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武英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3810769545实施者武英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3810769545指导者王彦伟韩玉娟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391190152113661166737其他参与者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这段话揭示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并且指出问题性、活动性、综合性构成了这部分内容的基本特征。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以说,“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课标还指出:综合与实践,要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各部分知识之间、与其他学科之间、与生活经验以及社会实践之间的融会贯通,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在这种具有探索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二、参与“营养午餐”方案的研究与设计,发展反思、应用和创新意识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在给定目标下,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在“营养午餐”这节课的教学中,以设计“好吃又有营养的午餐”为目标,旨在使学生经历午餐方案的判断、调整、设计的全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的全程性、内容的综合性、实践的完整性,在综合应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方法的理解,提升数学思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反思、创新的意识,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基本信息课名营养午餐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数学学段第二学段年级四授课日期2016年7月教材书名:数学(四年级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年6月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营养午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安排的一个综合与实践活动。纵观人教版12册教材,共安排了以下这些综合与实践内容。一上数学乐园一下摆一摆、想一想二上量一量比一比二下小小设计师三上数字编码三下制作活动日历我们的校园四上一亿有多大四下营养午餐五上掷一掷五下探索图形打电话六上确定起跑线节约用水六下自行车里的数学按照内容,可以将以上这些内容分为游戏类(如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操作体验类(如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调查分析类(如四年级上册“一亿有多大”)、设计方案类(如三年级下册“我们的校园”)、和实验研究类(如五年级上册“掷一掷”)。《营养午餐》这节课属于第二学段“设计方案”类。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与第一学段相比,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意识、研究方法和研究经验,对教师的依赖已有所减少。以第一学段为基础,学生第二学段的发展目标,逐步向学生自主研究的方向进行转变。具体学段目标如下:课标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第二学段: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在第二学段教学中,教师要突破第一学段“教师给问题”的简单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经验积累、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主体经验特点,倡导学生自主选择、创生、确定问题。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了10种菜肴的营养成分含量、10岁儿童的营养标准和三种午餐套餐食谱。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了三个主要活动:(1)判断学校提供的午餐是否合格;(2)自己动手搭配喜欢并符合要求的午餐菜谱;(3)统计全班学生喜爱的搭配方案。一方面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还能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学生情况:1.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学生在数学课上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排列组合的方法,会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在学校的地方课程“综合与实践”课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看食品配料表、懂得了吃早餐的重要性、知道合理膳食对于健康的作用。2.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学生对营养午餐这个生活中的问题都有哪些认识呢?我对四年级8班(36人)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题目:(1)你对学校午餐满意吗?(2)你认为好的午餐的标准是什么?第一个问题,77.8%的学生对学校午餐表示满意,另外22.2%的学生则因为各种原因不太满意。第二个问题,14.3%的学生认为好吃就行,47.2%的学生认为要荤素搭配,16.7%的学生提出了“肉多”“少油”等具体要求,还有21.8%的学生则提出了要有营养。其中已经有一些学生提到了热量、你对学校午餐满意吗?满意不满意22.2%77.8%你认为好的午餐的标准是什么?好吃荤素搭配多肉、少油有营养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分析说明,学生对于“营养午餐”这一生活化的情境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平时的饮食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膳食进行比较合理的选择和搭配,也具备了一些研究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但是对于营养的指标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基于自己的喜好和感性上的营养知识,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由此我更加确定将《营养午餐》作为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学手段:课堂讨论法,实验法技术准备:点阵笔多媒体课件:ppt演示文稿,视频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灵活选择方法找到合适的搭配方案。2.能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设计调配科学、合理午餐食谱。