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文科、现代远程2002年9月中国革命史课程是一门马列主义理论课,是电大相关学科、专业学生的选修课。这门课程开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中国革命史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中国革命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是怎样根据历史的必然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的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经验;学习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事业不避艰险、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增强爱国主义观念。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中国革命史教学,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实事求是,努力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史实,重点阐明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结合历史规律和经验;学习历史文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又要引导学生把中国革命史的学习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联系起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中国革命史课具有远距离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特点。因此,教材在编写中强调了要便于自学,内容要“少而精”,并采取多媒体远距离教学的形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中国人民的早期斗争教学目的和要求:一、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灾难深重的根源,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认识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二、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认识在近代中国,旧式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都不能够将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革引向胜利。第一节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清代中叶以后,以封建主义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及意识形态,已经成为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桎梏。明、清之际在沿海地区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限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政治黑暗,经济停滞,军备废弛,社会矛盾大量积聚,清王朝统治危机重重。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完成产业革命。为寻求更为广阔的殖民市场与原料产地,西方列强将扩张目标移向东方,向亚洲地区进行侵略和扩张。他们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鸦片走私和武装入侵。二、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演变第一次鸦片战争。英、美等国商人对中国进行大规模鸦片贸易,林则徐受命领导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妥协求和。《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开始。西方列强为扩大其在华权益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军队抗击失败。列强与中国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加快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步伐。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王朝统治集团中形成洋务派。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产生,但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剌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但其发展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近代中国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力量,即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水陆两师均遭惨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反帝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生发展的基础。第二节近代中国人民的早期斗争一、鸦片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斗争鸦片战争中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和浴血奋战,广州三元里和沿海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放眼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变革社会、探索国家出路的主张。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斗争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显示出农民的巨大革命力量。太平天国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而它所颁布的《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张。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太平天国革命失败表明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三、维新思想及政治改良运动鸦片战争后,出现反映正在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早期维新思想。他们主张抵抗外国侵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早期维新思想具有进步性,但有弱点及局限性。甲午战后,早期维新思想得到发展和传播,形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并转变成一场政治运动,即戊戌维新运动。戊戌变法遭到顽固派抵制和破坏而失败。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变法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不能把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革引向胜利。第二章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教学目的和要求:一、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历史必然性,认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进步性。二、从袁世凯篡权导致辛亥革命失败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屡遭挫折的历史教训,认识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清政府的“新政”及其实质。民族资本主义在困难中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生运动的发生,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纷纷组织革命团体,创办刊物,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开展反清活动。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的条件成熟。二、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经过各革命团体的酝酿,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确定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为革命宗旨。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同改良派展开论战。革命派进行武装斗争,发动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第二节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一、保路运动和各地武装起义清政府为挽救其反动统治而宣布“预备立宪”,同时以出卖铁路利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发起保路运动。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展为武装起义,为武昌起义的发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各省代表齐集南京筹建中华民国。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布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改革文化教育的法令。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三、袁世凯篡夺政权和辛亥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袁世凯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武装进攻与政治分化的两手政策。南北议和,革命派妥协,孙中山被迫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名存实亡,辛亥革命失败。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第三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发展一、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和反袁斗争袁世凯削减和瓦解南方革命派武装,扩充北洋军队,建立和加强警察特务机构,破坏责任内阁制,暗杀宋教仁,与帝国主义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在北洋军的进攻下,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解散国会,撕毁约法。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进行反袁斗争。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护国战争爆发,帝制复辟失败。护国战争的意义。二、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和革命党人发动护法战争北洋军阀集团分裂,割据局面及原因,“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皖系段祺瑞上台,拒绝恢复旧国会和《临时约法》,并大量出卖山东与东北的主权,取得西原借款,与日本签订中日防敌协定。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及其失败。护法运动失败进一步表明: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历史地落在新兴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随之进一步扩大。工人运动初步展开。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国际工人阶级的共同优点,同时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分子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各种新思潮的传播敞开了大门。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准备了条件。第三章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革命传统。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意义。三、了解国共合作对推动中国革命的作用,并从国民革命由胜利转向失败过程中认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第一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带来了民族解放的新曙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广大青年学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进行罢课斗争。“六·三”以后,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之后,各种社会思潮迭起,各种改造中国的方案纷纷提出。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开始形成。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与团体纷纷出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并开展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争。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第二节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一、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国民革命的兴起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加紧争夺中国。在各帝国主义支持下各派封建军阀之间矛盾加剧,混战不断。中国社会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国共合作的方针和政策。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的形成,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新高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爆发,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风暴兴起。黄埔军校的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广东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国民党新老右派反对三大政策,进行各种反动活动。陈独秀实行妥协退让政策。统一战线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尖锐。在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理论贡献。二、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工农运动的发展国民政府发表北伐宣言,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北伐军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迅速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主力,取得北伐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北伐战争的胜利,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汉口、九江工人收回英租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两湖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