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笔记-精制整合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1音乐的起源:1、劳动起源说—[奥]瓦勒谢克[德]布赫尔“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这种观点基础上的学者则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2、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英国教育家克维斯特认为,人类从自然的音响中得到了灵感,继而模仿这些音响创作了音乐。3、异性求爱说——[英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在观察鸟类时他看见雄性向雌性求爱时往往发出悦耳的声音,由此联想到人类音乐的起源,即认为其起源为男性向女性求爱时表达的美妙歌声。4、巫术说——[英]爱德华泰勒法国音乐家孔百流,我国学者王国维起源于巫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也舞降神。”5、游戏说——[德]席勒6、信号说——[德]斯顿普夫7、太一说——[中]《吕氏春秋仲夏记》有载8、潜意识说——[瑞士]荣格9、情感表达说——[中]《诗序》[法]卢梭法国思想家卢梭,英哲学家斯宾塞认为人在兴奋激动时所产生的抑扬语调即为歌曲。2原始音乐形式与内容特点: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内容包括:狩猎:一首远古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表现原始人们用竹做弓,发射石弹狩猎的内容。与自然斗争——部落战争——宗教——3原始社会代表乐舞《云门》——黄帝,《咸池》——尧帝《韶》(箫韶、九歌、九辩)——舜帝4夏商时期音乐:《大夏》—夏代乐舞,歌颂治水英雄:禹《大濩》《桑林》——商代乐舞,歌颂商汤伐桀《大武》周代乐舞,歌颂武王伐纣,是一部武舞5骨笛(我国最早乐器河南舞阳贾湖),埙,角,籥,龢,言贾湖骨笛: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20余支骨笛,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其中一支骨笛可测音,有七个音孔,吹出完整七声,碳十四测定,距今8000年,比河姆渡骨笛时间早,但比后者复杂完善。打击乐器:鼓,磬,钟第二章周代的音乐1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2六代乐舞:简称六乐,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6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代表性乐舞,是颂扬先秦不同时期创业首领或帝王的文治武功,用途主要是为了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诗歌舞一体,声调平缓,表现一种庄严和中庸的情绪,具有严肃静穆之感。《云门》黄帝,《咸池》尧帝,《韶》舜帝《大夏》——夏代乐舞,歌颂治水英雄:禹《大伙》——商代乐舞,歌颂商汤伐桀《大武》——周代乐舞,歌颂武王伐纣,是一部武舞“六代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最高典范3颂乐:重大典礼使用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其他重要的典礼之中。4雅乐:周代的一种宫廷音乐主要用于祭祀与各种典礼活动。5房中乐:是统治者用于后宫的一种燕乐,其娱乐性较高。6四夷之乐:用于祭祀或宴礼等,7小舞:它和六代乐舞在周代礼乐教育中只供贵族子弟学习小舞为周代规模较小的舞蹈,其中有羽舞(手持野鸡毛而舞);皇舞(持鸟毛而舞);茆(mao)舞(执牦牛尾而舞);干舞(执盾牌而舞);另外还有长袖舞等。8宗教性乐舞:如《雩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傩。指驱逐瘟疫的迎神赛会)》这些音乐(乐舞或歌舞)的使用时,都十分强调等级的尊严以及宗教性的神圣,有严格的限制,包括场合、乐器的排列、舞者的人数,不能超越等级。只是到了东周才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9民间音乐:郑卫之音—是周代郑、卫、宋、魏、秦等十五国的民谣,这些民谣的歌辞现保存在《诗经》的国风之中郑卫之音——是周代黄河流域一代郑、卫、宋、齐等十五国地民谣。这些民谣的歌辞现保存在《诗经》国风之中。士大夫常贬义地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表南音——是周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民歌,九歌——是楚国南部民间祭祀的大型歌舞曲。成相——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也被认为是说唱音乐的远祖。10大司乐:周朝宫廷监管音乐行政、教育、演出的机构,是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职责是:对周朝乐舞的管理和教育工作。11“八音分类法”按照乐器制作材料不同进行分类,是世界上第一种乐器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类:钟、镈、铃、铙等石类:磬土类:埙、缶等革类:鼓等丝类:琴、瑟、筝、筑等木类:柷。