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11绪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已日趋成熟,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尽管实力有限、相对落后,但是发展势头迅猛,以其不断创新的生命力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活跃因素。在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国际化经营日新月异,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1中小企业的界定1.1.1中小企业的定义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关于中小企业的定义尚未明确统一。各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各不相同,而且划分标准也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具体的行业而异。纵观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以企业客观指标为标准,主要包括:销售额、就业人数、新增价值、产品数量与价值、利润、总资产、净货币价值、新增资本投资额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就业人数和销售额;如按从业人数标准划分,多数国家或地区把500人以下企业视为中小企业,50-100人以下的企业视为小企业。二是以行业相对份额指标为标准,如美国将在每个行业中占90%的较小规模企业定义为中小企业或者将在每个行业中总销售额占75%的较小规模企业定义为中小企业。在我国,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3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我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给出了中小企业的定义。该法中所称的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在中小企业促进法中也规定了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这是属十一种复合式的界定办法,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界定方式。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对中小企业规模的界定经历了四次大的调整。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因此划分的方法主要是按照企业拥有的职工人数来划分企业规模的;1962年改为主要按照固定资产价值划分企业规模;1978年又改为主要按照年综合生产能力来划分企业规模;1988年对1978年的标准又进行了改写和补充,重新发布了《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标准”依据企业生产规模划分为特大型、大型(分为大一、大二两档)、中型(分为中一、中二两档)、小型四个类型。“标准”规定,凡是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战略探讨2产品单一的行业,能以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按照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划分;凡是产品品种繁多,难以按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则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划分的标准,有特殊规定的除外。例如: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钢铁企业、炼油厂、手表厂、水泥厂等按照生产能力为标准划分;一些企业如发电厂、棉纺厂,习惯上以生产设备的数量为标准划分;对于产品和设备比较复杂的企业,以固定资产原值数量为标准划分。1992年又对1988年的划分标准作了补充,增加了对市政公用工业、轻工业、电子工业、医药工业和机械工业中的轿车制造企业的规模划分。1999年对原标准再次修改,而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的,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通过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小企业的标准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界定的标准值是不断地提高的。并且在1999年界定标准的修订中比以前划分的标准有了质的飞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1999年的标准采用了销售收入、资产总额等价值形态标准取代原来的生产能力为主的实物形态标准,符合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第二、1999年的标准里包括了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符合“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精神,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1.1.2中小企业的特征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的,与大企业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自身特征。1、宏观角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容纳大量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加拿大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数的96%,产值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5%,从业人员占40%;美国中小企业高达99%以上,雇佣了近60%的劳动力,占总销售额的54%,占国内生产总值约40%;我国独立核算的中小型工业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近99%。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所从事经营的服务范围,几乎囊括了所有行业,它比大型企业要更贴近市场、更接近用户。2、微观角度从组织结构看,企业规模较小,人员数量少,组织结构单一,规章制度不完善,资源有限。因而,一般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缺乏成本优势,实力较为弱小,不是大型企业的竞争对手。本科毕业论文3从产品结构看,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不高,一般在特定范围内经营,利润较少,市场份额小;但产品灵活性强,转产速度快,常常处于技术改造和更新的前列,迅速适应技术及市场变化。因而,同时兼具稳定性差、灵活性和适应力强。从人员结构看,通常认为人员素质较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较差;但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腾飞,许多中小企业呈现出高知识层次、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如目前众多网络公司的兴起与成功。1.2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意义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进一步壮大我国经济实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由于技术、产品、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局限性,与国际接轨具有一定的难度。随着经济国际化、市场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必须扬长避短,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1有助于拓展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空间近些年,国内市场需求不旺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尽管中小企业凭借其灵活性、创新性的优势,固守了一部分国内市场,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气候下,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得中小企业维护这部分市场变得越来越艰难。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寻求发展;国际市场比国内市场更加广阔,在国际市场中包括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资源,中小企业总能在其中寻找到适合它们产品的市场。1.2.2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合作为中小企业在当前世界性结构调整中接受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增强获得信息的能力提供机遇。一方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投资需求与资源瓶颈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手段,加强企业内部的消化和吸收,并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改善中小企业的技术条件,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扩张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来,形成一批技术、工艺、装备先进,产品质量高、品种齐全、消耗低、价格适宜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批中小企业群体。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战略探讨41.2.3有助于增强中小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不但使其不得不区分不同文化背景下顾客独特的品位、偏好、消费习惯等,逐渐转变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延长生命周期,提高销售额和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可见,开拓国际市场,不仅仅是一个产品销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企业为了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使企业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形成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能够参与到更高层次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去。1.2.4有助于提升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分析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众多中小企业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基础;企业进行的国际性投资,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利条件;企业开展的跨国兼并和收购,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效手段;跨国公司开展的国际贸易,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强大动力。实践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不断生成、发展和壮大,在国际市场越来越成为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及其开展的日益激烈的竞争,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最活跃、最直接的推动力量。此外,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出口部门,而中小企业出口潜力非常大,中小企业走向世界为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使中国的劳动力和世界资源相结合,国际资源为我所用,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实力。1.2.5有助于活跃世界区域性的经济技术合作近年来,国际区域性的经济技术合作开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区域性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一方面使地区间贸易往来数量激增,生产要素流动量扩大;另一方面也使得区域外的贸易量减少,生产要素流动量缩小和经济技术合作削弱等负面效应。这对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我国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活跃的契机,采取积极措施,开展国际合作,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内市场份额,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由此可见,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不仅可以安置我国过剩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筹措到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巩固其核心竞争能力;还可以在国内站稳脚跟的同时,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这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振兴民族产业,势在必行,这也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科毕业论文51.3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1.3.1本文研究思路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总结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问题。使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中小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现存问题,提出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战略类型,并指出不同企业选择开拓国际市场战略的方法。1.3.2本文研究方法本文研究方法有:(1)调查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并搞清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所面临的问题,以为后续的可行性战略提供前提基础;(2)比较研究法,比较分析国内外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理论与实践,寻找差距,以为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借鉴;(3)系统研究法,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国内外环境、区位选择、产业选择、政府政策等,因此应考虑系统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对于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行系统研究。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战略探讨62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历史、现状与问题分析2.1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历史与现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开放性经济,引导和推动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为本国经济发展拓展运行空间,是大多数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带有共性的发展模式。中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也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使一批企业成功走向了国际市场。企业跨国经营的阶段可以划分为:国内企业阶段(DomesticEnterprises)——出口型企业阶段(ExportEnterprises)——国际企业阶段(InternationalEnterprises)——多国企业阶段(MultinationalEnterprises)——跨国企业阶段(TransnationalEnterprises)——超国家企业阶段(SupernationalEnterprises)。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但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对外经济援助开始,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则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萌芽。准确地说,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战略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开展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改造企业,要成千上万地搞起来。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按照这一方针,在积极探索和开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开拓国际市场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壮大起来。在这2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战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截至2004年,我国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36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5.6%,产品出口额占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