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用“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详析(1)——无声练习:张大口为什么要做“张大口”练习:1、训练咽部肌肉的坚强。平时,我们自然说话的音量与歌唱相比较是较小的,所以,普通人咽部的肌肉是柔软的,咽音训练是将咽部调节成发音管,当气流通过时与管壁摩擦产生振动而引起共鸣,这时,声音的音质很大程度取决于管壁的韧性,例如,同样的声音通过同样长度同样粗细的木管、竹管和金属管所发出的声音是大不相同的。如果咽壁肌肉坚实的话,所发出的声音必然是明亮、结实而带金属性的。“张大口”是训练咽壁肌肉坚韧最初步的练习。2、养成歌唱中正确的张口习惯。人们平时说话时习惯上下唇同时张开,下巴肌肉会用力,但是,歌唱时下巴的用力会造成声音的僵硬和抖动,而且,下巴肌肉的用力不利于“发音管”的形成,所以歌唱时要求下巴松弛,通过后颈用力抬头的训练,可以逐步改变下巴用力的习惯。3、体会舌骨升高的感觉。歌唱时舌骨的位置很重要,当舌骨升高和后倾时有利于喉腔共鸣。平时,人们很难体会舌骨的位置,而伸舌时,由于肌肉的拉动,舌骨会自然升高,久而久之,就容易体会舌骨升高的状态。将“张大口”作为咽音练声八个步骤的第一个步骤里的第一个练习,可见其重要性。“张大口”练习的方法,简要归结为:1、略微弯身,使头部稍微前倾。2、把下巴轻轻靠在钢琴上,或者用一本书代替。3、在胸廓固定的情况下把气息从腹上部提到颈后部,在感觉气提到颈后的一刹那,用后颈的力量把头抬起看天花板。4、上唇以笑的姿态往上抬起,以促使口自然张开,同时,使舌头推出口外。5、头往上抬起时下巴一直不离开钢琴或书,下巴始终处于被动而完全放松状态,这时,口张大了,紧靠下巴的钢琴或书的表面却没有受力的感觉。注意的是:1、提气的感觉与吸气相似,只是不吸进空气。2、口的张开不是有意识的,否则就会引起下巴的紧张,应该是由于后颈肌肉的用力而带动的。3、舌头是“推”出,而不是“伸”出,“推”出,是茎突舌骨肌把舌骨提高而被动的结果,“伸”出,则是舌头本身用力的结果。“张大口”练习容易出现的问题:1、抬头幅度小,眼睛向前或向下看,没有看天花板的动作,这样,后颈力度不够,咽部肌肉得不到充分锻炼。2、张嘴时笑肌没有抬起,而是绷着脸,造成脸下部肌肉紧张,口不能完全打开。3、只注意张口,而没有提气的动作。4、舌头是靠舌尖的力量往前伸,而不是被动地“推”出来的。5、下巴始终不能放松,颈部肌肉紧张,说明没有将力量放在后颈或上下唇在同时用力。初学者练习时每天做400—500个,可分4—5次完成。刚开始练习后会感觉后颈肌肉酸痛,坚持一两周后,会习惯成自然。单独做这个练习,不间断至少两个月。《用“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详析(2)——无声练习:震摇下巴歌唱时下巴和舌部如果有明显紧张的现象,说明是应用喉头挤卡的错误发音方法,以此方法歌唱或说话,声带极易疲劳,长久会导致声音嘶哑和声带能力消退。所以,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解除下巴和舌头紧张的状态。通过“张大口”和这个练习,可以增强咽部与调节“发音管”有关肌肉的能力。“震摇下巴”练习必须在熟练掌握前一个“张大口”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方法是:1、头和颈略前倾。2、用“张大口”的方法使口张开。3、用“张大口”的方法是舌自然“推”出口外。4、头部以后颈与头顶的连线作为轴心向左右方向来回转动,幅度约为90度,同时,下巴和舌头被动地跟着甩动。5、开始每秒两下,以后可逐渐加快至每秒4-5下。每次持续20-30秒。连做4-5次,每天可接着“张大口”练习做。“震摇下巴”练习要注意的问题:1、如果只注重震摇下巴,舌头只有很少一部分露出口外,在甩动时就很难体会舌头的松弛。所以,“推”出的舌应该尽可能地长些,在甩动时应该明显地感到舌头像一根软布条一样来回摆动,这个练习的完整名称为“震摇下巴与甩舌”较为确切。2、“推”舌时下巴肌肉不能紧张,否则下巴就难以松弛。所以,在张口“推”舌时,笑肌应该抬起,这样,促使舌骨后部位置升高以解除下巴的紧张,做到头部转动时似乎感觉不到下巴的存在。