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用科科学学方方法法提提高高人人民民幸幸福福感感中中国国幸幸福福城城市市建建设设方方案案2011年3月清华大学幸福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幸福科学研究中心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国各级政府逐步意识到,GDP的增长已经不是一国发展的唯一指标,国民幸福指数(GNH)将在未来的中国发展之路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在中国首先倡导幸福科学,2010年8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幸福科学大会”。幸福科学作为一门关于幸福的学科,指引人们如何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如何构建幸福社会;在测评、提高民众幸福感方面,具有大量权威而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是目前世界各国测评“国家幸福指数”的主要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是全球学界公认的进行幸福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希望以专业服务精神与高质量服务品质,以实践验证有效的科学方法,协助中国城市开展幸福城市建设,使中国人民获得提高幸福感的科学方法,培养中国市民感受幸福的能力,协助中国城市的市委、市政府建立幸福城市的人文环境,推动“幸福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一、深入开展幸福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幸福城市建设,以“人民幸福”作为评估发展的最高准则。幸福城市的衡量标准归根结底是人民是否有幸福感。中国各级政清华大学幸福科学研究中心2府为提升城市人民的幸福已经做了大量改善客观民生环境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必须还要让人民主观“感受到”这是幸福的,必须培养市民积极正向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对自我有积极正向的评价,对社会有发现美好和懂得感恩的能力,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否则,再令人幸福的客观环境,政府对幸福城市的建设进行再大的投入,都未必引发个人主观的幸福感受。都可能会有人只强调到自身的不幸、抱怨生活的不公,挑剔他人和社会的不足,幸福城市建设旨在让中国城市人民获得感受幸福的方法,培养人们感知幸福的能力,为中国城市构建幸福的人文环境。通过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全民幸福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一)全面开展幸福城市建设是建设幸福城市的必然要求多年来,中国城市重视经济发展,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得到极大改善,这些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但同时也引发了中国各级政府关于幸福城市建设的一系列更深入的思考:不断对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环境进行大量财力投入能带来人民幸福指数的持续增长吗?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如何从精神和心灵层面让人们有幸福感?如果幸福评价指标得100分了,是不是幸福就到头了?如果一旦经济放缓、或突发社会事件,人民持久的幸福感凭什么来保障?这些问题都必须是建立在科学指导的基础之上。幸福科学认为——幸福,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满足感,满足感即是一种主观清华大学幸福科学研究中心3感受。主观感受是指一切客观事物经由个体的心理认知、思维模式加以过滤而产生的个人化的主观判断与心理感受。具有不同心理状态的人针对完全相同的客观环境,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主观感受;在任何客观情况下,都会有人感觉幸福,而有人感觉不满并抱怨,这取决于人们是否有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否有正确的自我和社会认知。幸福城市建设,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中国城市在夯实了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经济与社会民生基础之后,应该直接从民众的心理建设和幸福观入手,全面进行幸福城市建设。幸福城市建设将是市民发现幸福、感知幸福、获得持久幸福感、并能够不断更幸福的重要举措,是“以人为本”、更深入地推进幸福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二)全面开展幸福城市建设是提升全民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幸福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人们获得主观幸福感。幸福科学严格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决定个人幸福感的因素包括:1、遗传因素占50%,2、环境因素占10%,3、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主动行为对个人幸福感有40%的影响力。遗传因素即父母的幸福能力及心理特质,尽管个人鲜有能力对遗传因素进行影响但进化保证了人们的遗传因素相当大程度上有利于人们体验深度幸福;客观环境对个人幸福感确实可能产生好的、或坏的影响,但清华大学幸福科学研究中心4并不必然导致好的、或坏的结果,因其影响力只有10%;而对于个人幸福感,人们有40%的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人们有机会发展自己获得幸福的技巧,积极正向引导自我心理状态和主观感受,重组自身所处的环境,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幸福。可见,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应对策略对个人幸福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影响。幸福感是动态的和变化的,这是保持长期幸福感的挑战,但也是提升全民幸福感的机会。幸福城市建设直接针对个人培养积极心理力量,培养人们积极人格特质,建设幸福组织和社会,让人们的幸福感有机会向正向的、不断提升的方向作动态的变化。幸福城市建设将是提高全民幸福感的直接、有效、重要的途径。(三)全面开展幸福城市建设是推动幸福城市发展的新动力1、幸福城市建设有利于营造幸福的社会环境。幸福科学研究发现,个人生活满意度的内容包括自我、家庭、同伴、健康、经济、工作、休闲等各个方面,并针对各个方面均有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和手段;整个组织、社区或社会是否具有幸福的人文环境也将对个人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公共政策制定者接受幸福城市建设后,可以根据科学研究结果,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公共政策,有的放矢在提高民众幸福感,打造公平、和谐、互助、幸福的社区、城市;媒体、宣传人员接受幸福城市建设,将了解如何在坚持客观报道的同时,为民众造幸福的舆论环境;各行业的单位、组织领导人接受幸福城市建设,将了解如何打造积极幸清华大学幸福科学研究中心5福的组织,使组织中的个人感受幸福,如幸福的政府、幸福的企业、幸福的学校等。2、幸福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研究表明,幸福的人更自信、更专注、更能取得成就。因为幸福的人自我认同度高,有更大的勇气和热情投入生活与事业,在工作中表现更大的创造性,面对困难时更坚韧与不懈。