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性设计报告参考内容注:因可靠性单独写了设计报告,此文档没有再具体写出。维修性维修性是产品的一种质量特性,即:由产品设计赋予的使其维修简便、迅速和经济的固有特性。维修性要求:1.具有良好的维修可达性。(首要要求)维修可达性:是指维修产品时,能够迅速方便地达到维修部位的特性。通俗地说就是维修部位能够“看得见、够得着”或者容易看见、够着,而不需拆卸、搬动其他机件。可达性好,维修就迅速、简便,而且差错、事故也会减少,所需费用也少。所以,可达性是维修性定性要求中最重要的一条。为此,要合理地布置装备各组成部分及其检测点、润滑点、维护点;要保证维修操作有足够的空间,包括使用工具、器材的空间;合理开设维修通道、窗口。2.提高标准化和互换性程度(重要要求)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模块化和互换性,是现代设计与制造的要求。它们对于武器装备的维修与保障尤其有意义。不但可简化维修,而且利于减轻后勤保障(备件、工具、设备等)负担和战时拆拼修理。3.具有完善的防差错措施及识别标记(重要要求)从结构设计上消除差错的可能性。如要使零部件只有装对了才能装得上,装错、装反就装不上;插头、插件只有插对才插得上,发生差错能立即发觉并纠正。合理地设置标记也是防止差错的辅助措施,标记还有助于提高维修效率。因此,要从便于维修和防差错的角度,设置必要的文字、数字、符号、图形等标记。4.保证维修安全(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指防止维修时损伤人员、装备的一种设计特性。维修常常是在装备处于故障状态、分解状态下进行的操作。这就需要在设计时考虑并采取必要的保护装置、措施,包括防机械损伤、防电击、防火、防爆、防毒等。5.检测诊断准确、快速、简便-良好的测试性(重要要求)通过设计实现检测诊断方便、迅速、准确是装备设计和开发的重要要求。在装备研制早期就应考虑检测诊断问题,包括:检测方式、检测系统、检测点配置等。测试性应与其他性能综合权衡,检测系统与主装备同步研制或选配、试验与评定。6.重视贵重件的可修复性(不可缺少的要求)零部件的可修复性:是指其磨损、变形、损耗或以其他形式失效后,能够对原件进行修理,使之恢复原有功能的特性。装备上一些重要而昂贵的零部件应具有可修复型。为此,应使之具有可调(整)、可矫(正)、可焊(接)、可拆(装)、可镀性,以便采用有效的原件修复措施。7.符合维修中的人素工程要求(重要要求)人素工程或称人机工程,重要研究如何达到人与机器有效的结合和人对机器的有效利用。维修人素工程要求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人体几何尺寸等因素,以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和质量,减轻人员疲劳。要求减轻维修工作负担,降低维修的技术难度。以上定性要求是有普遍意义的,但对不同类型的装备应有所侧重。例如,对某些电子装备,要着重强调模块化、插件联接、自动检测;而对某些机械装备,可能更宜强调可达性、互换性、通用性、贵重件的可修复性等要求。保障性:装备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满足平时战备和战时使用要求的能力。保障性强调装备自身的设计特性和外部的保障条件两个方面:要求装备设计高可靠、易维修、可测试,就容易保障和便于保障,即“好保障”。要求装备使用与维修过程用到的保障设备、设施、人员、资料、备件等保障资源和条件配置合理,提供好的保障条件,即“保障好”。保障资源的总要求:尽可能采用成熟的技术和简化的设计;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技术;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保障设备和设施;装备的各类接口采用通用的标准的接口;设计能保证装备正常使用时,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能源及其他配套设施,便于充、填、加、挂;设计能保证装备方便、快捷地获得正常使用和维修所需的检测、校准设备、工具、备件和技术资料等;设计能保证装备正常使用时,包装、装卸、储存、运输等过程安全、可靠、方便、快捷。装备的保障资源包括:人力与人员。有关使用和维修人员的要求。供应保障。使用和维修所需备件和消耗品。保障设备。使用和维修所需的测试、校准、检修、试验、搬运、拆装等设备和工具。