3、头部左右转动时应以后颈为支点,后颈绷直而平稳,头部和颈部要坚定,切不可偏离上述的“轴心”,一旦偏离了“轴心”,很快就会感到头晕,就说明颈部肌肉用力不够。所以,转动时头会不会晕是检验练习动作正确与否的标准之一。《用“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详析(3)——推舌骨练习“推舌骨”练习,在《八个步骤》里没有单独列出,但是,在很多章节里都提到“手治法”,实际上“手治法”就是“推舌骨”练习。六十年代本人在上海声乐研究所学习时,第一节课,薛天航老师教我两个练习,一个是“小开口”发声,另一个就是“推舌骨”(当时,还没有完整的《八个步骤》),可见“推舌骨”的重要。为什么要做“推舌骨”练习呢?用手指触摸体验,会发现人们在平时说话状态下舌骨和甲状骨(喉头)是靠在一起的,在歌唱时有的人由于下巴肌肉紧张,造成舌骨后部下压,致使舌骨和甲状骨叠加在一起,两者之间没有空隙,而引起声音的“挤卡”。要改变声音习惯性地“挤卡”,可以采取“手治”的办法。而对每个练习咽音的人来说,“手治”也是必须的,从喉咽腔的解剖图了解,舌骨在甲状骨的后上方,舌骨是一块扁平的、前低后高的软骨,舌骨和甲状骨之间是可以移动的,当舌骨位置向后上方升高时,舌骨和甲状骨之间的距离拉长,意味喉腔“基音管”拉长,同时,喉腔前壁由于倾斜而有利形成倒喇叭状,使喉腔共鸣体积增大,也就是常说的“喉咙打开”(这里指喉腔,此外还有咽腔),这时,发出的声音音量会增大,音质会更明亮。经常做这个练习,锻炼拉动舌骨的茎突舌肌的能力,发高音时舌骨会很容易升高,“打开喉咙”时甲状骨会稳定地下移。2具体做法是:1、身体和头略前倾。2、左手食指和大拇指分别卡住甲状骨两侧(男性由于喉头突出,较易找到位置,女性稍难些,要在颈部肌肉里去找)。3、右手食指伸直,用指尖从正前方抵住舌骨。4、做“张大口”练习的动作,张口,抬头,推舌,左手两手指稳住甲状骨,右手食指将舌骨轻轻推向后上方。5、连做二三十次后,两手不要放下,可以再做几十个“震摇下巴”练习,然后再接着做“推舌骨”。6、初学者每次做100个,休息片刻再做,连做5—10遍,每天做3—5回。要注意的是:1、用两只手同时进行效果最好,如果只是一只手指推舌骨,由于肌肉的带动,舌骨移动时甲状骨也会跟着往上走,这样,“基音管”拉长的距离就不理想,舌骨和甲状骨之间的间隙就不能更大,所以,要用另一只手按住甲状骨,使舌骨有效地升高。2、这个练习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间断练习,舌骨和甲状骨之间的空隙又会变小和不容易分开,所以,这个练习是每日必修课程,几十年来,我每天练声前第一件事就是推几百次舌骨。演出登台前几分钟,也要推一两百次舌骨。3、两只手可以互换。4、当“张大口”和“震摇下巴”单独练习熟练后,可结合“推舌骨”练习,三个练习连在一起做。《用“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详析(4)——“狗喘气”练习李·积·利科学的发声方法基于三个要素:气息支持、喉咙打开和共鸣位置。其中,气息是根本,咽音练声法特别强调“唱在气流上”。气流的推动主要依赖横膈膜的力量,横膈膜的上下移动是由呼吸肌肉群的运动造成的,所以,“咽音应用于技术性较高的歌唱,必须训练呼吸肌肉有超乎一般的气息控制能力”,“在练发咽音之前,要把呼吸肌肉群先训练强壮、灵活”。与歌唱时的发声相比,人们平时说话时运用气息的技巧要求不是很高,似乎感觉不到横膈膜的作用,而当你持续大笑后,你会隐约感到腹部酸痛,实际上这时你的腹部和横膈膜是在不自觉地进行大运动量的活动。这就是“狗喘气”练习所训练的部位。“狗喘气”也称为“蛤蟆气”,是根据狗在急速喘气时腹部的动作和蛤蟆呼吸时腹部的形态而命名的。其分解动作为:1、身体站立,以丹田为支点。2、口鼻同时慢慢吸气,吸气时下腹部放松,上腹部往里缩进3、吸到胸腔约60-90%饱满,维持胸廓饱满状态。4、口自然张开。5、舌与下巴放松。6、后背部感到在用力,以保持胸膛挺高,胸部深处有吸气的感觉。7、停顿少许,使已缩进的上腹部突然再往里缩进,做很迅速、很有弹性的“吓气”动作。8、“吓气”完成,上腹自然回收。这样一吸一呼的动作是反复进行的,开始时速度可较慢,每秒2次,动作准确后可逐渐加快至每秒3-4次。