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科普社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创新型科普社区现状、建设与评估朱效民·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2008年11月27日内容框架1前言2社区科普现状3社区科普建设4社区科普的评估导向1前言1-1讨论角度1-2分析框架1-1讨论的角度科技政策的研究、制定两种基本思路:由上而下----从制定者的角度讨论,高层意愿----应该怎么做?自下而上----从政策对象的角度,基层需要----实际如何做?1-1讨论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2007、2008年社区调研双向科普的过程:南墙缝社区:机制灵活有效东环社区:社区网站内容丰富多彩兴华园社区:内容选择,针对需求刁千营村:“维持就是落后,创新才能发展”发现问题-警报,提出建议-参考1-2分析框架大众传播学理论有一基本的信息传播模型,包括四个基本要素:(1)信息传播者、(2)信息、(3)传播渠道和(4)信息接受者。传播者发出信息,经过传播渠道到达接受者,即模型1: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信息接受者模型1科普主体→科普内容→科普媒介→科普对象1前言自下而上看科普4个关节点:科普主体→科普内容→科普媒介→科普对象2社区科普现状2-1科普主体2-2科普内容2-3科普媒介2-4科普对象2-1科普的主体传统:科学家,科普作家实际:三下乡,四进社区科学家?社区科普工作者农村村科技员2-2科普的内容城市:比较泛化、相对趋同唱歌、画画、书法、健身、拉丁舞、太极拳、手工艺(社区汇报。。。)农村:围绕生产,比较狭窄,反而相对有特色技术推广,脱贫致富;科普示范基地标准(自身致富,带领周边致富)2-3科普的媒介一站一栏标识牌活动展板楼门文化橱窗科普墙培训表演科普活动实物、模型图书、网站、报纸?刊物?网络(利用率问题?交电话费?)2-4科普的对象城市:退休人员、青少年农村:生产劳动者3分析框架科普主体→科普内容→科普媒介→科普对象3-1科普主体的职业化3-2科普内容的生活化3-3科普媒介的多元化3-4科普对象的中心化3-1科普主体的职业化传统观点:1985年《英国:公众理解科学》:“每一个科学家的一个职业责任就是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并希望科学家“真正认识到这是你义不容辞的工作”。199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格林伍德在美国科学年会上呼吁美国科学家“到美国各级学校兼职,直接参与加强科学教育和促进公众了解科学的工作。”2000年,在中国国际科普论坛上,中国科协主席原周光召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力量。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普工作,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3-1科普主体的职业化学者观点:2006,公众理解科学世界大会(PCST-9)后续研讨会主题目:“如何培训科学家与普通大众对话”高士其:“科学普及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相互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工作者。”卞毓麟,作为科学传播链中“第一发球员”的科学家们应当承担起科学普及的主体责任。钱学森建议,研究生、博士生学位论文加一个副篇,用通俗语言对行外人讲清楚自己的研究题目。3-1科普主体的职业化模型1: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者: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者:科学家?编辑记者?作家?……3-1科普主体的职业化科普内容、方式的变化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2003年我国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为93.1%,报纸69.5%);今日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也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媒----青少年8%-科学家2006年英国皇家学会调查,就科学研究本身而言,75%的科学家认为自己能够与公众交流对话;但就科研的伦理问题以及社会影响问题而言,只有不到50%的科学家认为自己能与公众交流科学家科普非常态化、追求科学家名声、追求新闻效应,科普工作形式化、脉冲式的、运动式的3-1科普主体的职业化新闻报道:三下乡活动深受百姓欢迎。一农民反映:早看到这些实用技术资料,我家那些西红柿就不会总是不结果了。还有人问:你们什么时候还来?这说明我们的科普活动没有常态化,制度化,常常是运动式的、脉冲式的、一阵风式的,让公众难以有稳定的预期,不知道到那里能得到科普的帮助。农村的科普活动常常是请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下乡指导,科委科协的主要领导,甚至一把手常常全程陪同。实际上通过培训,中层技术员通常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不需要大牌专家(他们下农村往往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而科协领导也不必要把精力放在陪同专家方面。这种科普更多是形式主义,不可能有太多实际具体的内容。3-1科普主体的职业化模型2:科学知识生产者↔信息①↔科学知识传播者↔信息②↔传播渠道↔科学知识接受者“科学知识生产者”和“科学知识传播者”的区别信息①和信息②的区别传统的科学家(科学知识生产者)与公众(科学知识接受者)之间的直接交流渠道仍然存在3-1科普主体的职业化在科普主体中,“科学知识传播者”应属于其主要的职业化队伍,包括科技传媒、科普创作、科技展览、科普活动策划、组织管理等更直接面向公众传播的专职人员,科学家属于科普主体中相对间接的非职业主体队伍。科普主体的多级化:科学家-科技新闻工作者-科普创作者-科普活动展览者-科普活动策划者-社区科普工作者。。。3-1科普主体的职业化通州农村村科技员:解决80%的实际问题2007,科委主任马林:以前“依靠城里专家下到农村去,结果农民兄弟并不积极,效果也不明显。”后来改变思路,培养农村能人“成为农村的科技人才,然后再由他们去为村民培训和服务,效果非常好。”本地科普工作人员的培训常规化、职业化,但同时应与外部科普专家资源相结合。