经过幸福城市建设拥有这种积极心理力量,将使城市人民更热爱生活,投入工作,赋有创造性,提高生产力,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3、幸福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幸福的个人与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婚姻满意度、和谐的人际关系紧密相关。幸福城市建设将使人们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加工作稳定性;促进婚姻美满,保持家庭稳定;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互助、互惠、和睦相处,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4、幸福城市建设创造幸福的未来。针对孩子们的幸福城市建设将深入挖掘青少年的潜力和力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让孩子们在精神与心智方面获得正向有力的成长,学会感受幸福并能够面对挫折,内心真正拥有幸福的心理力量去创造人生的价值,并创造城市美好的未来。中国城市对青少年的幸福城市建设惠及未来,恩泽后世。二、幸福城市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幸福城市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理论基础,能切实提高民众的幸清华大学幸福科学研究中心6福感,而不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或口号。积极理学作为一门经过严格科学实证、具有实践意义和效果的关于幸福的科学,恰是当今世界在物质经济极大发展时,迫切呼唤“幸福”这一精神的最高追求之际,所需要的科学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一)幸福科学基本理论与背景幸福科学(ScienceofHappiness),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研究如何让人们更幸福,关注幸福的根本原因及影响因素,发现让生活更幸福的积极策略,是“帮助人类发挥潜能和获得幸福的科学”。1998年时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的Martin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在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突破,成为上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并迅速席卷全球的一场心理学运动。一百多年来,传统心理学关注心理障碍、失败、痛苦、缺陷、问题等消极心理状态,致力于将“心理病人”治疗成为一个正常人;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的人们知道如何生存和发展,不仅仅应对心理损伤、缺陷和问题进行修复和弥补,更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幸福科学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基础上的跨学科的科学。幸福科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这是对人性一种伟大的尊重和赞扬,清华大学幸福科学研究中心7更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更是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幸福的根本动力。幸福科学倡导人们用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自身和他人的潜能和力量等,以此来激发每个人所固有的某些实际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二)幸福科学研究内容及成果幸福科学的研究内容及成果为幸福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向。2000年,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中提到,幸福科学的主要研究范畴有三:一、积极的情绪体验(positiveexperience),如快乐,主观幸福感等;二、积极的人格特质(positivetrait),如自我决定、智慧、创造力、美德等;三、积极的组织建构(positivecommunity),如家庭影响、社会关系、文化规范等。幸福城市建设从这三方面入手进行,将有效提高个人幸福指数并构造幸福社会。1、积极情绪体验在主观的层面上,幸福科学研究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欣慰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感(对现在)。积极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状态满意程度的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心理状态。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拥有更加亲密的人际关系、更成功的事业、身清华大学幸福科学研究中心8心更健康。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人们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生理、心理机制和获得途径。如果人们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心情愉悦,充满爱和关怀,很少失望、沮丧,则说明人们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幸福城市建设将通过自我认知、积极关注、亲密关系、情绪管理、精力管理、身心合一等主题,使人们应用科学的方法建立积极心理,学会更容易觉察到周围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提高生活满意度,从而提高幸福指数。2、积极人格特质在个人的层面上,幸福科学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获得这些品质的原因,以及这些品质对个体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影响作用。这些积极人格特质是稳定的人类的力量所在,幸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具有六大美德24种积极人格特质,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人可以很好的预防心理问题,并能够更顺利地取得成功和获得幸福。幸福城市建设将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培养积极人格特质,如积极信念、乐观、坚韧等,以获得稳定的幸福感的来源。3、积极的社会建构在群体的层面上,幸福科学研究公民美德(如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乐于助人、有礼貌、宽容、互助),以及有利于个体形清华大学幸福科学研究中心9成这些美德的社会环境因素。彭凯平教授在其《幸福科学是什么?》中提出:建设一个公平,公信,公共的社会,是保障幸福城市建设的基本前提。在幸福科学的思想中,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心理品质总是受到其社会环境影响。幸福城市建设将使人们了解积极的环境如何影响个体幸福感,以及以如何营造积极幸福的组织及环境,包括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众媒体、关系融洽的社区、进步文明的城市等。(三)幸福科学的应用与成效幸福科学因其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新式思维和方法学成为社会科学中的新浪潮,并在全球的学界、政界,城市建设界、企业界掀起一股应用热潮。1、在国民幸福指数中的应用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应用幸福科学理论研究“国民幸福指数”及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方法。例如英国政府组织专家团队研究新兴学科“幸福经济学”,每一年由幸福科学专家和经济学家撰写“国民幸福报告”提交政府。2、在经济组织中的应用微软、I