每次以持续3分钟为及格,以3-5分钟为良好,5分钟以上为优秀,8分钟以上为最佳。每天3000-5000个,越多越好。“狗喘气”练习注意要点:1、上腹往里缩进时要留有余地,否则“吓气”时,没有足够的空间。2、“吓气”时,上腹的缩进与回收的幅度应该有3-5公分的距离,从侧面看,上腹的起伏很明显,如果只是轻微的移动,是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的。3、用口呼吸,咽部易觉干燥,可以轻闭嘴唇,以鼻来呼吸。检验“狗喘气”练习是否到位的标准是,开始几天应该感到上腹部肌肉酸痛,如果没有什么反应,那不是动作不准确就是运动量太小。这个练习是四个无声练习里最累的,没有足够的毅力是很难长久坚持的,初学者往往容易在这个练习上打“退堂鼓”,如果因为怕吃苦而“打折扣”的话,将为以后的发声练习埋下隐患;而意志坚强的人可以做到大汗淋漓地持续30分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用“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详析(5)——“舌成沟”练习李·积·利在自然发音状态下口腔和咽腔联合在一道起泛音共鸣作用,口腔是发声的重要通道,口腔在发声时的形状对声音的质量影响很大,唯有尽可能将口腔调节成管状才能最大地发挥作用。在这个通道中除了唇、齿、硬腭、软腭外,舌头的形状、状态和位置对形成管状起很大的作用。根据舌头的位置与其在发音中的功能,我们将舌头分为前后两部分,将前部作为口腔的“底版”,后部(包括舌根)当作咽腔下部的前壁。通过许多歌唱家多年的实践证明,在舌头放松、放平的基础上将起中央部分前后凹下成一直沟,有利将口腔形成管状,这时的发音的音量增大,声音集中,尤其对歌唱中中低声区效果明显,这是舌头前部的作用。当唱高音时,就要调节舌头后部的形状,以结合咽部形成“咽部发音管”。这个形状是在舌前部凹下成沟的情况下,舌后部两侧抬高,成马鞍形,这样,舌后部就构成“咽部发音管”的前壁。这时,舌前部调节泛音共鸣,舌后部参与基音共鸣的调节,同时控制气息。这时的发音不仅音量增大而且宏亮而带金属性。具体步骤为:1、用“张大口”的方法将口自然张开。2、舌放松、放平,舌尖轻轻顶住下门齿。3、舌尖用力向前顶,将舌前部形成一横沟。4、然后将横沟变成直沟。5、同时,用打哈欠时提软腭的力量,将舌后部的两侧向上拎起。3要注意的问题:1、舌头不能僵硬。2、在成直沟时可用一根筷子轻按住舌头中部,以体会舌头凹下的用力方向。3、用手指检查舌骨的位置,如果在凹下成沟时,舌骨下压,下巴紧张,则是错误的。4、练习时可用一面小镜子观察舌头的形状。5、如果只注重舌前部和中部的成沟,而忽略后部的拎起,是达不到效果的。6、舌头后部抬起,中间没有凹下,是错误的;舌后部一定要两侧拎起。7、这个练习技术性较强,一定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要领。练习的标准:10秒钟之内连续凹下15次,每天作200-300次。《用“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详析(6)——“气泡音”练习无声练习熟练巩固后,将进入咽音的有声练习。有声练习的第一步是“气泡音”,后面的发声练习均与“气泡音”密切相关。什么是“气泡音”?最初的“气泡音”是微弱的气流通过喉腔时,将闭合的声带中间部分吹出一个小洞,由于气流与声带的边缘摩擦产生断续振动,经喉咽腔共鸣而发出一串颗粒性的像冒泡泡一样的低弱声音。为什么要练“气泡音”?“气泡音”的练习是声乐学习中重要的基础训练。说话和歌唱是依靠声带的振动而产生基音,“气泡音”是声带振动的最初状态,所发出的声音是最低声区,所有的声音均原始于“气泡音”。通过“气泡音”可以很容易感受声音是如何“靠”在声带上的,通过“气泡音”也可以体会声带振动时的张力和对气流的阻力。同时,可以体会歌唱中发声的连续状态。由于“气泡音”所需要的气流是微弱而稳定的,所以对气息控制的训练也是很有好处的。通过“气泡音”的练习可以纠正有些人声音发“虚”和不稳定的弊病。在“气泡音”的变化中,声带是由最初的松弛逐渐拉紧,由低声区向中声区过渡,所以练习“气泡音”对加强中声区能力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