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当代价值2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当代价值一、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三、新经济政策的当代价值3一、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苏联在十月革命以后,首先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在1921年则转变为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这一转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直接原因,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但是国内仍然存在各种尖锐的矛盾。为了渡过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1918年春天直至1920年底,帝国主义对其进行武装干涉,同时国内也爆发了革命战争,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苏俄面对内忧外患,实行了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击败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的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加之1920年爆发的自然灾害,使得苏俄的农业发展遭受了重大损失,经济的凋敝使得广大群众的生活十分艰难,人们不满的情绪日益滋长,工农联盟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针对当时的紧急情况,以列宁为首的俄共采取了果断的措施,转变了发展战略。4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了由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转变。推动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则是在于俄国的落后。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被打破,如列宁所言,俄国打开了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缺口。但是,就俄国具体国情而言,则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基础方面都欠发达,如何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面对的一个艰难课题。列宁在1918年指出:“按中国政治制度以及按工人的政权力量说来,我们俄国无产阶级比任何英国和任何德国的还要先进,而同时按相当完善的国家资本主义组织,按文化水准,按施行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准备程度说来,我们俄国无产阶级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都还要落后。5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都还要落后。正因为这种特殊情形,遂使现时工人们应当向那些决心为苏维埃政权服务,相当认真帮助组织大规模国家生产之最有文化、最有天才和最有组织能力的资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赎买”,这难道不明显吗?”列宁深刻的认识到在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生产力十分落后,文化程度低,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这些均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的国家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事情。正是基于当时的特殊国情和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做出调整,由原来共产主义政策变为新经济政策。6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一)国内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研究(二)新经济政策发展的三个阶段(三)新经济政策的内容7(一)国内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研究1.关于利用市场发展经济方面1996年徐博涵的文章《学习列宁晚期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札记》(载于《经济改革》,1996年第3期)提出,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变化:从完全否定、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探索以国家计划为主导、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机制体系。1996年王晶雄的文章《列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开拓者》(载于《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提出,列宁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开拓者。1997年卫兴华的文章《列宁的商品经济、市场与政府理论的再评析》(载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3期)提出,在列宁的思想中,新经济政策就是把经济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82.关于“迂回过渡”方面2001年彭进的文章《从论粮食税看列宁的发展观和发展思想》(载于《三明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提出,列宁立足于苏俄的基本国情,终于找到了苏俄向社会主义迁回过渡的正确途径和方法。2002年寇志霞的文章《列宁的“迁回过渡”思想及其现时代意义》(载于《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2年第3期)提出,列宁在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形成向社会主义“迁回过渡”的思想。2004年张新鸿的文章《论列宁晚年的经济建设思想》(载于《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提出了列宁晚年由“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思想。93.关于国家资本主义方面2000年林建公的文章《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提出,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全面展开,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问题作了理论阐述。2001年殷秋明的文章《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意义》提出,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经济上极力利用、加紧利用和迅速利用资本主义西方”。2002年谢春玲的文章《列宁邓小平关于资本主义论述之比较研究》提出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比较,不同人物的经济政策比较,及对改革开放的启示等方面有较多研究。10(二)新经济政策发展的三个阶段1.初步构想阶段在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后,大约1918年春天,列宁即对苏俄国内所存在的经济成分作出了较为冷静的判断,即指出,苏俄存在着从宗法式的、小商品经济的、私人资木主义的、国家资木主义的直到社会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并着重指出了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苏俄是小商品经济占据绝对优势。他由此推导出国家资木主义对于一个小农经济国家的意义,因为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国家资木主义要高于小商品经济并且是社会主义的前阶。苏俄既然处于这样的阶段,就需要通过国家资木主义(即国家监督下的资木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但在这个阶段,列宁的这一思想仍处于设想阶段,尚未经实践的检验,只能说其中孕育着新经济政策的思想萌芽。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初步构想不是在战时共产主义之后而是早在之前就已经提出来了。112.