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防治阆中市CDC2014年4月主要内容•基本原则•传染源监测与控制•媒介防制措施•健康教育措施•资料管理•阆中市属于三类县•阆卫发〔2014〕69号文件•阆疾控〔2014〕18号文件一、基本原则消除疟疾工作应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防治的原则,以传染源控制为核心,以监测工作为主导,突出重点地区,有效整合资源,完善工作机制,落实部门职责,加强能力建设,确保消除疟疾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二、传染源监测与控制•(一)病例诊断•1.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史•曾有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包括历史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史,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或有既往病史。•(2)临床表现•①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重症病例可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等症状,主要并发症有脑损害、胃肠损害、休克、溶血、严重的肝肾损害、肺水肿、严重贫血、异常出血、低血糖、酸中毒等。•②不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发冷、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有类似感冒症状或伴有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也可有头痛、妄语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根据患者是否出现严重并发症,可将疟疾患者分为普通型病例和重症病例;重症病例以脑型疟多见。•(3)实验室检查•①病原学检查: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②免疫学检测: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③基因检测:疟原虫特异性基因片段检测阳性。•2.病例诊断分类•(1)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且临床表现不典型者。•(2)临床诊断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且临床表现典型者。•(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中实验室检查结果阳性的病例。根据感染人体的疟原虫种,确诊病例可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混合感染等。•(4)无症状带虫者:无临床症状,血涂片镜检查见疟原虫者。•(二)病例发现与报告•1.病例发现•(1)村医务室(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下同)在二、三类县,村医对发现的疑似疟疾、临床诊断疟疾病例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应建议其尽快就近到乡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就诊。•(2)乡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①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对所有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及时开具检验单进行疟疾实验室检查。•②检验人员负责采集病人血标本,制作血涂片进行疟原虫镜检,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采用RDT进行检测;对疑似疟疾、临床诊断和确诊的疟疾病例应同时制作滤纸血样(2滴血)或抗凝血样(2ml)冷冻保存、备查。•在三类县中,不具备血涂片镜检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检验人员负责采集病人血标本制作血涂片及滤纸血样,由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实验室检测及复核,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送检单位。•2.病例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检疫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村医一旦发现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的疟疾病例,应当在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各地出现疟疾突发疫情时,应根据《疟疾突发疫情处理预案》(卫疾控发[2006]55号)相关规定,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三)病例治疗•1.治疗原则•对所有临床诊断和确诊的疟疾病例及带虫者均应进行规范的抗疟疾药物治疗。•(1)间日疟治疗•首选磷酸氯喹片(以下简称氯喹)加磷酸伯氨喹片(以下简称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治疗(此疗法也适用于卵形疟和三日疟患者的治疗)。治疗无效时,可选用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的口服剂型(以下简称ACT)进行治疗。•(2)恶性疟治疗•采用ACT(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进行治疗。包括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复方青蒿素片等。•(3)重症疟疾治疗•首选青蒿素类药物的注射剂型进行抢救性治疗。包括:蒿甲醚注射剂、青蒿琥酯注射剂等。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以减少并发症和合并感染。待患者病情缓解并且能够进食后,可选用任意一种ACT,再进行一个疗程的巩固性治疗。•(4)*孕妇疟疾治疗•孕妇患间日疟可采用氯喹治疗。孕期在3个月以内的恶性疟患者可选用磷酸哌喹片治疗,孕期在3个月以上的恶性疟患者可采用ACT治疗。孕妇患重症疟疾应选用蒿甲醚或青蒿琥酯注射剂治疗。•(5)*疑似病例治疗•对不能及时排除的疑似病例,可按临床诊断病例治疗,但在治疗前应采集血涂片和滤纸血或抗凝血送检。病人明确诊断后,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6)临床诊断疟疾病例的治疗•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和发病史等相关信息,判断其可能的感染地点,确定治疗方案。•①感染地为单一间日疟流行区,可采用氯喹加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治疗。•②感染地为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特别是由国外输入的疟疾病例,可直接采用ACT进行治疗;若该病例进一步确诊为恶性疟原虫和其他疟原虫的混合感染,须加服一个疗程(八日疗法)的伯氨喹。•③如无法判断其感染地点,可按照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进行治疗。(参考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2.治疗管理•各级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所有疟疾病例进行抗疟治疗时,须规范开具病人治疗处方,并提示患者应全程足量服药。•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和村医要对间日疟治疗对象进行督导服药和登记工作,做好服药宣传、送药上门、看服到口、服后签名工作,确保全程、足量服药,并密切观察病人服药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四)病例核实与确认•1.病例核实与个案调查•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对本辖区内发现的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疟疾病例后,应当立即与疾控中心联系,对病例采集血样,制作血涂片进行疟原虫镜检或RDT检测(疟疾快速检测)。