)产生的意义;(5)特点3、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①K+平衡电位:产生的条件和产生机制②锋电位和Na+平衡电位:产生的条件和产生机制③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1)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2)Na+泵的作用4、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1、阈电位的概念2、阈电位现象的原因3、阈强度、阈刺激、阈下刺激(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1、局部电流学说2、有髓神经纤维的跳跃式传导四、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神经-骨骼肌接头结构;兴奋传递过程;终板电位的特点;兴奋传递的特点2、运动单位的组成3、运动单位的动员4、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5、滑行学说及其主要内容6、收缩过程的分子机制①粗肌丝的结构及横桥的特性②肌丝滑行的机制③细肌丝的结构五、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1、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缩短收缩: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依据整个关节运动范围肌肉张力与负荷的关系,缩短收缩又可分非等动收缩和等动收缩两种。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拉长收缩,又称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等长收缩。2、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与速度关系后负荷:后负荷是肌肉收缩开始之后所遇到的负荷。力-速度曲线:固定前负荷不变,让肌肉在不同的后负荷条件下进行等张收缩。把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和缩短初速度绘成坐标曲线。6(二)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与长度关系:见课本图2-15前负荷:是肌肉收缩开始前加上的负荷。六、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1、人类肌纤维类型的类型依据收缩机能将骨骼肌纤维分为“慢肌”和“快肌”两种类型的观点。这一分类方法通常只适用于区别动物骨骼肌纤维类型,而不完全适合于区别人类的骨骼肌纤维类型。(1)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法依据具有不同酶活性的肌原纤维ATP酶在各种不同pH环境中预孵育时染色程度的差异,可将骨骼肌纤维划分为Ⅰ型Ⅱ型,以及Ⅰc、Ⅱa、Ⅱb、Ⅱc、Ⅱac和Ⅱab六种亚型。其中,Ⅱc型纤维被认为是一种未分化的较原始的肌纤维。(2)根据肌纤维代谢特征把骨骼肌纤维分为慢缩强氧化型、快缩强氧化酵解型和快缩强酵解型三种类型2、两类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形态特征形态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结构特征;②神经支配;③肌纤维面积。代谢特征:①代谢底物;②代谢酶活性3、生理特征①收缩速度: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较高者,其收缩速度也较快。②收缩力量:肌肉收缩力大小取决于肌肉的横断面积并受肌纤维类型等因素影响,多数研究认为动物快肌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③抗疲劳性:动物和人体实验均证明,慢肌纤维的抗疲劳能力较快肌强,故快肌纤维较慢肌纤维更易疲劳。4、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1)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2)骨骼肌纤维功能上的分布现象(3)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性别差异。(4)骨骼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年龄变化。(5)遗传因素对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的影响。5、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1)肌梭的结构与功能;脊髓前角的描述;感受装置结构和功能的描述;γ运动纤维的作用;反馈信息的传递(2)腱梭的结构与功能;感受装置结构;反馈信息的传递七、肌肉的结缔组织1、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胶原是结缔组织最主要成分,以胶原纤维形式存在。2、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3、解释:快速下蹲比缓慢下蹲起跳和“挺胸带臂”比“停胸带臂”用力效果好的原因。4、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①长期运动可提高肌腱的抗张力量和抗断裂力量。②长期运动可使肌中结缔组织肥大。八、肌电图的应用1、肌电的引导表面电极所引导的是整块肌肉的综合电活动,它具有操作简便,无损伤和无痛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体育科学研究,缺点是不能记录深层肌肉电活动。2、正常肌电图7正常肌肉在完全松弛情况下不出现电活动,引导电极插入肌肉后,在记录仪上仅描记出一条平稳的基线。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代表放电的强度,其大小取决于兴奋的运动单位大小或活动肌纤维数目。3、肌电图的应用①利用肌电图分析技术动作,了解完成该项动作的主要肌群,及其用力程度和顺序,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依据。②利用肌电图解决体育基础学科(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医学)中某些理论与实践问题。③利用肌电图了解训练对神经肌肉的影响,为评定运动员训练水平提供依据思考题:1、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2、骨骼肌细胞是如何收缩的?3、为什么快肌收缩速度快、力量大?4、为什么慢肌收缩速度慢、能坚持较长时间的工作?8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2、详细了解视觉、听觉、位觉和本体感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掌握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机制以及它们的协调配合。本章重点与难点1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