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正稿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宋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企图通过伐金立一场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任浙江东路安抚史,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好大喜功,急躁冒进的韩侂胄,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金戈铁马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寻常巷陌英雄无觅(英雄业绩)(精锐部队)(草率)(落得)(不堪,哪堪)解释下列词语(普通)(寻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我南归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略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基本思路:•一、弄清史实•二、推敲作者对古人古事的态度,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及其所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一、弄清史实孙仲谋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孙权其人: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曾经在京口建都,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二、体悟感情、揣摩意图“英雄”一词表示作者对他的敬仰和向往。“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词人感慨眼前萧索、凄凉之景,笔调转为哀怨、舒缓,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二、体悟感情、揣摩意图刘裕其人: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表明抗敌救国的决心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借古讽今,讽喻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出兵,含有委婉劝阻之意,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宋文帝“佛狸祠”景象:佛狸祠是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烽火扬州路”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但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社鼓”,如果不迅速谋求恢复,民族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朝廷昏庸无能,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廉颇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自比,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一腔悲愤溢于言表。孙仲谋刘裕舞榭歌台风流业绩元嘉草草仓皇北顾刘义隆拓跋焘金戈铁马万里如虎佛狸祠下神鸦社鼓廉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片下片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时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