敔匏类:笙、竽等竹类:籥、篪、箫、笛等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湖北随州出土。我国十二乐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三分损益法》:春秋时见于管仲的《管子·地员》篇,以弦长为计算基础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由此求得五声、七声音阶和十二律。12儒家美学思想:孔子在政治上崇尚“先王之道”,“主张为政为德”。音乐思想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而仁又体现在礼与乐的关系上“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强调音乐要体现仁的精神。他认为音乐有巨大的社会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他的音乐审美态度是“中庸”与“平和”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他重视乐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仁,义”为中心,音乐主要体现“仁声”,强调“仁言不仁声之入人深也”强调统治者应用音乐“与民同乐”荀子《乐论》: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篇完整音乐专论夫乐者乐儒家音乐思想集大成——《乐记》《乐记》关于音乐的来源,它提出了“物动心感”的说法;音乐与政治息息相关,人的思想受到社会不同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墨家美学思想——与儒家完全对立,非乐思想,但并非人为音乐不好听,他的观点是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却忽视音乐对社会和人类所具有的很多功能。道家美学思想——老子:主张“大音希声”庄子:主张“清净无为”,没有绝对地否定音乐,而把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人籁”崇尚天籁,反对主观作用的人籁音乐。第三章秦汉三国的音乐1乐府:公元前112年西汉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任务:采集各地民谣进行加工,并创作新乐演唱演奏。领导人:协律都尉——李延年汉代乐府的设立促使音乐蓬勃发展,乐府的建立主观上为了适应统治者宫廷享年之需,但客观上对民间音乐的保存有很大作用,并促进了我国各地音乐的发展。而且,这种音乐机构的形式对后世产生影响,汉以后各朝代仍沿袭它,设有乐府或类似乐府的音乐机构。2汉代鼓吹(四类):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箫鼓汉代以来,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有一类以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鼓吹乐”。这是以打击乐器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分奏的音乐,有时也伴有歌唱。注意:“乐种”只有在器乐里面才出现这个词,不包括什么舞蹈,歌曲之类的,就单说乐器。鼓吹乐被宫廷采用后,便用于军队,仪仗和宫廷的宴乐之中。由于乐队编制和运用的场合不同,所以使用的乐器和对其称呼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1)黄门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备食举乐,用以宴飨君臣。(2)骑吹:天子专用卤簿音乐。(3)横吹:军队马上所奏的乐歌,主要乐器是鼓与角。(因用横笛作为主奏乐器而的名。横吹的乐器)一般由鼓角、横笛等组成,有时还加用筚礪和排箫。(4)短萧铙歌:军队凯旋十所奏的乐歌,主要乐器为排萧、铙。琴:也叫七弦琴,后世或称为古琴,是我国重要的古代乐器,古琴在周代就被广泛使用,在汉代,它逐渐形成了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古琴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弹弦乐器,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涵丰富以及影响浩瀚、内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琴曲又分为琴曲和琴歌两类,琴曲为独奏曲,而琴歌为边弹边唱得形式。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琴人,如:伯牙(春秋琴家)成连(春秋琴家)、钟仪(春秋琴家)、雍门周(战国琴家);另外在史籍中记载有许多著名宫廷琴家,如:师旷、师涓、师曹、师襄、师乙等,他们都是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乐师)。周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琴曲,《高山》、《流水》等除上述提到伯牙的《高山》《流水》及孔子弦歌三百的《诗经之外,著名的琴曲还有《雉朝飞》、《阳春》、《白雪》等。3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统称。形式:1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无伴奏即所谓徒歌。