正式提出的阶段随着苏俄进入三年国内战争阶段,苏俄的经济政策也随之变化,原先设想的国家资木主义己不可能实行,战争的状态及苏维埃政权处于守势的局面使得苏俄迅即转入以共产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的产品集中分配体系这种既符合战时需要又契合社会主义理论原则的经济政策使得苏俄经受住了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的考验,与此同时,这种体系和政策的初步见效使得列宁等产生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思想。所谓直接过渡,即是指苏俄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直接过渡到以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即要求对社会生产进行计划调节)为主的国家。这种直接过渡的思想抛弃了列宁原先关于建设国家资木主义的设想,脱离了当时苏俄经济的实际,在国内战争进入尾声之际,导致了大批农民破产,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农民与苏维埃政权的关系高度紧张,这就为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创造了条件。123.发展深化阶段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一年多以后,列宁根据实践的经验对新经济政策的定位有了更为清醒、更为理性的认识。在这个阶段,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己由原先的“退却的进攻”变为“长时间的或战略的退却”,也就是说,这时的退却己经不是临时性的措施,而是必须长期实行的稳定的政策了,这样说,不是意味着“放弃进攻”,而是将进攻大大往后延期了。这种看法的依据在于,列宁认为“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这就清楚地表明,短时间内从退却转入进攻己不是列宁的观点了。列宁的观点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转变一个基本的因素在于列宁对于俄国农民的文化程度作出了具“软国家机器”,即意识形态的“感化”手段、这种“感化”手段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功力完成的,是一种“软”手段,它同“硬”手段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自己阶级统治的社会制度稳定地存在下去。意识形态要发挥其“软国家机器”作用,一个根木性前提就是让意识形态深入民众的内心世界,变成人们的坚定信仰。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任何一个统治阶级若不能很好地利用意识形态来灌输、教化人民,行使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就不能长时期地掌握国家政权。同样,这样的观点,对于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示意义。13(三)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处理好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使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济(建设得很不好,很不熟练,但毕竟己在完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即新的生产和新的分配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同千百万农民赖以为生的农民经济结合起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2页)这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所要求的。列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工人阶级领导权的战略高度,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的处在基础地位的农业与发挥主导作用的工业之间及其工人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提出在苏俄建设社会主义“应该从农民开始。谁若不明白这一点,谁若认为把农民提到第一位就等于‘放弃’或者类似放弃无产阶级专政,那他简直是不动脑筋,只会空谈。(《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页)实行粮食税政策,对当时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开端和主要标志,1921年2月初,列宁写了《农民问题提纲初稿》,建议满足非党农民关于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愿望,减低粮食税额,农民缴足实物税后,余粮可以自由支配。这个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提纲,到俄共(布)中央的赞同,成为第十次党代表大会关于这个问题的决议草案的基础。142.把商品货币关系引入苏俄国民经济体系,通过商品实现社会主义大工业经济和农民经济的正常联系。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的计划经济“退却”到“新经济政策”中要求的商品交换,而不仅仅是“退却”到国家资本主义。列宁特别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所作的退却是不够的,必须再退却,再向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3页)通过利用商品经济、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并使成为走向社会主义的“主要杠杆,才能适应当时苏俄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占优势、且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基本国情的要求。153.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的社会体制,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打开国门,建立对外开放的社会体制,吸收并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管理经验、经商技巧、资金和专家等。诚如列宁对“泰罗制”的精辟分析那样,一方面它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榨取工人血汗的“科学”制度;另一方面它又包含一系列丰富的科学成就。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绝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更本质的还在于是资本主义的扬弃物,即“苏维埃政权十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十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十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页)因此,只有对外开放的社会体制夕才能吸收和利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肯定成果,才能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164.引进和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经济上极力利用、加紧利用和迅速利用资本主义西方。”(《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1页)从苏俄当时国情出发,必须辩证地历史地把握非社会主义性质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力量为社会主义大生产发展创造条件。17三、新经济政策的当代价值(一)对中国三农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政治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妥善的处理好农民、农业、农村的问题。当前,中国农村人口仍然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城乡居民之问收入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正确处理好三农问题,保护农民的利益,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以粮食税为核心内容的,是以农民问题为新经济政策拉开序幕的,列宁认为这“首先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对农民的态度”。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首先从农村农业作为突破口的。18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