•应在3日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应包括病例基本情况、流行病学史、治疗史以及本次发病、诊断和治疗情况。其中,病例本次治疗情况,调查人员应在病例完成治疗后7天内,再次访问病例进行补充调查。病例诊断发生变更后,及时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进行订正。•负责开展病例个案调查的专业人员包括补充调查病例本次治疗情况的人员,应及时填写“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表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及时收集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并在完成调查后的2日内将病例个案调查资料录入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专报系统)。•(五)疫点调查与处置•1.疫点定义•疫点是指出现疟疾病例的自然村、居民点或施工场所等区域。•2.疫点类型•(1)活动性疫点:指疟疾病例出现在疟疾流行区的传播季节,且当时疫点存在有效传疟媒介。•(2)非活动性疫点:指疟疾病例出现在疟疾流行区的非传播季节;或虽出现在疟疾流行区的传播季节,但当时疫点不存在有效传疟媒介。•(3)假疫点:指疟疾病例出现在非疟疾流行区。•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所在疫点的传疟媒介如仅有中华按蚊,可视为非活动性疫点。如经调查发现传播证据,应按活动性疫点处理。•3.疫点调查•在活动性疫点和非活动性疫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在病例网络直报后1周内完成疫点调查,评估潜在传播风险。疫点调查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收集疫点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年平均温度、年降雨量、户数、人口数、历史流行情况和本次疟疾发病情况等相关资料。•(2)媒介按蚊种群调查。当病例出现在疟疾流行区的传播季节时,对近3年本县范围内没有媒介调查资料、且疫点周围存在媒介孳生环境的疫点,可在病家及周围选择1~2个调查场所,每个场所布置1盏诱蚊灯,采用诱蚊灯通宵诱蚊法,进行1~2个通宵的媒介按蚊种群调查;或采用人诱半通宵法开展1~2晚上调查,并通过形态学方法对捕获按蚊种类进行鉴定,以确定疫点是否存在传疟媒介。(附件2:媒介按蚊种群调查技术规范)•(3)病例筛查。采取逐户走访的方式,对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标本,进行疟原虫镜检或RDT检测(疟疾快速检测),同时了解居民防蚊设施使用情况。如发现2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或带虫者,可视情况扩大至对疫点内所有居民采血进行疟原虫镜检或RDT检测。•4.疫点处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在病例网络直报后1周内完成疫点处置工作。内容包括:•(1)健康教育。可结合对疫点居民的病例筛查一并开展。重点教育群众如出现发冷、发热等症状时,应考虑是否感染疟疾,及时就医,早诊早治;在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疫点还要教育群众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露宿,提倡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减少蚊虫叮咬机会。。•(2)扩大治疗。在活动性疫点,如发现漏报疟疾病例或带虫者,需对发现病例和带虫者的全家以及四邻居民,采用与病例相同的抗疟疾治疗方案进行扩大治疗,以清除可能的传染源。•(3)媒介控制。在活动性疫点,采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进行媒介控制,以降低传疟媒介密度,阻断可能的传播。喷洒范围为病家和四邻,如在病例筛查中发现2例及以上漏报病例或带虫者,可酌情扩大到整个疫点。长效蚊帐或药物浸泡蚊帐覆盖率已达到85%以上的疫点,可不再实施喷洒措施。•5.疫点调查与处置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疫点调查与处置工作完成后一周内,将疫点调查与处置情况逐级上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按要求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六)休止期治疗•1.休止期根治•在每年传播季节前(或3~4月份),对上一年内本辖区内登记、报告的所有间日疟病例(包括上一年在疫点调查处置中发现的漏报病例和带虫者),采用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1次传播休止期根治,以防止病例复发。•2.休止期扩大治疗(暂不做要求)•(七)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一、二、三类县均应开展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由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抽取部分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采制血涂片进行镜检,或采用RDT进行检测。•在一、二类县,以乡为单位,每年抽取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数不低于辖区总人口数的1‰,传播季节抽取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数不低于血检总数的80%。•在三类县,以县为单位,每年抽取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数不低于辖区总人口数的0.5‰,传播季节抽取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数不低于血检总数的80%。2014年血片任务•二龙中心卫生院100人次七里社区100人次•老观中心卫生院100人次保宁社区100人次•千佛中心卫生院100人次三陈街社区100人次•洪山中心卫生院100人次郎家拐社区100人次•河溪中心卫生院100人次沙溪社区50人次•水观中心卫生院100人次江南社区50人次•柏垭中心卫生院100人次•思依中心卫生院100人次•裕华中心卫生院100人次•文成中心卫生院100人次注意事项•登记•检验室筛查(阴性—血片保存一张)(阳性—血片保存一张,上级报送三张以及滤纸血样(2滴血)或抗凝血样(2ml)•月底汇总上报•资料归档三、媒介防制措施•(一)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1.适用范围•对活动性疫点,在疫点范围内采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室内滞留喷洒。•2.组织管理•(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统一采购并配备杀虫剂、喷洒设备和防护用品,对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村医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并对滞留喷洒工作质量进行抽查。•(2)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村医和村民委员会,在病例网络直报后一周内实施。喷洒前要对喷洒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逐户测量、登记喷洒面积,并做好宣传教育。喷洒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确保滞留喷洒效果和人员、家畜的安全。•(二)杀虫剂浸泡蚊帐或长效蚊帐•仅针对一类县。•(三)个体防护•在疟疾流行区的传播季节,提倡当地居民使用蚊帐、纱门纱窗、驱避剂、蚊香或电子驱蚊器等防蚊设施和防护用品。鼓励从事夜晚野外作业人员和执勤人员穿长袖衣裤,并使用驱避剂涂抹在皮肤暴露部位。尽量避免野外露宿,减少人蚊接触。•(四)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和有关部门因时因地制宜,共同开展间歇灌溉、孳生地改造、稻田养鱼、微生物灭蚴等生态、生物灭蚊措施。四、健康教育措施•(一)内容•应对不同目标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