2在徒歌形式上加以帮腔,称但歌。3在徒歌基础上在进一步加上乐器伴奏,并有演唱者手拿乐器而歌这才称为相和歌。常用调式:平调、清调、瑟调4《声无哀乐论》——魏晋时嵇康著音乐美学著作。主要美学观点:1、“和声无象”“音声无常”认为“声”不表现一定感情(无象),他与感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无常)2、“音声有自然之和”“声”都是和谐的,具有“和”的特征,这“和”的特性来自天地自然,为音乐自身所具有,不会因人的哀乐、爱憎而有所改变。3、“声音以平和为体”平和而无哀乐应该是音乐的本质特性。4、“躁静着,声之功”音乐只能引起人的躁静之应,而不能唤起相应的感情。5、“声”能使人“欢放而欲惬”音乐能以其丰富的音调吸引人们,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欢欣愉悦。6、“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此句是《声无哀乐论》的主旨:音乐只有善恶之分与哀乐无关;哀乐是内心固有的,受感染便表现出来,与声音无关。1、清商乐:北方音乐与南方音乐相融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发展和继续。清商乐所用调式:平调、清调、瑟调2、北歌:又叫真人代歌,北朝宫廷音乐代称3、百戏:又叫“散乐”,是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的杂技、歌舞以各种民间武术的总称。4、歌舞戏: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5民族音乐融合:1战事频繁。2和亲。3经商。4佛教东来6乐器与器乐:曲项琵琶:曲项,音箱作梨形,四弦。约在350年前后,通过印度传入我国北方。五弦琵琶:比曲项琵琶小且窄些,音箱作梨形五弦,经印度传入我国。筚篥:木质管子,上有九个指控,管子上口插一芦哨。约在384年随龟兹乐传入中原。方响:出现于北周,有16块定音的铁片分两行排列在木架上,用小槌敲击。7《碣石调幽兰》现存最早古琴曲文字谱,相传梁代丘明传谱。81荀勖“笛律”。2何承天“十二等差率”也叫“新律”3钱乐之、沈重“三百六十律”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1太常寺管辖: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由乐师教习“音声人”鼓吹署:鼓吹署是唐代太常寺属的礼乐机构,主管鼓吹乐,参与祭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有时还兼管百戏。宫廷管辖——教坊: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教坊是唐宋元明时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宫廷俗乐机构。唐高宗时署内教坊与宫中。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禁城外分别设左右教坊两处,并在东京洛阳另设外教坊两处,均由宫廷委派内监担任教坊使,自此教坊不再隶属太常,由宫廷高层直接管理。梨园: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由于唐玄宗常亲自教正,宫廷梨园艺人多被称为“黄帝梨园弟子”。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长安太常寺下属有“梨园别教院”,洛阳太常寺有“梨园新院”,人数都及千人,都是培养和选拔音乐人才的七层机构。2燕乐——统治者在宴会中间应用的一切音乐,也叫宴乐。燕乐包括——初期: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唐玄宗时期:立部伎和坐部伎3法曲:又叫法乐,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隋唐法曲又和唐代道曲相结合,并纳入宫廷得到集中发展,而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歌舞俗乐,专在梨园中演出。法曲的音乐来自民间,与相合歌清商曲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受一些西域音乐影响,音乐清雅,常用乐器钹、钟、磬、幢箫、琵琶等伴奏。4大曲:又叫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乐器、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代表作《霓裳羽衣曲》5曲子——民歌中一些好的曲调,经过文人选择加工并用新词配曲的音乐曲子创作形式——1、填词2、自度曲6“变文”(说唱音乐)。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说唱音乐正式形成。变文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它用说与唱的形式,将佛教经文或教义讲唱出来。它是用散文的说和韵文的唱相间的叙事体裁,它的唱文通常是七言四句,也有五言或四言的。按其听众不同分为僧讲和俗讲。僧讲是有德行的僧人对僧众讲唱佛经教义,俗讲的听众是老百姓,以劝人向善为目的。说唱:又叫曲艺,是一种有说有唱的艺术,歌唱部分常食一种叙事歌曲,其说话部分或用散文,或用四六文体。一般认为我国的说唱音乐正式形成在隋唐时期,与“说话:并存7记谱法——文字谱、减字谱、工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