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的生活性、实用性。3.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重点:能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设计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食谱,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营养午餐标准的含义,并根据营养午餐的基本指标,设计科学、营养的午餐食谱。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教学过程(文字描述)课前部分:课前调查,丰富认识,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做好准备。为了丰富学生对于营养午餐的认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布置2个课前调查题目(1)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2)调查一种你喜欢的菜,它包含哪些营养成分?【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出课堂,综合运用各方面技能和经验完成课前调查题目。学生对相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各种手段主动参与调查任务,扩充了对营养午餐和营养成分的认识。通过这一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实践能力。】课上部分:合作探索,设计方案,解决问题(一)激趣引入,明确研究问题1.播放视频,激趣引入《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档介绍全国各地美食和饮食文化的节目。今天的数学课就让我们就从饮食文化聊起。2.激活原有认知,明确营养成分(1)说一说我们常吃的菜肴中都有什么营养成分?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板书。(2)热量、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自主阅读营养成分的含义和作用。今天我们就围绕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这几个营养成分,来研究午餐中的营养问题。(板书:营养午餐)【设计意图: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基础,播放、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片头视频,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同时提取学生的原有认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对脂肪、热量和蛋白质进行概念地解读,拓展学生的生活常识,进一步了解几种要研究的营养成分的意义和作用。】(二)产生需求,理解标准内涵1.感悟标准的重要,产生需求(1)出示9种菜肴的图片,你最喜欢哪种菜肴呢?(2)食堂的厨师叔叔根据这9种菜肴搭配出了三种套餐,你喜欢哪一种套餐呢?为什么?出示图片:预设:学生会单纯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简单的营养知识做出选择。(3)有的同学提到:在选择菜谱时,除了好吃,还要关注营养,如何判断这三种套餐是否有营养呢?预设1:需要知道每种菜肴里面有什么营养成分和分别有多少。预设2:需要知道营养有什么标准。2.多维解读,理解营养标准(1)怎样才叫一份有营养的午餐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营养专家怎么说。出示营养专家建议: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顿午餐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g。(2)你怎么理解“不低于”、“不超过”这两个词的意思?能用数学符号表示吗?预设1:“不低于”、“不超过”就是给出了最低值和最高值。预设2:“不低于”、“不超过”就是这两种营养的上限和下限。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热量≥2926千焦脂肪≤50克。(3)找出坐标系中对应的位置,利用几何直观理解营养标准。出示图片:从图中找出“热量≥2926千焦脂肪≤50”克在什么区域?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理解高热低脂,这样的才叫做营养午餐。【设计意图:在菜谱的选择中,产生对营养成分表和营养标准的需求,引导学生感悟数据的作用,通过阅读文字、数学符号表示、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营养午餐的标准,为后面的研究设计方案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渗透数学的简洁美。】(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活动一:判断三种菜谱是否符合营养标准1.提出问题:根据下面的营养成分表,判断A、B、C三种菜谱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出示各种菜肴的营养成分表。2.小组活动要求:(1)4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2)任意选择A、B、C三种当中的一种套餐进行检验。(3)把检验的方法和结论记录在小黑板上。3.交流讨论在交流中学生会发现,B套餐的脂肪超标了,C套餐热量不达标,只有A套餐符合专家所提出的营养标准。4.如果让你重新选择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呢?【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活动,使学生在计算、交流、讨论中,判断3种套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使学生体会到:在选择套餐时要符合营养标准,均衡膳食。在汇报中,帮助学生形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感受数据的力量。】活动二:自主设计,搭配营养午餐方案1.提出问题:能不能搭配出一套既好吃又有营养的午餐呢?2.小组合作,制定一个菜谱。要求:(1)4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2)综合考虑小组成员的喜好,搭配出一套“既好吃又有营养”的套餐。(3)将计算和思考过程记录在小黑板上。3.交流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总结搭配和调整的方法。4.在这些方案中,哪一种搭配所含的蛋白质最多?【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信息的选择与处理,经历观察、猜想、探索、比较、判断等数学活动,体会搭配的策略,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可行方案中,找出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方案,感受简单的极值思想。】活动三:方案评选,深入分析,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食堂叔叔应该采用你们的哪一种菜谱呢?可以使用投票的方法进行选择。2.利用点阵笔进行结果的统计在全班搭配出的方案中,每人选出最喜欢的1种方案进行投票。男生先投票,随后女生投票,并随机生成复式条形统计图。3.观察统计的结果,分析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生成统计图的过程,体会运用相关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