3-1科普主体的职业化西城区松树街社区社会科普资源与社区科普工作结合有4家社会机构参与:北京爱思协会、自然之友、恩拓学会。。。家庭种植、环保科教、手工编织、废弃物管理与利用绿色生活馆八角北路社区-2000篇报道,乡土植物园3-1科普主体的职业化案例:朝阳垡头社区雨洪控制展览室(展厅、教室)、垡头科普公园(百草园、阳光温室、水池)建议:围绕“水”做科普展厅:雨洪模型演示,水科普图片-古今中外教室:周边青少年、居民节水、循环利用、水环保、水污染监测等活动室百草园:滴灌节水演示、说明阳光温室:立体无土栽培(养花等)水池:电脑音乐温泉、提水装置(水车、健身)、水养殖科普公园:水墙科普电影,道路、房屋节水防渗等垡头科普公园:改名称,突出水主题3-2科普内容的生活化传统观点: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信息接受者信息:科研论文?科技新闻(科普创作)?……概念化的、理论化的、学科化的科学知识从外部注入、要求接受的灌输方式公众面前:科学知识的汪洋大海公众的科学素质永远赶不上科学家,永远需要提高3-2科普内容的生活化新的观点:科学知识-科学活动-科学与社会(公众、个人)主题式的、情景式的、问题导入式的科学知识身体的科学、身边的科学(健身、环保-致富)重点应放在如何方便和有效地协助公众找到所需的知识(到哪里找?找谁?)-----不是提供“鱼”而是教给“渔的方法”适应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特点:个性化、复杂多元、千差万别3-2科普内容的生活化科普内容:一次性投入?内容不同于硬件,锻炼-讲故事钱的问题?“科普型社区”---10000元5个字提高社区自身素质?近渴—远水3-2科普内容的生活化需要外部提供基本、稳定、权威的科学内容----报纸“科学时报”-198,2514个社区50万解决社区科普内容的无米之炊(1)每天都有新内容,信息量大,周期短(2)副刊贴近生活:健康、教育、读书、文化、汽车、区域发展(3)同步上网,图形版版面与报纸排版一样3-2科普内容的生活化案例:北塞红杏村(单一主题型)红杏生产(种植、加工)红杏文化(历史、营养知识、药用知识、中外红杏)红杏旅游(面向旅游观光人员、生产-生活-生态,导游培训,700-100000)国外:科普环保电影多种结局3-3科普媒介的多元化更高(级)、更新(潮)、更贵!电视(93%)的问题:12元-18元-后果?网络的问题:专人?网线?交电话费?科普资助征集的问题传统报纸?刊物?在多元化同时,找到最有效、最适合的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需要结合:网络、电视(93%)--报纸(70%)、人员交流(40%)社区小报:需求响应;社区网站:互动交流3-3科普媒介的多元化案例:南墙缝社区文化胡同科普墙壁展板科普小篷车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科普特色3-3科普媒介的多元化香厂路社区:民俗文化+科普茶社(1)挖掘传统民俗的科学内涵:吸碗、空竹、柔力球、风筝、杂技、皮影戏。。(2)用传统民俗表现科普:说唱、相声、快板、戏曲。。。(3)科普茶社:互动交流、平等讨论、对话、休闲氛围。。。3-4科普对象的中心化传统观点:公众是无知的,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被普及者(空瓶子)公众需要不断学习科学知识以缩小与科学家的差距公众因缺乏科学知识对科学没有发言权公众掌握科学知识越多越会支持科学3-4科普对象的中心化新的观点:公众的知识与科学家的知识是平等的,公众有权质疑科学家的知识公众与科学家的“知识差距”永远存在,不可能也无必要消除公众对科学有发言权甚至决定权,因科学是公众资助的,并且科学问题往往也是社会问题掌握科学知识越多的公众对科学越有质疑精神3-4科普对象的中心化对科学技术与公众关系的新认识:公众角色:被普及者(空瓶子)、纳税人技术的社会形成(SST)技术预见(TF)公众参与科学3-4科普对象的中心化技术的社会形成线性模式(基研-应用开发-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不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技术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制约(组织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下形成或定型的。技术的后果是来自社会的协商和解释,而不是来自技术自身的逻辑发展。自行车,运动工具→交通工具公众作为技术的使用者,消费者对技术的影响3-4科普对象的中心化技术预见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不仅关注未来科技的自身推动因素,而且着眼于外部市场的需求拉动作用,既包括对科学技术自身潜在机会的选择,也包括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关需求的识别;不仅关注未来技术对工业和经济的影响,也关注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对环境的影响);不仅是面对未来,而且要主动地通过选择“塑造”未来。日本(1970-2006):科技界、政府、企业、公众公众:科学技术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者3-4科普对象的中心化丹麦的共识会议(外行公众参与的共识发展会议)步骤:选题、组建指导委员会、征集志愿者、第一次预备会、组织专家小组、第二次预备会、公众讨论会、广泛讨论征集意见专家提供专业背景文献资料,回答询问问题,给出意见和建议,更正报告表述性错误(保留公众小组对报告内容的完整控制权)公众了解、咨询、提问、起草撰写报告“公众在科学技术问题或相关问题领域的评估中扮演重要角色”,“外行公民扮演关键性角色”-----科学、科学家成为背景3-4科普对象的中心化技术的社会形成:公众作为技术的使用者,消费者对技术的影响技术预见:公众作为利益相关者公众参与科学:公众作为政策参与者,丹麦的共识会议,科学、科学家成为背景3-4科普对象的中心化公众角色:被普及者、纳税人有权了解(均一化、同质化)公众的角色、身份需要引入新维度:科学技术的使用者,消费者,利益相关者、决策参与者科普不仅是政府和科学界的义务,更是公民的权利。公众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应用、发展控制、政策决策等方面的参与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甚至主要的角色,在此过程中认识、理解科学----新的科普定位?4社区科普工作的评价导向目前看一些政府相继推出和导向的社区基础条件都不错,尤其是硬件条件。今后发展的瓶颈主要在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