技术资料。使用和维修所需的说明书、手册、规程、细则、清单、工程图样等。训练保障。与训练使用和维修人员有关的程序、方法、技术、教材和器材等。保障设施。使用和维修所需的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建筑物及配套设备。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保障。装备及其保证设备、备件得到良好的包装、装卸、贮存、运输所需的程序、方法和资源,并与可能遇到的技术接口相协调。计算机资源。使用和维修装备中的计算机所需的设施、硬件、软件,文档以及相关的人员等。测试性:产品(系统、子系统、设备或组件)能及时准确地确定其状态(可工作、不可工作、性能下降),并隔离其内部故障的能力(设计特性)。测试性和可靠性、维修性一样,也是产品的一种重要质量特性。既包括对主装备(任务系统)自身的要求,又包含对测试装备(设备)的性能要求。测试性要求,应在尽可能少地增加硬件和软件的基础上,以最少的费用使装备获得所需的测试能力,实现检测诊断简便、迅速、准确。其主要要求是:合理划分产品单元。根据不同维修级别的要求,把系统划分为易于检测和更换的单元。合理设置测试点。根据不同级别的维修需要,在设备内、外设置必要而充分的测试点。合理选择测试的方式、方法。根据装备功能、结构及使用、维修需要,并与费用等因素综合权衡,正确确定测试方案,选择自动、半自动、人工测试、机内、外部测试设备等,并使系统测试有最好的协调配合。兼容性。在满足测试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标准化的、通用的测试设备及附件,优先采用现装备的测试设备。进行装备测试性设计和验证,实现测试性要求,首先要明确测试方案。测试方案是装备测试总的设想,它指明装备:哪些产品要测试?何时(连续或周期)何地(现场或车间或者哪个维修级别)测试?采用何种测试技术手段进行测试?目的:合理的综合应用各种测试手段来提供系统或设备在各级维修所需的测试能力,并降低寿命周期费用。确定测试方案的主要依据是:订购方提出的测试性要求及有关约束条件;主装备的方案及可靠性数据(特别是FMECA结果);维修与保障方案等;测试方案要随着研制进程做必要的细化和修正。测试方案的重要内容是选择产品在规定维修级别(场所)的测试种类,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区分测试。系统测试与分部测试系统测试是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分部测试是对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测试,它常常作为系统测试的补充,用以检测与隔离故障。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动态测试是输入信号为瞬态、变化的,静态测试是输入稳定信号。动态测试能更真实、更全面地考察系统或设备的性能。安全性:不导致人员伤亡、危害健康及环境,不给设备或财产造成破坏或损失的能力。《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规定了军用系统安全性的一般要求和管理与控制、设计与分析、验证与评价、培训、软件系统安全性等方面的项目,可作为订购方提出具体系统的安全性要求和承制方制定具体系统的安全性大纲的基本依据。环境适应性:装备(产品)在其寿命期预计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的作用下能实现其所有预定功能和性能和(或)不被破坏的能力。是装备(产品)的重要质量特性之一。环境适应性要求描述装备(产品)应达到的环境适应性水平的各种环境因素的一系列定量和定性指标的综合。通常由各环境因素的应力强度及其组合(或综合)、装备(产品)规范允许的影响程度或功能与性能参数变化范围(容差)和(或)时间来表示。环境条件分为:气候环境条件机械环境条件辐射条件生无条件电条件人为因素。1.气候条件:温度、湿度、气压、风雨雪冰露霜、沙尘、烟雾、油雾、游离气体;2.机械环境条件:振动、冲击、离心碰撞、跌落、摇摆、静力负荷、失重、声振、爆炸、冲击波;3.辐射条件:太阳辐射、核辐射、紫外线辐射、宇宙线辐射;4.生物条件:昆虫、霉菌、啮齿动物;5.电条件:电场、磁场、闪电、雷电、电晕、放电;6.人为因素:使用、维护、包装、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